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在湴塘(散文)
一
我去湴塘時,空中飄著朦朦細雨。那是楊萬里故鄉(xiāng)的雨,雖然無聲無息,無色無味,我卻感覺天地間在彈奏著一首跨越時空的樂曲,蒼茫而恬淡,憂傷又美麗;我還覺出了一股詩歌的韻味,心情也隨著飄雨輕盈起來。我把頭探出車窗,讓雨絲在我臉上開出一朵又一朵細碎的小花,柔軟無骨,又光華璀璨。我的眼眸里有淚溢出,分不清是明亮、幸福、浪漫,還是憂傷。
到湴塘,雨絲奇跡般地停止了,天空像被旋開一道清寧潔凈的口子,頓時開闊空曠了,露出湛藍或粉白。而云朵,駕著風,飄飄悠悠地來了。有的像魚鱗,一小片一小片均勻地分布著。有的像梔子花,層層疊疊伸出淡黃的蕊,舒展雪白的瓣兒。有的像一群一群白鴿抱在一起。它們吻在天空,鑲在山頭,落在房頂,仿佛一伸手就能夠到。我知道,這些云,它們是不可能掌控自己命運的,云起云散,云黑云白,云淺云深,風說了算??墒撬鼈円廊荒敲窗察o而悠閑,那么甜蜜而自在!如果我們人如云般去留無意,自由舒卷,那將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和幸福?。∥以谙?,若楊萬里還在,他見如此之景,會寫下怎樣的詩行呢?
在湴塘,我第一站必須去看南溪。愛上南溪,緣自讀楊萬里的詩句——“梅從山上過溪來,近愛清溪遠愛梅。溪水聲聲留我住,梅花朵朵喚人回。”就著詩句我們想象一下啊——一條溪流,清清亮亮,或隱或現,抱著藍天白云,映著梅影,蕩著瓣兒,或飛奔,或靜流,或濺玉,或潑珠,或敲打著黃花,或輕吻著綠草……哦,那是一番怎樣令人沉醉的意境??!如何讓人不愛!
“莉子,想什么呢,上橋嘍?!蓖榘杨^從柳枝中俏皮探出,招著手把話遞來。抬頭,見她,有一種“春光灼灼映佳人”之美感。哦,原來到了村東南頭的南溪。綠柳紅花掩映著一座古老的石拱廊橋。此橋叫“南溪橋”。據資料顯示,始建南唐,橋墩是清朝時期復建的,用條石和磚塊疊砌,呈三孔狀,上面爬滿了歲月暗生的綠苔。石拱以上的“橋屋”依據湴塘楊氏族譜的圖案復建?;乩冉Y構,褐紅廊柱,雕花護欄,木制長椅,進出口均為圓形門,灰瓦覆頂,可遮風擋雨。不知是不是歲月久遠的原因,踩在上面會發(fā)出細微的吱吱扭扭的聲音。有小孩問,為什么不重建?他哪里懂得,不管什么,經歷了風雨的洗滌,歲月的撫摸,雖然滄桑,但更有質感,更沉穩(wěn),是入得了畫的。我手扶欄桿,向橋下望去,有藤蔓悄悄探出頭,看似要拽住行人的衣襟,拽住光陰的浮影。哦,誰又能拽住呢?無論日子如何蒼涼或繁華,歲月依然悠悠地過。我們能做的,唯有隨著光陰把自己站成平靜的風景。溪水有深有淺,有急有徐,有寬有窄。淺窄處如溝如渠,能涉足戲耍;寬處如湖如灣,能劃船蕩舟。水聲自也不同,急促處,嘩啦作響,如馬奔騰。徐緩處,如情人纏綿,耳鬢私語。不遠處,溪流自成一潭,潭中石頭無數,大小不一,顏色不一,形狀不一。更該提及的屬荷花了。雖不到夏天,荷葉卻碧綠如玉,有著潑天鋪展之勢,荷花輕啟,如晨曦初露,朵朵瓣瓣皆是溫柔的詩行。我想,楊萬里那首《小池》應該在此寫就的吧。真想跳下去,俯身深嗅,或偷偷掐一朵,斜插于發(fā)間,水邊閑坐,輕輕吟誦著“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柳綠裙紅,醉著春風。
想什么?什么也容不得我去想,只能沉浸其中,這般風情,讓我想坐下來不走了。
二
過了南溪橋便是“御書樓”。
