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與魂】【山河】回望古鎮(zhèn)(散文)
一
夕陽西下,殘輝如血。車門一開,人逃也似的沖下車,一把撕下口罩,忍不住對著天空吶喊一聲,自由的空氣真好!
三年的疫情,生活封閉再封閉,日子在無限循環(huán)里,漸至虛侫迷茫。生活依舊,負重前行,充斥社會的精致利己,彌漫各行各業(yè)的內卷戾氣,壓抑得人喘不過氣來。
彷徨的日子里,愈加思念家鄉(xiāng)的山水,懷念那片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那片曾經(jīng)掀起時代風云的熱土。
十月的初秋,一張車票,一個背包,帶著迷茫與疲憊,終于回到了大別山下,闊別八年的故鄉(xiāng)--七里坪鎮(zhèn)。
二
清晨,晨曦光醒來,初秋的陽光,斜穿過窗欞,四下彌漫一絲桂花的香氣。
穿過街道,向北三四百米,就到了倒水河畔。千畝河面,碧波蕩漾,波光粼粼;岸邊蘆韋,隨風輕舞,荷蓮水芹,爬滿堤岸,向河里蔓延開去。河灘上散布著些菜地,嫩嫩綠綠的蔬菜,煞是可愛。
小鎮(zhèn)北頭,紅軍廣場上,迎面一座拱門,上書“光浩門”。吳光浩,黃麻起義領導人之一,黃麻起義鄂東軍副指揮、紅軍第七軍軍長,犧牲時年僅二十三歲。1930年,鄂豫皖蘇維埃政府將鎮(zhèn)小北門命名為“光浩門”。
走進光浩門,迎面一座雕塑,花崗巖底座,高三米寬十米,三面軍旗簇擁,分別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1931年至1937年,中國革命的低潮期,大別山革命前赴后繼,從這里先后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三支英雄軍隊。
繞過雕像,廣場正中,五間瓦房,青磚黛瓦,儼然就是七里坪革命史陳列館。1930年,蘇維埃政府創(chuàng)立列寧小學,是中國最早以列寧命名的紅色小學。1978年,學校命名為省級重點小學,徐向前元帥題寫了校名,李先念主席撰寫了“繼承歷史,培育英才”的校訓。學校歷經(jīng)擴建,后遷移至倒水河北岸,原列寧小學遺址,建成七里坪革命歷史陳列館。
小時候,過來參觀學習,印象最深的是一張紅軍借條。大革命時期,紅軍伏擊時,戰(zhàn)士饑餓難忍,遂將群眾二分地的紅薯吃了,撤離時寫了一張借條,包好埋在紅薯地里,上寫:“借用紅薯充饑,待勝利之日,憑此條向政府求償”,如今這張借條,成了軍民魚水的歷史見證。
沿河向南,一座巨大的廣場,居中一座紀念碑,碑身寬二米高十六米,正背面鑲嵌滿漢白玉,正面徐向前題寫的碑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地”。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在倒水河畔成立,并從這里出發(fā),轉戰(zhàn)河南、陜西、寧夏、甘肅、新疆等十余省份,征程南北三萬余里,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廣場西面,河西街南,有一座紀念碑,上書“南一門遺址”。張南一,原名香奎,善說鼓書,大革命時期仼七里區(qū)委委員,身著藍衣四處說書,宣傳革命思想,人稱“藍衣先生”,遂稱南一。1928年,敵人包圍家鄉(xiāng),他挺身而出,被捕后寧死不屈,被敵人活埋于河灘上。1930年春,黃安縣蘇維埃政府將小南門命名為“南一門”。
站在晨光里,望著熙熙攘攘的街市,我一陣陣發(fā)愣:百年前,先烈們振臂高呼,為民慷慨赴死,也許就篤信中國會崛起,人民會勝利吧!
