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曾侯乙墓.遠古的輝煌(散文)
去年也是初冬這個時節(jié),得閑暇,我在湖北省博物館泡了兩天,觀摩了華夏遠古燦爛文化的瑰寶,被先祖的智慧所震撼,許多物件的鍛造工藝用現(xiàn)代技術(shù)都不能復(fù)制,那些精美的隨葬品,連最權(quán)威的專家也解釋不清,我們除了對先祖敬畏和敬仰外,唯有的就是頂禮膜拜了!
在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靜靜沉睡著一座神秘而恢弘的墓葬——曾侯乙墓。它宛如一位穿越千年時光的老者,向我們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歲月的風(fēng)悄然拂過,卻未能抹去它所承載的厚重歷史。
這座墓呈“卜”字形,于紅礫巖中開鑿而成,那多邊形巖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北向伸展。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達220平方米,猶如一個巨大的時光容器,封存著歷史的記憶。站在墓坑邊,仿佛能感受到當年工匠們揮汗如雨的勞作場景,能想象到墓主人下葬時的莊重與肅穆。
此曾國,與史書中的姬姓隨國實為一國兩名,其始祖竟是那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適。曾國,作為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zhèn)守南方的重要邦國,承載著厚重的使命與榮耀。在歲月的長河中,它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當我們踏入這墓葬的世界,仿佛置身于一場古老的盛宴。隨葬的九鼎八簋、編鐘、編磐等禮樂器,靜靜地陳列著。那本該屬于天子的九鼎八簋,卻出現(xiàn)在諸侯之墓,這是先秦社會禮樂制度裂縫的悄然顯現(xiàn),然而,這背后亦深藏著人們對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禮器的存在,不僅僅是權(quán)力和地位的象征,更是人們內(nèi)心信仰的外在表達。
64件青銅雙音編鐘,十二律俱全,其聲音仿佛穿越時空而來,奏響著千年的旋律。每一次敲擊,都似乎能喚醒沉睡的靈魂;每一個音符,都承載著歷史的厚重。玲瓏剔透的尊盤,在歲月的長河中依然閃耀著迷人的光芒。那精美的紋飾,細膩的工藝,無不展現(xiàn)著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無限創(chuàng)造力。還有那完整書寫著二十八宿名稱的衣箱,仿佛是夜空中璀璨星辰的記錄者,見證著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shù)、技術(shù)、天文等方面的登峰造極。
曾侯乙編鐘,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它的每一個音符,都是歷史的回響,每一道紋理,都是歲月的雕琢。那雄渾深沉的鐘聲,仿佛在訴說著古代王朝的興衰榮辱,訴說著先人們的喜怒哀樂。在這墓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精美的器物,更是先秦時期人們的智慧與情感,是那個時代的輝煌與夢想。
曾侯乙墓,是歲月深處的一顆璀璨明珠,它用沉默訴說著過去,用存在昭示著未來。它讓我們在時光的交錯中,領(lǐng)略那永不磨滅的絢爛與偉大。它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見證著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激勵著我們不斷去追尋、探索、傳承。讓我們懷著敬畏之心,走進這座歷史的寶庫,聆聽那來自遠古的聲音,感受那份震撼心靈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