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徐一波詩歌賞析(作品賞析)
原詩:
力?量‖德里克·沃爾科特(圣盧西亞)
生命將不斷把草葉砸進土里。
我羨慕這暴力;
愛情是鐵。我羨慕
碎浪和巖石之間的野蠻的交易。
它們之間互相理解。
我甚至可以理解
奔跑的雄獅與驚懼的雌鹿之間的約定,
她眼中含有某種對恐怖的默許
我將永遠不能理解的
是這只野獸,他寫下一切
并且自詡為生命的核心
(西川譯)
作者簡介‖德里克·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1930~2017),圣盧西亞詩人、劇作家及畫家,主要作品有《在綠夜里》《西印度群島》《白鷺》等。1930年1月23日,德里克·沃爾科特出生于圣盧西亞的卡斯特里。1953年,畢業(yè)于西印度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62年出版詩集《在綠夜里》。曾獲得1992年諾貝爾文學獎和2011年艾略特獎。2017年3月17日在圣盧西亞的家中去世,享年87歲。
徐一波賞讀‖
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圣盧西亞這個名字或許十分陌生,這主要是因為它尚未與中國大陸建交。這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島國,坐落在加勒比海地區(qū)一個火山島上,面積不過 600 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 20 萬,曾長期處于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之下,直至 1979 年才宣告獨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袖珍小國,卻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兩次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殊榮。其中,詩人沃爾科特于 1992 年憑借長詩《奧麥羅斯》摘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沃爾科特的崛起,猶如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文化的蒼穹,留下令人矚目的光芒。而他成功的秘訣,無疑得益于多元文化的融合與沖擊。沃爾科特獨特的身世背景為他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石。他擁有英國、荷蘭和非洲的血統(tǒng),家庭講英語,信奉衛(wèi)理公會教,而周圍的鄰居大多講法語,信奉天主教。這種多元文化的交織,既帶來了沖突,也孕育了和諧共生的可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沃爾科特自幼便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流,這無疑豐富了他內(nèi)心的世界,為他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沃爾科特的教育經(jīng)歷同樣為他的文學之路添磚加瓦。他曾在加勒比海多個國家任教,與不同地區(qū)的人們交流互動,深入了解各地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風情。而后,他又前往美國的大學任教,進一步接觸到了更為廣闊和多樣的世界體系。這些經(jīng)歷使他能夠站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人生、社會與世界,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而深邃的見解。
在美國,沃爾科特還得到了俄裔美國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的推崇。布羅茨基慧眼識珠,將這位島國詩人的詩作推向了世界舞臺。正是因為布羅茨基的大力推介,沃爾科特的作品得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nèi)傳播,讓世界各地的讀者領(lǐng)略到了加勒比海地區(qū)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沃爾科特卓越的詩歌才華。
沃爾科特的成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多元文化融合的巨大力量。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沖突與和諧共生,能夠激發(fā)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考深度,使其能夠突破地域和種族的限制,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去審視世界,用更加豐富的語言去表達內(nèi)心。
他的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的組合,更是對加勒比海地區(qū)歷史、文化、人民生活的深刻描繪與反思。在他的詩歌中,我們能感受到圣盧西亞那熾熱的陽光、碧藍的大海、豐饒的土地,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的歡樂與痛苦、希望與掙扎。他用詩歌打破了地域的局限,讓世界看到了這個小島國的魅力與靈魂。沃爾科特的獲獎,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榮耀,更是圣盧西亞這個國家的驕傲?;蛟S,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更多的交流與理解在世界范圍內(nèi)展開,圣盧西亞將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而沃爾科特的詩歌,也將繼續(xù)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去探索、去思考、去感悟。
在閱讀了這首以《力量》為主題的詩后,我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詩中所展現(xiàn)的自然界的暴力美學,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沃爾科特,這位集詩人與畫家才華于一身的藝術(shù)家,用他獨特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充滿力量的自然世界。草的生長,那看似柔弱卻無比堅定的力量,從葉片至草根的蔓延,展現(xiàn)了生命的頑強與不息。它們的繁殖,綿密而堅韌,比鋼鐵更具令人敬畏的力量。波浪與巖石的激烈撞擊,雄獅對雌鹿的兇猛捕獵,這些都是自然界中殘酷而又必然的存在。
自然界的暴力雖帶來了破碎與死亡,但卻遵循著自然的法則,推動著世界不斷地演化與前進。正如沒有小草頑強地扎根,就不會有新生命的持續(xù)涌現(xiàn);沒有波浪與巖石的碰撞,就不會有海陸的變遷;沒有獅群對鹿群的捕獵,就不會有生物的優(yōu)勝劣汰和進化。所以,我們應(yīng)當理解并接受這種自然的暴力,它是世界運行的規(guī)律,是生命輪回的一部分。
然而,詩人話鋒的突然轉(zhuǎn)變,讓我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他所不理解的“這只野獸”,自詡為生命的核心,或許并非單純指自然界中的雄獅,而是指向了包括我們?nèi)祟愖陨碓趦?nèi)的全體。當詩人以寫詩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與他人的價值觀相互碰撞、爭奪,這種行為是否也可被視為一種暴力?詩人在自嘲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我們對于脫離自然法則的人為暴力的質(zhì)疑?;蛟S,我們需要從自然界的暴力美學中汲取智慧,學會尊重生命、尊重規(guī)律,以更加平和、理性的方式運用我們的力量,引領(lǐng)讀者進入一個充滿原始、野蠻而又蘊含深意的世界。
詩一開始,生命瞬間勾勒出強大力量和不可抗拒的推進。這種“砸”的動作,充滿了暴力和決絕,卻也暗示著生命的執(zhí)著與堅定。詩人直言“我羨慕這暴力”,因為在他眼中,這是生命積極進取、不屈不撓的象征。
“愛情是鐵”這一比喻新穎而深刻,將愛情的堅韌和不可動搖的特質(zhì)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緊接著,詩人描述碎浪和巖石之間的“野蠻交易”,它們相互理解,仿佛在這激烈的碰撞中達成了某種默契。這種對自然界中強大力量相互作用的描繪,進一步強調(diào)了力量的存在和其復(fù)雜的表現(xiàn)形式。
然而,詩中也存在著詩人“永遠不能理解”的部分。奔跑的雄獅與驚懼的雌鹿之間的約定,雌鹿眼中對恐怖的默許,這或許是生命中殘酷卻又必然的法則。但更讓詩人困惑的是那只“寫下一切并且自詡為生命的核心”的野獸。這只野獸可能象征著人類對自身力量的過度自信和對生命的片面理解。
然而,詩的結(jié)尾卻話鋒一轉(zhuǎn),“我將永遠不能理解的,是這只野獸,他寫下一切,并且自詡為生命的核心”。這里的“野獸”或許象征著人類自身,人類總是試圖去掌控和定義一切,自認為是生命的主宰,但卻往往無法真正理解生命的全部奧秘。這是詩人對人類盲目自大的一種批判,也是對生命無限深邃與未知的一種慨嘆。
整首詩充滿了對生命力量的敬畏、思索和質(zhì)疑。沃爾科特通過生動的意象和富有張力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生命既有其強大、堅定的一面,也有其神秘、難以捉摸的一面。它促使我們思考自身在這強大的生命洪流中的位置和角色,以及我們對力量的認知和運用是否恰當。(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