說起“御書樓”,必須說起“誠齋”。說起“誠齋”,必須提到北宋至南宋時期的名臣張浚。當時奸臣秦檜當權,張浚力主抗金,被貶居湖南永州。楊萬里在永州做縣丞,多次前往求見,被拒絕。楊萬里不灰心,以書力請。張浚被其不畏權勢,不顧功利得失的高貴品質打動。說來也是,當時張浚是被朝廷貶謫之人,與他交友是件很危險的事,別人生怕“株連”,遠遠避之,而他卻請求拜訪。如此講義氣,不畏權貴,試問,幾人能做到?張浚只好答應接見,并勉之以“正心誠意”之學。楊萬里謹記張浚的教導,把讀書之室命名為“誠齋”,用來明確自己的志向,又用“誠齋”作了自己的號。
淳熙十二年(1185年)。楊萬里任吏部郎中,孝宗皇帝親自將其升為東宮侍讀。也就是說成為了太子(趙惇)的老師。太子題寫“誠齋”二字贈給楊萬里,賜建御書樓。
御書樓為兩層小樓,磚木結構。青磚灰瓦,紅梁赤柱,回廊欄桿,飛檐斗拱。雖談不上瑤臺瓊室,但也不失古樸典雅,端莊秀氣。門口聳立著一塊巨石,刻有“誠齋”二字。不消說,這兩個大字是當年趙惇太子,也就是宋光宗皇帝的親筆字跡。字體骨骼清秀,筆鋒剛勁有力,氣勢磅礴,無形中滋生著莊重,給人心生敬畏之情。一樓為楊萬里晚年教書的地方。門檻不是很高,但我不忍,也不敢踩它,怕那像歷史書卷一樣的門檻會被踏碎,又怕我腳上的塵土沾染了它。我輕些,再輕些跨入。正面墻上是一幅“村居圖”,小橋、流水、花木、田園、小徑、人家,上面寫有《三三徑》的詩句,還有一個穿著長衫的白胡子爺爺。我想,那一定是楊萬里的“自畫圖”。從“自畫圖”中,可見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向往。圖畫上方鑲有牌匾。牌匾黑框紅底,題寫著“御書樓”三個金色大字。兩邊墻面上題寫著楊萬里的詩句。中間依次擺放著栗色的長桌長凳,它們像老人歷經滄桑的眼睛一樣,沉靜又歡喜地望著我們:你們來了呀,是哪一代的學子?是呀,不知有多少文化大家在這里汲取過營養(yǎng),它們記不清了,只能問問。我們幾個不約而同地緊挨著桌椅坐下。同伴青姐平時是詩詞節(jié)目主持人,她哪肯放過這個機會,搖頭晃腦吟誦著“此地先春信,年年只是梅。南中春更早,臘日李花開……”斌哥更是搞笑,一收平時嘻笑之態(tài),走到講臺位置,故作捋一把胡子,顯出儒雅之態(tài)問道:“哪位丫頭在吟老拙之詩詞?”一旁的小妞姐連忙上前,行了一個拱手禮道:“后學少青、小妞、海軍、東生、湘莉見過先生?!边@里本來有著幾分蒼涼與沉靜之氣,因為我們,頓時變得嘈雜了。我擔心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否太輕慢了,驚擾了先人的靈魂。但又感覺因為我們的“輕漫”,這里復蘇著一股活潑的學堂氣息,我也就釋懷了。我仿佛看到楊萬里穿著長衫,束著高高的發(fā)髻,倚在門邊望著我們點頭微笑。
御書樓二樓為書房,也叫藏書樓。上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感覺上面依然有人在讀書,我怕驚擾了他們。我想象著,楊萬里若還在,他定會放下手中的書,出來笑著迎接我們,問是要字還是借書?可惜,他已不在,離開我們近千年了。我明明知道書櫥中那一格格放的,都是一本本裝飾的樣本,我還是很想借來看看,聞聞,因為,我依然感覺上面沾染著楊萬里的書香、墨香,想象著我的手印與他的手印重疊著,觸摸到他的心音和脈搏,有著相逢相親的歡喜與激動。哦,這里是楊萬里晚年讀學、著書的地方,我怎不喜歡?據說,他生前寫下了兩萬多首詩詞,可惜只有4200首留傳下來。這是令人無此痛心又無比敬仰的。我坐在書桌前,久久不肯離去,我仿佛看到了他清瘦的身影,在如豆的燈下,或沉思,或吟誦,或揮毫疾書。
