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春天 】柔軟至極是文心(散文)
古往今來的文章,堆積起來,一定可以超越喜馬拉雅山的高度。寫文章的作者,全部加起來,一定可以超過所有的螞蟻。寫作者不僅多如牛毛,作品也多如塵埃。在如此眾多的作者里面,要想突破自己,獨樹一幟而且光彩奪目,非得經歷千萬次的錘煉不可。有人說,寫作者是追夢人。但夢醒時分,一定有很多人被淚水浸透,也一定有很多人的心都已經碎了。
文學夢的終極目標是返璞歸真。這個真不僅是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最重要的是忠實于自己的心。純真的心經歷了無數次的風風雨雨,一定會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但這顆心依然是赤子之心,依然保持著天真無邪,依然保持著青春的熱情,依然保持著慈悲情懷。因為熱愛,所以堅持。任何一種追求,都必須經歷奮斗,奮斗就必然要付出代價。這個代價是時間,是歲月,是精力,是青春,是生命。
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我也曾經很多次的問自己: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有人說無意義,有人說是過客,有人說是經歷,有人說是體驗。冥冥之中是存在命運的。年少時非常輕狂,可能不相信命運。經歷了歲月的各種磨折之后,我相信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操縱著命運。
讀書人的命運在這片土地上絲毫不值得樂觀。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各種形式各種名目的“焚書坑儒”的事件屢見不鮮,一個麻木自私而且愚昧落后的民族早已經習以為常,見怪不怪。文壇恰如江湖,如何在沙漠中找到甘泉,如何在死亡谷地攀登巔峰,一直是小小螞蟻一般地文人們的命運密碼。有人寫了一輩子可能未必能夠留下一篇文章,有人花費了半生精力可能所有的文章都不能發(fā)表,有人寫出的文章恰如珍珠一般珍貴可能被一聲令下毀之一炬,有人因為一首詩或者一句話有可能禍滅九族。但是文人好像雨后春筍,文人又恰如野火燒不盡的野草,殺是殺不絕的,滅是滅不了的。正如有一句話所說,你可以把公雞殺掉,不讓它吶喊,但你永遠阻擋不了黎明的到來。我們有時候讀歷史,常常有一種感覺,英雄創(chuàng)造了歷史。其實完全是一種誤讀。歷史是一團被政治家任意揉捏的泥巴,要想讀懂歷史,必須看清寫作者的血和淚。
年輕的時候,由于環(huán)境的影響,自以為作家是一種偉大而且受人尊重的職業(yè)。長大后才明白,作家也不是有點才華有點天賦就可以追求到的。那些光環(huán)閃耀的文人,大都在官場得心應手。民間草根文人,成名者就像小麥地里突然冒出來一根高粱或者玉米,不僅稀少,而且曇花一現,不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而且自生自滅,大都好景不長就灰飛煙滅,混入滾滾紅塵,再也難以尋覓了。
作者總想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觀點,總想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奉獻給自己所愛的這片土地,獻給自己所愛的人。因為真誠,就免不了有所恨。又因為自己人微言輕,微不足道,而且邪惡勢力總是強大并且抱團,根深蒂固而且殘忍無情,很多文人往往至死也不明白究竟是誰殺死了他們。被焚書坑儒的那些作者那些儒生明白是誰殺死了他們嗎?兩千多年來被冤獄治死的那些知識分子明白是誰害死了他們嗎?文人的命運在政治家眼里,連螻蟻也不如!
但文人就是如野草,如春筍,就是挖不掉根,恰如這片土地上的血總是熱的,淚水總是咸的!文人的熱血和風骨是源源不斷地推動著文明的巨輪。盡管緩慢,盡管柔弱,卻依然堅定不移,依然百折不撓,依然矢志不渝,依然前赴后繼!
歷史上有很多嘲諷貶低文人的故事,當今更加肆無忌憚,因為文人大都非常柔弱,最主要的是始終有一顆柔軟之心。
事實上,無論是小說中的范進還是孔乙己,一如現實中的曹雪芹或者蒲松齡,他們必定因為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才導致他們在人生道路上遭遇無數的不幸或者悲劇,但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始終散放著文人的光芒,他們渴望用愛溫暖世界,用愛滋潤人間。
套用艾青的一句話用在這里就是:為什么文人眼里常常飽含淚水?因為真正的文人對這片土地愛得更加深沉!
