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緣】淺談創(chuàng)作《寫作文》(隨筆)
實話實說,本不想寫作這樣的文章。因為這是下水文,也就是老師模仿學生的口吻創(chuàng)作的作品,發(fā)表的概率很低。談論小學生的事宜,不符合成年人的標準;用老師身份寫學生作品,不符合兒童的標準。就算發(fā)表,也有作弊嫌疑。
最后,還是動手寫了,皆因一句話:情郁于中,必發(fā)之于外。此篇文章,從2024年11月9日始構(gòu)思,在腦海中慢慢成型,直到10日落筆,思考了將近兩天,像個母親一樣懷胎十月,不生產(chǎn)于體外著實不可能。如果不寫出來,我可能要發(fā)瘋。
構(gòu)思的過程有些艱難,整整花了兩天,走路在想,吃飯在想,上廁所都在想,嘴里還念念有詞:該怎么起筆,結(jié)構(gòu)如何安排,結(jié)尾要不要復雜一些?真正動手的速度很快,從傍晚18:20開始,20:10結(jié)尾,大概兩個小時,順帶修改了三遍,全文3197字。所以說,一篇文章寫作之前往往很重要,像王勃一樣打個腹稿也好,或者像很多老師要求的“列提綱”也行,至少有個大概的思路,把種子種下去,才能更好地發(fā)芽。千萬不要準備好了紙,拿好了筆,設置了美好的氛圍,就是不播種,收獲必然空空如也。
我曾經(jīng)多次跟學生說過,在寫一篇文章之前,最好把你的整篇文章拆成三個點或以上。有三個點,大致的結(jié)構(gòu)有了,就不會發(fā)生寫作時“信筆涂鴉”——腳踩西瓜皮,踩到哪滑到哪的情況,下筆有言,落筆成章,寫好文章的概率很高。
在《寫作文》這篇文章中,我主要通過一位小孩在面對老師布置的作文題目《美麗的小河》時,不會動手,沒有思路,懶得修改,最后再接再厲,試圖寫好作文,表現(xiàn)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道理。雖然不算深刻,略有些刻板,但中心明確,主旨突出,至少給學生習作提供一個良好的范本。
寫作前,我大概羅列了三點內(nèi)容,按照寫作前、寫作中、寫作后的順序來序。三點內(nèi)容中各安排了重重困難,寫作前不會構(gòu)思,寫作中有字不會寫,寫作后懶得修改。困難里,我再考慮用方法去解決。不會構(gòu)思,找了三種方法:讀范文,看手機,實地觀察;不會寫字,也找了三種方法:用拼音代替,查字典,換別的字;懶得修改:媽媽激勵,回憶了老師的話給予動力……這是我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在事情里找流程(步驟),在流程里找困難,在困難里找辦法。這句話看起來挺簡單,聽起來也容易明白,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紙上談兵無益,運用才是艱難的。只有真正熟練使用,這東西才屬于你,歸你所有,任你“刀光劍影”,斬殺重重困難!
