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靜·新】風箏(散文)
我少年的春天非此時的春天。此時的春天物質(zhì)充盈,精神飽滿,對春天里飄蕩的風箏并沒有勾引起多大的誘惑與熱忱,雖然天空中多了幾許年少時曾經(jīng)的夢縈魂牽。而昔日不一樣,當春意盎然的時候,冬日里的執(zhí)念還撫慰著河床里一塊塊不成規(guī)則軟踏踏的冰,開始泛綠的水面浮動著粼粼的波光,拂面而來的風有一種讓人愜意的感覺。楊柳吐蕊,小草沖破土層,探出茂密的小腦袋,經(jīng)嚴冬蹂躪,枯黃色的麥苗也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廣袤無垠的大地像丹青者臨境寫生,刻意以盎然綠意為主色調(diào)的時候,空中偶爾飛過幾只風箏。風箏大多很小,形態(tài)各異,顏色呈現(xiàn)出一言難盡的斑駁。它們甚是抽象,簡單到幾根秸稈,幾片報紙,就可以做成。你可以充分發(fā)揮大腦的想象,把它們最接近的東西定義為五角星、雞、鴿子、金魚。無論任何人都不可以嘲笑他們的技術(shù)拙劣,因為他們在制作的過程中都已經(jīng)盡了最大努力。
今昔,往昔,不同時代,同一個舞臺,同一片湛藍的天空,相較于現(xiàn)在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到讓人難以置信,顏色更是鮮美無比的風箏,當它們飛起的時候,有著拿不出臺面的窮形怪相。
倒是有一只體形巨大,與白云作伴的蜈蚣風箏蕩漾在浩瀚的長空里。放眼望去,在視線幾乎觸及不到之處搖曳著,蠕動著,宛若鮮活了一般。它的驕橫、放蕩和試圖與天公比高的霸氣不得不令我們一群孩子嘆為觀止。
這只像極了蜈蚣的風箏是由我們村尤二爺和他的莫逆之交老煙槍大叔共同設(shè)計制作而成。它是由十幾個模仿蜈蚣的骨骼組織構(gòu)造而成,總長有十幾米。正因為它的體形龐大,所以在放飛它的時候,需要兩三個人去協(xié)調(diào)完成。當尤二爺初始籌劃時,他的哥哥毛遂自薦,要與他合作,奈何種種原因,尤二爺與他水火不容,愣是不同意。他的哥哥只好自己制作了一個簡易的五角星風箏。他的五角星風箏相較于蜈蚣風箏,根本不是一個層面,不僅形狀不美觀,飛得也底。每當他放飛時,總是一個人在拼命奔跑。那風箏輕飄飄飛起的氣場足可以證明它的不自信。我領(lǐng)教過蜈蚣風箏閃亮登場的威力。它從我的身體側(cè)面飛過,直沖云霄的剎那,呼呼的風聲難以讓人置信,這是一只風箏起飛的前奏。
天上有陽光作伴,哪怕再丑陋的風箏都是花旦一樣的存在,都能勾引起我們無限的驚奇、贊嘆和羨慕。
論放風箏見多識廣和資質(zhì),當屬我的爺爺了。他說,風箏在天上飛,是吉祥物,萬眾矚目。在饑不擇食的年代給人無限遐想,寓意深刻,一旦它掙脫了風箏線,飄落下來,儼然兇神降臨般的不祥,也是人們最忌諱的事情。它飄落在曠野,倒還無妨,倘若落到宅院里,就會讓這戶人家蒙上晦氣的陰影,他們定會認為因此帶來厄運或血光之災,必與放風箏的人理論一番,再或者盛怒之下大動干戈,然后撿起來這只被他認為不祥物壓在磨盤或磨棋子底下。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大抵是認為這兩種東西既然能碾碎谷物,也一定能碾碎牛鬼蛇神來消災解難。
