【丹楓】陰晴不定禾木村(散文)
一
夏天在新疆旅游,必須攜帶初冬的衣服和雨具,這是出發(fā)前一再強調的注意事項??蓪ξ襾碚f,卻一直想不明白。烈日炎炎的六月天氣,干旱少雨是新疆的氣候特征,如果說帶上雨具還能說得過去,畢竟為了以防萬一,可要說帶上初冬的衣服,這就有點大驚小怪了。但也沒法,既然團隊有要求,那就只好帶上,權當讓初冬的衣服也陪我旅游一次!
然而,就在我們走進新疆的第三天,也就是第三次乘坐四五個小時的汽車,經國道、縣道輾轉來到位于新疆北部布爾津縣境內喀拉斯湖畔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陰晴不定和冷暖不一的天氣變化,看到了一個近乎世外桃源的地方——禾木村。
禾木村,是我國新疆北部最偏遠的村莊,也是至今為止新疆北部僅存的3個蒙古族圖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納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遠和最大的村莊,更是中國保留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圖瓦人部落。雖然他們的歷史只有200多年,由原來的阿勒泰山區(qū)遷居到這里,但長期的游牧生活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讓他們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原始的自然風光及淳樸的生活方式。
二
來到禾木村,日頭才剛剛偏西,那翠綠如茵的綠草和旖旎爛漫的山花就以各種嬌艷的姿態(tài),迎接著我們,簇擁著我們,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自然風光,經微風一吹,如靈動的精靈,輕拂著我們的面龐,帶來無盡的愜意。
我們趕緊登記住宿,可還未辦完手續(xù),一股烏云翻滾著洶涌而來,剛才還烈日炎炎的村莊,瞬間變得陰云密布,籠蓋四野,并隨著一陣狂風的呼嘯,豆大的雨點接踵而來,嘩嘩滴落,仿佛在告訴人們:這就是陰晴不定的禾木村。
我們只好穿上雨衣或打起雨傘,站在暴雨亂飛的屋檐下,個個臉上露出驚異的神情:有的抱怨天氣的無常,有的騁目雨幕中朦朧的山川,有的和我一樣,焦急地等待著雨過天晴的到來。
不大一會兒工夫,有的人就開始瑟瑟發(fā)抖,急忙從背包取出外套。可就在這時,風突然停了,雨也止了,太陽如變戲法似的沖破烏云,把炙熱的陽光灑向村莊,一個陽光燦爛的禾木村瞬間又呈現(xiàn)在眼前。
我們趕緊收起雨具,背著背包,拉著旅行箱,朝著獨具特色的住宿地——小木屋走去。
走進小木屋,一種濃厚的民族氣息撲面而來。屋內的布置簡潔而實用,墻壁上掛著一些傳統(tǒng)的手工藝品,地上鋪著時新的木地板,讓人仿佛回到了過去的時光。木屋的窗戶寬敞明亮,透過窗戶,可以欣賞到外面的美景,讓人心曠神怡。
在這片雨過天晴的村莊里,圖瓦族木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它們不僅是圖瓦人生活的場所,更是圖瓦族文化的象征。走進它們,就像走進一片神秘的土地,感受圖瓦族木屋的獨特之美,探尋圖瓦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來時的汽車上,導游就告訴我們,圖瓦人的建筑以木屋為主,在搭建框架的過程中,首先選用一棵高大挺拔的樹木作為中心支柱,然后,圍繞著中心支柱,用一根根精心挑選的原木搭建出木屋的框架。
為了防止積雪堆積,確保通風和采光及風雨的洗禮,木屋的屋頂通常采用人字形陡坡屋頂,并覆蓋厚厚的木板;為了確保良好的保溫和防潮性能,木屋的墻壁采用多層原木交錯堆疊而成,并夾有厚厚的苔蘚;為了確保木屋的堅固與耐用,木屋使用的每一根原木都不用釘子,原木之間的相互固定全用卯扣嵌扣而成,既展現(xiàn)了圖瓦族人的精湛技藝,又體現(xiàn)了他們對自然資源的珍惜和保護。
搭建好的木屋,不論是外觀還是內部各種色彩鮮艷的花形圖案,都給人一種古樸典雅、溫暖舒適的感覺。在這樣的小木屋里居住,遇到這樣空氣中散發(fā)著濃濃青草與泥土氣息的天氣,只要稍微呼吸一口,那沁人心脾的涼爽,就會讓人的整個身心沉浸在一片寧靜與美好之中。
三
放下行李,走出小木屋,這才看到一個全新的不一樣的禾木村。
村子看上去很大,一眼望不到邊。所有的小木屋都是統(tǒng)一的風格,一排一排地點綴在空曠的草地上,給人一種錯落有致、整齊劃一的田園風光的原始美。
我們隨著如河水一樣流動的旅游人群,沿著一條不是很寬的水泥馬路,向著禾木村最熱鬧也最誘人的觀景臺走去。