我移步走廊,倚在柵欄處,放眼遠眺,彼時,天空更藍了,太陽明朗朗地懸在空中,我情不自禁把眼光投到田園,企圖看見楊萬里筆下的兒童追黃蝶,捉柳花的場景。我也莫名其妙地渴望來一場雨或下一場雪,有梅花盛開,我想,楊萬里定會從書房走出來,仰望蒼天,放眼大地,吟誦著“橫枝雨后轉清妍,玉客洗妝晨更鮮。絕似孤山半峰雪,不羨玉井十丈蓮……”我只想聽他吟詩,可惜,他在憂國憂民中死去700多年了。那年,楊萬里為江東轉運副使,朝廷打算在他轄區(qū)發(fā)行“鐵錢會子”,明面上是支付軍餉,實際想通過軍人使用鐵錢采買,待鐵錢在江南流通后,朝廷再通過賦稅,只收銅錢的方法將百姓手中的銅錢收回,而錢鐵會子便成子廢鐵。為了保護窮苦百姓的利益,楊萬里拒不奉詔,辭官而歸,從此過上了田園生活。雖對朝廷失望透頂,但還是放不下深愛的國家和人民,得知宰相韓侂胄盲目出兵,誤國傷民,失聲痛哭,悲憤寫下:“韓侂胄奸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之后,筆落而逝。我們無法想象他是何等的絕望,是怎樣閉上那雙老淚縱橫的眼睛?盡管那么久遠,想起這些,我的心依然隱隱作痛。
三
雖說湴塘是個300多戶的大村莊,可走在湴塘是不用辨方向的,跟著溪水走絕不迷路。溪水有時也像孩童耍頑皮,流著,流著,突然間不見了,站定抬頭張望,它清漣漣、綠瑩瑩、咕咚咚地在另一個巷口冒出。水中狐尾藻、眼子菜、美人蕉泛著新綠,和著綠水打閃著人的眼睛。岸邊站著柳樹,開著桃花,柔軟嫵媚得搔人心扉。有幾只鴨子,三只五只鵝,它們有的站在一方裸露的石頭上梳理羽毛,有的在水里游著,啄著花瓣。我的同伴們拿著手機給它們拍照,它們不驚不乍,不疾不徐,盡管梳著羽毛,啄著花瓣,偶爾嘎嘎、哦哦,一幅悠閑自得的模樣。人走在這樣的巷子里,被這些美景左擁右抱著,覺得自己也是水靈靈、光亮亮的,可入畫。其實,在湴塘每一處都是風景,就像小時候玩的萬花筒,隨便轉動,都是繁花似錦。
跟著溪流來到村中。村中挺立著兩棵香樟樹。樹旁矗立著一塊巨石,從上面刻字,我們了解到是楊萬里親手栽種的,樹齡已達800余年。我抬頭望去,樹身掛滿了斑斑“龍鱗”,可枝頭噴吐著青春的翠綠,為來往的人們遮風擋雨,書寫著對土地對天空的熱情。其中一棵軀干上有一個水桶大的缺口,缺口雖然被汁漿修復,長出外皮包裹著,四面八方早已躥出了海碗大的枝干,但還是觸目驚心。那鼓起的“塊瘤”無不在訴說著與風雨、與歲月對抗的艱辛。我指著“包塊”問怎么回事?村里一位老人告訴我,他說他爺爺告訴他的——某年的一場暴風雨,把樹的上半身撕走,只剩下一根幾米高的樹身,怕是難活了,走過樹下的人們都這樣認為,可它卻奇跡般地存活了。鬧災荒年代,它的葉子雖難以下咽,可救活了不少人。搞集體大生產時,樹上掛著銅鐘,隊里大事小事都是坐在這里商量。秋天時節(jié),那樟籽一坨坨,給人們沒少換錢……老人滔滔不絕地說著,滿眼都是驕傲和敬畏。