放風箏是每一個孩子的夢縈,這種愛好從骨子里與生俱來,帶著笑,發(fā)著光,伴隨著他們一起成長。因一時貪歡,放風箏而引起與鄰里交惡,那就不劃算了,因此也熔斷了那個時代很多孩子對風箏的欲望和熱情,同時,在做風箏時,會把風箏線做得很粗,很結(jié)實,結(jié)實到萬無一失。
爺爺?shù)纳倌陼r光在民國時期。那時候中國尚在黑暗當中,啟明星一樣的偉大導師孫中山先生正在勵精圖治救國救亡的辛亥革命。國運處在十字路口,迷茫而焦灼著,人們畸形的生活窘態(tài)如同一只餓透了的小鹿,愈發(fā)顯得干癟。
人之年少是如此的狂蕩而曼妙,它不隨人處在哪個時間,哪個節(jié)點而轉(zhuǎn)移。大時代的爺爺一代人對這種愛好如同波浪洶涌的大海里的定海神針,任憑駭浪暴風驟起,巍然不動,反而隨著時勢的顛簸,愈發(fā)顯得狂野。許多年以后,人們翻身做主,土地實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人們生活不再受到饑餓襲擾,胡須飄髯的爺爺一旦靜下心來,最大的喜好就是抽著旱煙與我講一些他上私塾時那段漫長歲月里發(fā)生的故事,還有就是春天里,他從私塾歸來放風箏的趣事。爺爺喜歡講,滔滔不絕,我也是他最忠實的聽眾,百聽不厭。從爺爺?shù)闹v述中,我仿佛看到了年少時的他和一群小伙伴趁著春天里的風把風箏放飛的場景。他們不僅是放風箏的能手,還能把風箏放到新高度。譬如,他們把風箏高高放飛之后,再在風箏線上安裝一只帶著滾輪的小風箏。小風箏上掛著一個用棉線捻成念子的鞭炮。當鞭炮在高空中爆炸時,小風箏又順著風箏線溜了回來。他們還可以就地取材做一只小喇叭,足夠吸睛的風箏在高空里盡情顯擺,還不忘回蕩著嘹亮的哨音。不知道這種大膽的創(chuàng)新只是上帝僅賦予了他們一代人天賦異稟,還是現(xiàn)代人的智商又一次低調(diào)輪回,除了從爺爺口中得知原來放風箏還有這么新奇的事情而驚嘆以外,并沒有看到過。爺爺每每講起這些的時候,眉飛色舞,沉浸著過往里的妙筆佳境。臉上洋溢著曾經(jīng)的年少和曾經(jīng)的逐夢芳華。
對于父親,風箏就是河對岸的花園,每當春天到來的時候,知其姹紫嫣紅,知其芳香四溢,卻不為所動。因為他的志趣不在這里,他志存高遠,把笛子演奏到高屋建瓴的境界,曾經(jīng)在公社文藝匯演時,以笛子獨奏曲《春天里的田野》,繞梁的音質(zhì)如清風明月般艷驚四座而獲得一等獎。
古賢曾云:龍生九子,性格各異。我伯父喜歡風箏,他不僅年少時放,做了小學老師,還依然溫熱著這個嗜好,據(jù)聞他有一次放學回家,把風箏線拴在自行車的后座位上,甚至都不顧及它的起飛和墜地,生拉硬拽地把一只風箏放回到家。
用風箏這張名片扮亮一座城市的地方當仁不讓者應該是濰坊。孤陋寡聞的我,第一次知道外面的世界,還有風箏節(jié)這一俏麗的日子,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時候我家準備建房子,家里請來了兩位工匠為我家制作梁窗之類。在我們那兒管這種活叫豁嵇梁椽。這兩個工匠不是外人,一位是我的二舅,一位是我小姑父。他們都距我家二十里開外。但他們兩家離得很近,兩村毗鄰,又是同行,彼此了解。二舅私下里說小姑父干活慢,性子松,一根稻草也能絆住他半晌,屬于架到火上烤不熱的那種。第一錛砍下去,如果有人和他說話拉呱,第二錛不知道要等到驢年馬月。二舅的話果然沒有落空,小姑父用現(xiàn)身說法來解釋什么叫做干活慢,只要有人和他說話,話茬就一個接著一個,光說話忘了賣膏藥,最后錛角也撩在一邊,抽煙喝茶。他一邊與人聊天,一邊往天天瞧。天上有飛機轟鳴的聲音。