文學不僅需要天賦,不僅依靠才華,最重要的還需要熱血和汗水,關鍵是作品寫出來之后能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能不能幸運地千古流傳?事實上,真金也害怕火煉,寶藏也常常被埋在地下。塵埃雖然一錢不值,但塵埃常常站立在寶藏的上面。
年輕的時候選擇文學是一種激情,中年之后依然選擇文學就是一種堅守。堅守需要耐力,需要恒心,需要堅韌不拔的精神,需要持之以恒的奮斗。
有人說,精品文章是打造出來的。如何打造?就需要深厚的功夫。我認為,文章是磨礪出來的,是淚水浸泡的荷花,是雪后盛開的桃花,是血淚凝成的珍珠,是青春和生命孕育的愛心。不正視苦難的作品是膚淺的,不解讀悲劇根源的作品是淺薄的,歌頌贊美強賊的作品是有毒的,而愛心滿滿慈悲情懷的作品則是帶血的,是充滿淚水的。
莫要輕易給文人過早地下結論,也莫要自以為是地去嘲笑文人的愚拙和質樸,至少他們在文明的道路上,灑下過真情的眼淚,有過追夢的激情,寫下過發(fā)自肺腑的文字,或者曾經在黑暗的漫漫長夜點燃了一粒火種,曾經為喚醒那些沉睡的人們高聲吶喊。而那些自私自利自得其樂自以為是奸詐圓滑的人們啊,你們在文明的進程中卻毫無作為、而且毫無價值!
一篇作品的誕生,不僅需要一個優(yōu)秀的作者,而且需要經歷破繭成蝶和鳳凰涅槃的痛苦。只有才華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很多很多的環(huán)境條件和機遇。記得當代女作家蔣方舟曾經說過,“這個世界對小有才華的人是殘酷的,他們其實兩邊都不討好,因為一方面他已經小有才華了,所以他接受不了現實的生活,總是認為現實的生活里,自己浪費了太多,自己還有更好的值得去實踐。原因就是因為當別人還看不到月亮的時候,欣賞不到月亮美的時候,他已經看到了那個月亮的一點點光芒。這時候的他會覺得現實太難以忍受了,所以他總是不甘于現實,他想著要向月亮的方向去,但是他的才華他所擁有的一切,卻不足以支撐他能夠到達月亮。所以到頭來,他兩邊都不沾,他沒有辦法去享受生活之中的樂趣,但是他永遠也夠不到他心中的那個藝術理想!”
這可能是對很多追求文學夢的底層作者的高度概括。換一句話來講,就是,九十九步的努力和第一步的開始一樣無奈,而且結局令人惋惜。作為文學夢中的作者,誰又能擺脫人性的弱點,而且非常恰當地停止不必要的努力、追求和奮斗!我們總覺得成功近在咫尺,桂冠和花環(huán)就在我們的頭頂,唾手可得!
一次次地期盼渴望,一次次地失望跌入低谷;一次次重新振作,一次次地堅守執(zhí)著,熬到最后,青春遠去,生命枯竭,半生潦倒,一事無成,不僅沒有達到自己追求的高度,而且被無數愚蠢不如自己的人恥笑!盡管前邊很多人已經赴湯蹈火,盡管前邊的人已經跌入深淵,但文人依然如春筍、如野草,前赴后繼,層出不窮!
他們忍受著寂寞,忍受著孤獨,不停地寫著,不停地追著自己的夢。在古老而神秘的文學海洋里,他們都渴望乘風破浪,成為大魚!
想著古往今來的文人,看著自己周圍的草根文人,審視著我自己的內心,我既為自己的追求嘆息,也為自己這樣的作者感慨。整日里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東西究竟能夠引起多少共鳴?盡管三年得兩句,卻是難得一人心?盡管文心執(zhí)意雕金龍,卻是鯉魚難以跳龍門!
想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樣幾句關于寫作的感悟:
古來文章百煉金,而今執(zhí)筆多沉吟。
搜腸刮肚千萬遍,只求柔情潤君心。
盡管傷痕累累,依然無怨無悔;盡管柔軟至極,卻是堅定不移!
講真話,在江山能夠看到非常好的作品,不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