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獎】灶臺的煙火(散文)
昨天回了一趟老家,因為是冬至,給田野里已故親人們墳前祭祖。也許年紀大了,思念愈切,懷念之情更加強烈吧!
父母的墳塋在大路邊的一塊地里,我跪下在墳前,淚眼望著那跳躍的火苗,將所有的東西化為灰盡,這時路過行人歌聲的那句:”湖藍色的院墻,我生命的院落,我的媽媽給我的愛叫我永生不能忘……”,那歌詞忽然間穿過我的心底,更讓悲憤不已,然后深深地跪在那里,失聲疼哭……
生老病死本是生命的常態(tài),站在這陰陽相隔的曠野,寒冷的北風掃過我的面部,淚滴凝寒,然后嵌在那里,才知道我已跪的很久很久了。
回到家里,核桃樹的枯葉鋪了一院子,走進灶房,墻角里父母用過的小風箱結了蜘蛛網(wǎng),網(wǎng)上落滿了灰塵,從墻角拿了出來,用笤帚掃了一下灰塵,端了半盆熱水,用毛巾細心地清洗了一遍,放在院子里冬日的陽光下晾曬,仔仔細細地尋找,那父母用過風箱的手桿,是否還留著他們手痕,永永遠遠地企盼留給我那一絲渺茫的希望。
這個長方體的風箱,長3.3尺左右,寬1尺左右,高1.5尺左右。其幫、底、蓋,用8分厚的桐木板,隔風板一般3分左右的木板。幫與幫之間以馬牙榫結合,底、二層底、蓋與幫之間以木釘、膠結合。幫及二底,風道,風口均用干透的桐材。推拉手柄桿為洋槐木,從其光滑的程度可知年代久矣!保護的相當好,上面沒有任何污點的痕跡,讓我記起了關于它曾經(jīng)的往事。
關中人家中都有一個專門叫“灶房”的屋子,它大多數(shù)開始都是土灶,灶臺多設在前屋,還有一些柴草和雜物,緊挨的后面就是木桉,木桉的對面放置是個大水甕,甕上面放一塊小木板,上面放著一電壺。水甕旁邊是一個小飯桌,旁邊放一個小凳子,如果窯足夠大,還放著一只木柜。小時候既使住在土窯洞里,也叫灶房,這其中的緣由,不得而知,里面有鍋灶與炕連在一起,做飯所發(fā)的熱量通過炕下通道,然后由煙筒排出。它的優(yōu)點在冬天被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飯做了,炕也熱了,不浪費柴火,一張小飯桌擺上炕,全家人圍成一圈,暖暖和和,和和氣氣地吃一頓飯。
天剛蒙蒙亮,星星還懶懶地掛在天上,母親在柴火灶邊忙活起來,先從掛在甕邊的馬勺向鍋里放幾勺水,再往灶膛里鋪上一層薄薄的軟乎乎的秸稈,劃一根火柴丟進軟柴上去,“呼”地一聲,火苗在灶間一點點地升起擴散,眨眼間,灶膛里便有了融融暖意。緊接著,又把小柴火地續(xù)進灶里。隨著火勢漸旺,再加入大點的枯枝,鍋中的熱氣和灶里的火紅,便彌漫了整個灶房。
最初我們家也是這種鍋頭連炕的,我們姐弟三人睡在炕上,母親在鍋臺上忙碌著,特別是冬天,被子上的棉衣棉褲已是冰冷冰冷的,母親一邊燒鍋,一邊把我們的棉衣放在灶頭噴出的火焰熱一下,讓我立即適宜地穿上,使我們在被窩里暖和的身體不受這凍冷衣服的刺激,現(xiàn)在回想起來,好感動,真是應了那句:細微處見真情。
冬日早飯多數(shù)是玉米粥,每次母親在掌握水和玉米面的比例時都是相當?shù)木珳?,先放水、水里放一是堿后加面,水多了粥太稀不經(jīng)餓,面多了粥又會粘稠易糊。水和玉米面在鍋中翻騰融合的過程中,母親手中的鍋鏟不時地翻動,嘴里還時常念叨圍在灶邊的姐姐說:“這煮粥啊,開頭要大火,水得滾開,到了快熟的時候,就得小火勻燒,慢慢地熬,不能太急,火太小太大都不行,粥如果清湯寡水,就不粘乎不好吃了?!?br />
待我們吃完飯時,背上書上學時包還不忘記在灶房的爐火門前把手暖一下,然后走出屋門。母親會把中午的面條做好,有活了就去隊里干活,沒有了就坐在家里做針線活或者出去去鄰居串門子。