這兒離軍用機場不太遠,屬于軍管區(qū),每天的起降成了必修課,我們這個區(qū)域的人除了習慣它鑄劍長空來來往往的司空見慣,就是充耳不聞它劃破長空的嘶鳴。但小姑父不一樣,對于任何事情都感到新奇。飛機由遠及近,小姑父手搭涼棚,如炬的目光能把隱跡的銀河系燃燒。果然他有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那分明是一架直線客機,后面拖著一只龐大的風箏,這種破天荒的發(fā)現(xiàn)猶如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然后他贊嘆驚呼起來。我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不其然,只見飛機的后面大概兩倍于它的巨大風箏,被它像尾巴一樣拖著在天上飛。我不由得嘖嘖稱贊,放風箏原來不是人站在地上一成不變的固態(tài),是可以疊花出秀的,感慨他們開掛的智商。小姑父別看干活不是一把好手,但見多識廣。他一拍腦門說,原來今天是三月三,是濰坊風箏節(jié)。他的這句話也讓我猝然明白過來,為什么李谷一老師演唱,關(guān)于風箏的歌曲偏偏要情系三月三的日子。后來想想,還是多虧了小姑父的獨立特行,要不然,已經(jīng)習慣了飛機呼嘯而來又呼嘯而去的我,怎么都不會抬頭向天空瞟上一眼,更不會知道放風箏的百般花樣。
從那時起,千重墨客徒爭秀,萬簇騷人競風流。行文版畫等百花齊放,成了他們盡興潑墨的舞臺,贊譽風箏的美篇滿天飛。
在我少年時期,市面上還沒有商品風箏,只有靠自己去設(shè)計、制作。很多孩子都喜歡抄作業(yè),也就是有一只風箏面世,然后就有很多的風箏愛好者爭相效仿。當然,抄作業(yè)也是有一定含金量的,有的人會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做得更精致,繪畫得更生動,有的人簡直是在糟蹋別人的作品,把人家辛辛苦苦設(shè)計制作出來的風箏在形狀和圖案給硬生生丑化了。但不管怎么,心情都是一樣的,只要能讓自己的杰作飛上天,就是勝利,成就感滿滿。
我喜歡風箏,但動手能力不強,是葉公好龍式的。當看到他們放風箏時醉意玲瓏的愜意之狀,也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畢竟知道自己笨手笨腳,哪怕放在半兩定盤星上都撅秤桿子,始終只是把這種喜好停留在欲望上。好在我有較好的親和力,可以車載斗量,與人關(guān)系非常融洽。村里的小伙伴,無論誰有風箏,都會與我共享。
我少年時期流行李谷一老師演唱的歌曲《三月三》。她那一如夜鶯出谷點亮黎明般的歌喉令人神往。這種美輪美奐的音符填滿了大街小巷。雖然光陰荏苒,幾十年不脛而走,少年的河床已經(jīng)皴裂成荒,再也無法摭拾半點年少的種子,徒留回憶的空殼和思念。但那“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帶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膾炙人口的歌詞和曲子至今不覺然仍脫口而出,并沉醉其中。那時候我們一群小伙伴一邊聽著那其蕩氣回腸和千回百轉(zhuǎn)的歌曲,一邊懷抱著新風箏,走在試飛的路上,簡直是生活在童話般的世界里。那一時刻,我雖然還沒有意識到少年是漫漫人生路上最閃光的段點,把無憂無慮鏤刻在放蕩不羈的夢幻里,希望太陽停留在原點,希望時光不再流淌。在輕撫臉頰的楊柳風里,風箏帶著我們無限的遐想飛向空中的剎那,愉悅的心情如層層疊疊的花枝靜悄悄開放,將最美好的一面與馨香溢滿整個春天。