三
沿河向西,一座鐵橋跨河而過,就是八一長勝橋了。2016年,洪水沖毀張家灣大橋,武警部隊應聲施援,迅速架起了一座公路鋼橋,這是國內跨度最大的應急公路鋼橋。
走上鋼橋,映入眼簾的,是對岸一排排嶄新的民居,就是張家灣希望小鎮(zhèn)了。小鎮(zhèn)沿河而建,遠望藍天碧水,白墻青瓦,仿佛一幅潑墨山水,恬靜美麗,呈現(xiàn)在眼前。
走近細看,樓宇飛檐,街巷阡陌,屋舍儼然,池塘、超市、學校、養(yǎng)老等設施,一應齊備。村子古色古香,民居宅院里,游客三三兩兩,正在喝茶、燒烤、聊天。沿村向東,是村民入股的商業(yè)區(qū),酒店、騎馬、射擊、垂釣、采摘、山地車等休閑娛樂,樣樣俱全。
繼續(xù)往東,就到四馬河了。倚橋北望,向上約摸五六里,就是風光旖旎的煙寶地水庫了。六十年前,七里坪人靠肩扛手挖,在泛濫的四馬河上,筑起了一道長1000米,高123米的水壩,并建成百余公里的煙金、煙楊干渠,實現(xiàn)了全鎮(zhèn)用電自給,及田地的自流灌溉,建成了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xiāng)。
過煙寶地水庫,沿河向西四五里,是紅二十八軍軍部遺址,隔壁則是指揮上廿嶺戰(zhàn)役秦基偉將軍的家鄉(xiāng)。1951年底,板門店和談前夕,韓美聯(lián)軍在上甘嶺投下200萬炸彈,秦基偉率部英勇阻擊,硬是讓敵人無法前進半步,將戰(zhàn)線穩(wěn)定在38度線上,打出了國威軍威。
過四馬河,就到了北門大橋。沿倒水河,北上十余里,就是紅軍洞了,這里是鄂東北游擊隊的司令部。紅軍洞向西,則是止止洞,洞內寬4米深10米,是中共鄂東北道委員會的指揮部。沿止止洞向西,就是李先念、徐先前創(chuàng)立的天臺山革命根據(jù)地了。1923年至1949年,工農武裝在這片土地上,堅持英勇斗爭二十七年,直至新中國的全面解放。
倚橋北望,倒水河蜿蜒北上,阡陌縱橫,蔬果飄香。我沉思道:紅軍洞當房,地當床,雨雪充饑,草當糧,堅持二十七年紅旗不倒,這是一種什么精神力量!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因為有了先烈們前赴后繼的浴血奮戰(zhàn),才終于換得這人間清平,盛世繁華!
四
次日晌午,正午寐間,一股清香,從窗口透進來——綠豆粑,我一翻身坐了起來。
穿過巷子,走到和平街,街口飯店的油鍋里,正炸著金黃的綠豆粑,咬一口,糯米的綿柔,綠豆的清爽,花生油的沁香,在舌尖一圈圈的蕩漾開來。據(jù)說綠豆粑,也是董必武先生的最愛,回鄉(xiāng)時時尋摸一處,大快朵頤一番。
沿街向南,約摸百余米,就是黃麻起義指揮部遺址。1927年,中共武漢八七會議后,黃麻特委在此成立黃麻起義指揮部,發(fā)動震驚中外的黃麻起義,拉開了鄂豫皖根據(jù)地斗爭的序幕。
黃麻起義指揮部對面,是七里革命法庭遺址。遺址舊稱南廟,坐東朝西,磚木結構,屋脊飾有騰龍吻獸,內山墻抬梁式梁架木板墻。1927年春,中共湖北省委頒布《懲治土豪劣紳條例》后,七里區(qū)農民協(xié)會根據(jù)董必武的指示,設立革命法庭審判土豪劣紳,被譽為“中國革命第一庭”。
沿街向南,山坡上一座石碑,就是革命烈士紀念碑了。石碑高十米寬二米,正背面鑲滿漢白玉,正面鎦金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鐫刻董必武詩作:“廿二年間起伏多,黃麻革命涌紅波。大山三座終移去,黨引工農奏凱歌?!苯夥徘?,七里坪鎮(zhèn)8萬余人口,就有3.8萬英雄兒女犧牲,有在冊烈士7500余名,可說是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山山埋忠魂。
街南向西,就是長勝街了。七里坪位于大別山南麓,地跨鄂豫皖三省,始建于元代,興盛于明清,長勝街地處鎮(zhèn)中,倒水河畔,歷史漕運興盛,茶鹽交易發(fā)達,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1930年,鄂豫皖蘇區(qū)將七里坪鎮(zhèn)命名為“列寧市”,將鎮(zhèn)河街命名為彭湃銜,長勝街命名為楊殷街。
長勝街分南北,長約二三里,北街街口,牌樓山墻樣式,飛檐廊柱,門楣“長勝街”字樣。跨門進去,門左是一株古槐,門右一間古籍書店,山墻壁上,依稀“列寧市”字樣。沿街向北,街道花崗石鋪就,兩邊房屋,重脊飛檐,青磚黛瓦,雕飾窗戶,銅環(huán)門扇,山墻龍蛇鳥獸裝飾,完整保留了明清建筑風貌。
街上居民,三三兩兩,散坐巷閭,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曾幾何時,巷里住著心愛的姑娘,每次經(jīng)過街道,兩側樓閣佩環(huán)叮當,仿佛傳來銀鈴般的笑聲,待得仰頭去看,卻又沒了蹤影。
五
沿街北行,商鋪林立。受遺址保護限制,居民紛紛將房屋改作門面,出售些荼葉、土布、藥材等土特產,店里游客來來住往,生意倒也不錯。
一家店鋪門口,坐著一對老年夫婦。我近前探問:“老鄉(xiāng),茶葉多少錢?”老伯淡然答道:“天臺山云霧茶,40元一袋?!蔽乙汇叮壕W(wǎng)上可是一二百啊。忙道:“網(wǎng)上貴多了,40元能掙錢不?”老婦答道:“做人不能貪,自家手工茶,賺個本錢就行了?!?