記得有一次冬日的夜晚,吃過晚飯后,趁著鍋頭里柴灰未滅,我偷偷地把中午放學回家從紅苕窖里拿的紅苕洗凈埋進灰里,不一會兒,那誘人的味道充滿了屋子,微弱煤油下,坐在炕上的母親眼光嚴厲地從我們?nèi)说哪樕蠏哌^,我急忙低下頭,然后聽到:“又是你干的!”姐姐說:“那是咱家過年招待客人的,咱現(xiàn)在吃了,客人來了吃什么?”我急忙說:知道,以后不敢了。
看到母親沒有責備,然后下了炕,幾張小臉不約而同地湊近灶邊,用火棍小心翼翼地扒開溫熱的灰燼,拔出烤得焦黑的紅薯,迫不及待地剝開外皮,紅薯的軟糯香甜,燙得舌尖直打滾。任由我們吃得滿手黑灰,灶火的微光在眼眸里閃爍跳躍,母親的眼里閃著幸福的笑容,灶邊的情景便定格成了一幅童年快樂的畫面。
就這樣過了幾年,姐和我都從學?;丶?,家里做飯的任務全部交給了姐姐。
特別是農(nóng)忙時節(jié),姐姐每天早上一邊在家做飯還要給牲口添草料,我和父母親從地里收割回來,帶著滿身的塵土與疲憊,一進家門,都會把目光望向灶臺。往往這個時候,不需要太長的等待,姐姐就在廚房里把我吃的喝的準備好。只要父親不說休息的話,姐姐就立即在準備好開水的大鍋里下面,小鍋里已是炒好的菜,無論韭菜還是大蔥。豆角得大火爆炒,迅速鎖住水分,出鍋才脆嫩,香氣直鉆到鼻子里。就這樣,偶而母親在灶上給姐稍微幫一下,待灶停火熄,一家人圍坐桌前,邊吃邊聊,其樂融融。雖然平淡的飯菜,但卻盛滿了幸福的味道。
每年過春節(jié)時,農(nóng)家人要蒸饃,煮肉,也是風箱最忙的時候,我?guī)椭赣H燒鍋,母親和姐在木桉上做饃,每一鍋蒸好的饃晾冷后,我就會放在一個大木柜中,以防老鼠。一般情況下,都是蒸上兩天,幾乎可以吃到正月十五左右。像炸丸子,做甜米糕,我燒鍋時的火候掌握的不好,母親則是自己邊燒邊做。
正月里,大家走親訪友,互相來往,也是灶臺最忙的時候??腿藖淼搅?,同父親在一個窯洞坐在炕上聊天說話,母親和姐姐就在灶房忙碌做可口的飯桌,做好了,我招呼客人,一邊喝酒,又一邊上菜。隨著日子越來越好,從最初四菜一湯到后來八菜一湯,以后的十三花,風箱也在“煽火點火”中,目睹這世間日新月異的變化,體會社會的巨大進步,鼓風機雖然也進入家中,但因母親的不習慣而被擱置在那里。
后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這種鍋連炕這種樣式被徹底的取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灶房。
土灶的建造有一個單獨的詞語——支鍋。新房子蓋好的時候,就要支鍋。有時候土灶用了一些年頭之后,主人家想要扒掉重蓋,這個時候就找專門的工匠來重新支鍋。不管新蓋還是重修,都要講究良辰吉日。是要選日子的。
支鍋的時候,一般都會留好風箱出風口的位置,來放置風箱或鼓風機。
一般來說,家里都是有兩口鍋,一大一小。兩口鍋是并排的。大鍋小鍋共用一個煙囪。大鍋一般用來蒸饃、煮飯、燒葷菜等“大活”,小鍋用來炒菜、燒湯等。
當我寫下上面的文字,走出房子,院子里陽光下的風箱已經(jīng)風干,拿了一塊大的塑料將它包了起,放在灶房里的墻邊,看到它,似乎也就看到父母親坐在灶火旁的歷歷往事,曾經(jīng)給我無窮溫暖的,永遠再也找不到的家。
雖然現(xiàn)在電器化的灶具已經(jīng)都有了,但這種大小鍋并排灶臺我還保留著。試想以后在外不飄泊了,回家了空閑的時候,安上父母親的風箱,輕輕撣去灰塵,燃起一把火,煮一鍋曾經(jīng)熟悉的味道,暖人的家味!重溫那抹往昔的幸福,獲得繼續(xù)前行的滋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