中途所經過的商業(yè)飲食區(qū),可謂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飯館、小吃攤、冷飲店一家緊挨一家,各種不同腔調的叫賣聲不絕于耳,各種不同風格的新疆歌曲此起彼伏。尤其是那黑壓壓一片盤旋在每一家飯店上空的烏鴉,不時地做俯沖狀,箭一般地爭搶飯店老板拋向空中肉食的景象,甚是壯觀,不僅吸引了更多的游客駐足觀看,也讓這極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景點平添了一道不一樣的風景。
走出商業(yè)街,穿過白樺林,跨上禾木橋,我們又順著一條彎曲的坡道及兩個“之”形略顯陡峭的木棧道攀登15分鐘,就是禾木村最為壯觀的頂點——觀景臺。
站在寬敞的觀景臺上,環(huán)顧四周,禾木村盡收眼底。它被一圈連綿起伏的山巒緊緊擁抱。遠處的山峰白雪皚皚,近處的草地油光閃亮,仿佛兩個不同的世界。就在這不同的世界里,禾木村如明珠一樣地閃現(xiàn)其中,展示其獨特的草原魅力:原木搭建的木屋、錯落有致的院落、裊裊升起的炊煙、葳蕤茂盛的草地、人頭攢動的村莊以及不時穿梭在草地和村中之中的馬匹和牛羊,清晰逼真地映入眼簾,構成了獨特的自然與文化景觀,仿佛一幅田園牧歌式的自然畫卷。移目近前,細看各種各樣的翠綠、青綠、幽綠從腳下蔓延開去,不知名的小花星星點點,掛滿了一顆顆剛下過雨的晶瑩露珠,在夕陽余暉地照耀下,如一張巨大地毯上的優(yōu)美圖案,金光閃閃,美輪美奐。
我們沉醉其間,以各種各樣的姿勢拍照留念,用一個個美麗的瞬間,把這詩一般的世界定格成永恒。即使天空又一次飄來烏云,即使雨點又一次很響地砸在身上,我們也會不管不顧,盡情地敞開心扉,和天空、大地、草原、雨水緊緊地融為一體,感受這禾木村陰晴不定的獨特魅力。
在導游的一再催促下,我們急忙下山返回,進入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觀看具有民族特色的圖瓦人才藝表演。
四
所謂的才藝表演,就是把我們邀請到一個有著三間房那么大的木屋里,四周擺滿方凳,方凳前擺有一溜茶幾,茶幾上擺滿葡萄干、奶糖、小餅干等各種小吃。
不大一會兒,一位身穿蒙古族服裝的中年圖瓦人走上前來,用他那不很流利的普通話介紹節(jié)目的主要內容。
來此之前,導游就給我們介紹過圖瓦人表演節(jié)目的內容,主要是蘇爾吹奏和呼麥唱法,再就是舞蹈。雖然舞臺不大,就這么簡單的一個木屋;時間也不長,最多也就一個小時。但極具民族特色,像家宴一樣的非常親切,完全可以近距離地看清演奏者的樂器、口型以及每一個舞蹈動作。尤其是蘇爾吹奏和呼麥唱法,更是圖瓦人的一絕,是圖瓦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等圍滿了游客,中年主持人的一句“開始”,讓我急忙坐正身子,拭目以待。
這時,一位同樣身穿蒙古族服裝、手拿蘇爾樂器的耄耋老人從門外進來,只見他一邊向大家凝望、施禮、微笑,一邊慢慢地坐在凳子上,調了調音調,神情專注,開始吹奏。
雖然我未見過這種獨特的吹奏樂器,也未聽過這種樂器發(fā)出來的是一種什么樣的聲音,但從老人的一招一式,一吸一吹、一快一慢以及吹奏出來的那種清脆悅耳的聲調里,感受到了一種詩一般的美妙。難怪導游說,用蘇爾吹奏出來的音樂,是圖瓦人對自然和生活無限熱愛的深情傳達,看來此話一點不假。
一曲終了,緊接著上場的是五個年輕帥氣的圖瓦人小伙。他們每人持一把樂器,以最熱情的禮儀歡迎大家的到來。之后,分坐在不同的位置,開始演唱。這種呼麥唱法,完全用喉頭壓力產生不同頻率的泛音,來傳達大草原高亢激昂、雄渾壯美的聲音。雖然我聽不出他們的演唱內容是哪首歌曲,他們的配合是一種怎樣的默契,但從他們那專注的投入、忘情的演唱以及所表達出的如暴風驟雨般的雄渾主題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種激情,一種豪邁、一種從未聽到過的原始的力量。
盡管后面的舞蹈同樣精彩絕倫,觀眾的掌聲也是不絕于耳,但我早已沉醉不醒了,我的腦海里全是蘇爾的清脆聲和萬馬奔騰的呼麥演唱聲,直到節(jié)目結束,回到木屋,這種聲音依然在耳邊回響。
此時的夜幕已經降臨,天空又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我不知道這是來到禾木村的第幾場雨,但身居在這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小木屋里,聽著窗外雨水敲打小木屋的清脆聲音,我的思緒又一陣翻滾:這哪是雨水敲打小木屋的聲音,這分明是雨水在講述一個關于小木屋和圖瓦族人滄桑而又充滿希望的動人故事。
呵,陰晴不定的禾木村,宛如一處遺世獨立的寧靜港灣,日夜守望著這片土地,守望著歲月的流轉,不張揚,不喧囂,默默地把自己融入這片山水之間,成為大自然最和諧、最優(yōu)美的一道亮麗風景。
二〇二四年七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