前行數(shù)十米,見一巨大廊屋,面闊五間,純木質結構,門楣上書“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指揮部”。推門進去,房屋里外兩間,外間百余平方展廳,里間中間天井,右箱房是作戰(zhàn)會議室,左箱房是徐向前的臥室,墻上一頂破舊的斗笠蓑衣,想見當年紅軍條件的艱苦卓絕。
指揮部北側,是蘇區(qū)中西藥局遺址,坐西向東,條石基礎,土坯山墻,青磚門面,兩進兩間,后幢一個小院,院中一個天井。1931年,黃麻起義領導人鄭位三父親,將藥鋪贈送給紅軍,紅軍在此開設中西藥局,為紅軍戰(zhàn)地醫(yī)院供應中草藥為主的醫(yī)藥用品。
藥局的對面是蘇區(qū)經(jīng)濟公社,磚木結構,硬山頂,面闊四間,內有兩列龍門式梁架,這是紅軍在蘇區(qū)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蘇維埃經(jīng)濟公社。公社北側是蘇維埃銀行和合作飯?zhí)茫?930年蘇維埃政府設立飯?zhí)煤献魃纾K區(qū)軍民日用工業(yè)品和土特產品,兼招待過往革命同志和行商,凡持蘇區(qū)或紅軍介紹信者,一律兔費招待。
飯?zhí)脤γ媸瞧呃锲汗z址,單檐硬山頂,布瓦鋪蓋,前后兩進,后幢山墻為抬梁式梁架木板墻,內有兩個四水歸池式的天井。1927年秋,七里坪各行業(yè)工會聚此,成立了七里坪工會聯(lián)合會。
站在街頭,望著陽光下的街道,仿佛時光流轉,又回到了那個激情澎湃的年代,先行者們在這里,用他們的智慧與探索精神,給新中國勾勒出一個光明燦爛的未來。
六
走出長勝街,又到了倒水河畔。北門前,槐樹下幾個老人,正圍坐聊天下棋。街口一座紀念碑,在夕陽里默默矗立,赫然就是秦紹勤烈士紀念碑了。
秦紹勤,藥店學徒,大革命時期,任七里區(qū)工會主席,領導手工業(yè)者、店鋪學徒鬧革命,反圍剿中不幸被捕,被敵人釘在門板上,抬到北門開膛剖肚,至死罵聲不絕。上學時,每天碑前經(jīng)過,腦際便浮現(xiàn)出一首歌謠:“英雄秦紹勤,開膛剖肚在北門,寧愿自己死,不連累別人……”人民用這種樸素的方式,紀念為民赴死的英雄!
默立槐樹下,思緒仿佛回到從前,反動派的兇殘,烈士的英勇,赴死的決絕,那是一種怎樣的信仰與力量!也許是對黑暗的蔑視,或許是對革命的獻祭,更或是對于光明的憧憬。
走上北門大橋,夕陽染紅了天空,倒水河金光閃閃。桂花的清香,益加濃冽,我深吸一口氣,久違的力量涌上胸膛,那個曾經(jīng)堅強樂觀自信的自己,仿佛又重新回到身上。
天色漸黑,萬家燈火漸起,遠處的紀念碑,愈顯崔巍高大。我猛然回身,緊緊地攥了攥拳頭,毅然邁開大步,朝著遠方的黑夜,堅定的走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