主人公是位小學生,既然是人物,那就得考慮各種描寫。語言描寫是必須的,這篇文章里我主要安排了另一個角色,就是媽媽,與之對話,關(guān)鍵時媽媽及時出現(xiàn),像重要的基石,如“孩子,你既然要寫《美麗的小河》,為什么不去小河邊,實地觀察一下?不就好寫了”,這是事情的轉(zhuǎn)折,從“看手機”這種方法轉(zhuǎn)到“實地觀察”,有了它,可以進行良好過渡,顯得十分自然。
動作描寫中,如“坐在凳子上,胸膛離桌沿一拳遠,右手拿著筆,左手扶著本子,奮筆疾書”,一連串的動作,就是為了表現(xiàn)“我”擁有靈感后的強大自信。心理描寫里,涉及內(nèi)容較多,主要回憶老師的話語和暢想老師的表揚,既可以增加內(nèi)容的實質(zhì),也可以打開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避免過于單調(diào),更好地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外貌描寫,我寫得較少,主要原因是在故事類文章中,它的重要性不高,只有“媽媽系起的圍裙”“老師穿著帥氣的西裝”兩處。很多描寫就是如此,既然不重要,就算再美,也只能忍痛棄之。神態(tài)描寫主要集中在“我”玩手機及被媽媽發(fā)現(xiàn)時,避免“我”沉迷手機,包含媽媽對“我”的愛。
環(huán)境描寫放在開頭,可以渲染氣氛,如“夕陽掛在天邊,晚霞羞紅了臉”,如河邊的景色“小小的魚兒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柳樹對著水面梳妝打扮,一群勤勞的婦女在石埠上洗著衣服”,這是下文靈感頓現(xiàn)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要展開。側(cè)面描寫,其一“小草無言,大樹無言,小狗趴在門口緊閉著嘴,無聲無息”,表現(xiàn)“我”內(nèi)心因為不會寫作文而犯愁;其二“看,樹上的蟬停止鳴叫,電視機靜默著”,這主要是暗示“我”的昏昏欲睡。
一篇好的文章,當然少不了細節(jié)描寫,如“背著沉重的書包,愁眉苦臉地挪著腳步走回家”,一個“挪”字與“走”“跑”對比,就可以看出“我”的焦慮;如“分享蛋撻中掰得只剩一點”,可以突出“我”與秦邵的友情;如“把‘白白的云朵’寫成‘白云的云朵’”,這顯得更真實可信,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因而,在寫作中,我們要擅于使用細節(jié)描寫,增強文字的表現(xiàn)力。
作為真實性來講,文章只要是第一次出現(xiàn)的“人或物”,我多會介紹,哪怕寥寥數(shù)筆,也格外重要。如作家豐子愷,如媽媽炒的菜好吃,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如閱讀范文,我必須點到文章題目《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金字塔》,而不是簡單地說讀了范文,目的就是讓讀者感覺這事真真切切發(fā)生,而不是隨意胡謅。
雖然本篇文章并非寫景類文章,五感法的使用在文字里也隨處可見。如“房間里靜悄悄的,只有筆尖接觸紙張發(fā)出‘沙沙’的聲音,像春蠶啃食桑葉,像細雨敲打雨檐;淡淡的字香盈繞在鼻間,讓我由衷地滿足”,這里既有聽覺,又有嗅覺,還有前文與后文的視覺……如此可使文字更有立體感,真切地走進讀者的內(nèi)心,從而打動讀者,吸引讀者。
整篇文章中,“伏筆”這種手法,我也使用了數(shù)次,如選擇范文《手指》,就有一定的目的性,為下文寫《美麗的小河》時,可以使用“一個接一個寫”的技巧;如找字典時,看到零食,就能讓后文順理成章地吃零食,沒有突兀感。開頭的“布置作文”,結(jié)尾的“努力完成作文”也是彼此呼應,讓文章渾然一體,結(jié)構(gòu)更加完整。
文章的開篇我以“老師布置作文”起筆,加了環(huán)境描寫,這是故事的起因,有必要交待,但可以略寫,只需輕輕一筆帶過即可,無需大費周章,否則有頭重腳輕之感,走路不穩(wěn),摔個狗啃泥,可不劃算。文章的結(jié)尾“路漫漫其修遠兮,寫作文的道路可真漫長!不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還是再接再厲,寫好老師布置的作文”,這個地方,我引用了屈原的《離騷》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既暗含主旨,也增加文學色彩,讓文字更生動,讓語言更具有詩意。文章中間部分的曹雪芹寫《紅樓夢》的事例,也有異曲同工之效。
寫作結(jié)束,我對著電腦屏幕,看得兩眼昏花,有種迷糊感,后來為了方便修改,還打印出來,都是為了好好修改的緣故。修改時,我一看二讀三品,特別注意“了”的過度使用,能不用這個字就不用;同時,我考慮了簡潔的重要性,哪怕少用一個字,都要少用一個字,如“可身邊沒有《唐詩三百首》”,原文中是“可是”這個詞,我讀完發(fā)現(xiàn)“可是”與“可”并無區(qū)分,立馬刪除“是”這個字,從而讓文章更干凈利落,不會有臃腫之感。
當然,“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章創(chuàng)作無止境。漫長的寫之路上,同樣需要我們“路漫漫其修遠兮”,大家一起上下而求索!
2024年11月11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