弟弟與我不一樣,想則付諸行動,只不過做出來的風箏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他曾經(jīng)做過“人”形風箏。這種風箏簡約、明了,成本低廉,是用一張報紙裁剪成筆記本大小,在紙張的背面交叉兩根一米左右的蘆葦。他是模仿者。不過,天空中大多飛著的這種風箏在紙張與蘆葦?shù)乃慕枪潭ㄉ蠜]有皺褶,體體面面,大小比例真正做到了黃金分割,讓人看上去很滋眼,也就是很舒服。而弟弟應該是年齡小,發(fā)揮能力不夠,制作的這只風箏與之比較,差距顯然,好在能飛。
制作風箏講求的是精益求精。它的精髓體現(xiàn)在每一個細微之處。這個過程和工匠大師悉心雕琢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瑕疵是最大的敗筆,成敗優(yōu)劣取決于自身修養(yǎng)。毫不夸張地說,做風箏大到材料的選擇,紙質(zhì)的品種,厚薄程度,裁剪紙張尺寸的把控,風箏骨骼用的材質(zhì)。小到粘合劑的正確用量,扎捆風箏線的定位等事無巨細,這些繁文縟節(jié)無不把風箏的嬌貴和高傲,這種與生俱來的風骨體形得淋漓盡致。
風箏主題最能體現(xiàn)出主人的藝術(shù)細胞優(yōu)劣程度和繪畫的造詣,更是把沒有這種天分的人給逼到了墻角。所以,在那個還沒有商品風箏推向市場的年代,你可以看到天空中各種形態(tài),各種圖案的風箏。有的風箏繪畫缺位,直接就是空白,整幅的藍,或整幅的紅,有的圖案天馬行空,云鶴和魚蟲共舞,牡丹與紅梅作伴,這樣的腦洞不足為奇。
觀一件風箏,就折疊出一個人在這方面的優(yōu)勢與短板。有一種東西不是用金錢能買到的,那就是還沒有物化的精神食糧。做風箏,放風箏,及時行樂,樂在其中,甚至拆除年齡的籬笆,只要有這種閑情,都可以來此放飛心情。
在我兒子到了能夠放風箏年齡的時候,商品風箏已經(jīng)擺上了商場里的各大柜臺,那些花花綠綠的風箏讓人目不暇接,你可以隨便到哪一條商業(yè)街,或者商場,哪怕小商鋪里都能買到心儀的風箏。春天一到,放眼四望,湛藍的天空下,那些婀娜多姿的風箏讓人大飽眼福。我在弟弟的公司打理事物,很是忙碌,自然與兒子的接觸就不如妻子多。妻子是從兒子嗷嗷待哺,到咿呀學語,再到搖搖學步,一點一滴的時間都傾灌其中,陪伴著他成長,相較于妻子,我就淋漓盡顯父愛的缺失。兒子的成長里,哪一天第一個清晰或不清晰的發(fā)音,哪一天挪動第一個步子,她都如數(shù)家珍,這種如漆膠無及的關(guān)系是我體驗不到的,也無怪乎妻子抱怨說:再不陪陪兒子,他就長大了。我完全領(lǐng)會她這句話里蘊含了多少省略語。好在兒子喜歡放風箏,這也成了連接我們父子關(guān)系最好的紐帶。在蕩漾的春風里,我們眼見著風箏冉冉升起,我們父子兩個撒下一路的歡笑?;ㄕZ,蟲鳴,哪怕路旁一顆嫩綠的草芽都能驚起兒子連聲的驚嘆。那一刻,我覺得我們的關(guān)系是如此得超脫,原來維系這種關(guān)系的事情又是如此的簡單,只需一頁風箏,一場放飛風箏的盛宴。那一刻,我的腦海里又浮現(xiàn)出千古絕唱歌曲《三月三》的曲子,悸動人心的歌詞在心中澎湃著跳躍著:“風箏知道我的情,朝我把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