聽了老人的話,我忍不住繞樹一圈,一圈,又一圈。是的,那般風雨無常,人生沉重,不屈不撓,平凡而偉大的精神都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一定要給這棵樹一個詞語,這個詞語一定是倔強而壯烈。我同時也想到了楊萬里,其實他一生的境遇和這棵樹是多么的相似啊。他從小失去了親生母親,好不容易考取功名,卻正值朝廷動蕩,奸臣縱橫,他官場起起伏伏,命運坎坷,卻依然憂國憂民,從來沒有放下自己的擔當和使命。不管在哪里為官,哪怕是被貶而去的,依然一心為民,辦正事,干實事。據說,他所任職之處,當地百姓沒有不受感動的,人們?yōu)榱思o念他,為他建祠立廟。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奉新知縣馮烶將之前“三賢書院”改稱“四賢書院”,并自撰《四賢書院記》,其中一句是這樣寫的——宋之賢令,其以居官得民顯者,無如楊誠齋先生,而先生之道德、節(jié)義、文章,足以方駕三賢而無愧。
我走著走著,看著看著,想著想著,感覺這里有著一種雄渾的壯美,遼闊的寧靜,深厚的安詳。我拿出手機,和古樟合影,留一個紀念。其實,何止是紀念,在這里,我已經領悟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四
朋友提議一起去看看楊萬里故居。據資料顯示,楊萬里父輩沒有房產田產,直至楊萬里任贛州司戶參軍,幾年省吃儉用,積攢一些錢財回到故里,建造一棟僅避風雨的屋舍,一住就幾十年,三世無增飾。當時他并不是沒有錢,而是將俸祿賑濟人民?!耳Q林玉露》有這樣的記載:“誠齋將漕江東,有俸給萬緡留庫中,棄之而歸?!痹谒慕逃拢膬鹤訔铋L儒為官時期同樣清正廉潔,同樣有這樣的記載:“東山(楊長儒)師五羊(廣州)以俸錢七千緡代下戶輸租?!蔽覀儚倪@些記載中,不難看出楊萬里父子為官清正廉潔,心系百姓的高貴品質。
村子里大多數是鋼筋水泥的三層樓房,抺著石灰,貼著瓷磚。我們繞過一棟一棟的房舍,一條一條的街巷,去尋楊萬里的故居。問村上走著的一個人,知道楊萬里故居嗎?他笑答,歷史走了那么久遠,哪里還有房子。他指了指南溪北邊,說祖上傳說在那邊,不過那里早已切成一方一方的土地,種著水稻和油菜。他為難地說著。我順著指得方向望去——好壯觀啊,一方一方的田地像泊著的一葉一葉的小舟,即使上面什么也沒有,也是美麗的啊,何況上面有人在你追我趕地插著秧,一行一行鋪著青綠。而另一方水田種著油菜,正值菜花黃時,它們不管不顧地開出一片金黃來,黃得透心透肺,黃得酣暢淋漓。蜜蜂嗡嗡,黃蝶翻飛……這一下子,楊萬里的《插秧歌》和《宿新市徐公店》的畫景在這里全部得到映照。同伴少青大聲吟誦著:“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而東生卻吟誦著“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頓時,我搞不懂,我是在宋代還是在今朝?我慶幸自己走在遍布著楊萬里腳印的土地上,慶幸自己獲得千年的畫景。這里依然純潔、清新、質樸、詩意,而又是現實生活的具象。這里,有著一脈相承的閃亮的幸福和甜蜜。
村里人還告訴我們,不遠處,有楊萬里的紀念館,里面有楊萬里故居的模型,說上級已批示,不日要復建故居……其實建與不建,都沒有關系,因為楊萬里思想早已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不會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更不會斷代。我們幾個看了看天,太陽已西沉,染紅了半邊天,不早了,只好戀戀不舍地離開,紀念館留著下次再會吧。我們一定還會再來湴塘的,我們已認定,那里是可以凈化人靈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