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吃魚還是吃狗(隨筆)
一
“吃魚”“吃狗”,是佳木斯小城的兩大名吃。當然小城各種菜品,又何止這兩吃,但吃魚與吃狗這兩吃卻當仁不讓地在全省首屈一指;盡管這兩吃并沒有點到具體的菜名,但這兩吃的整體水平也當仁不讓地在全省首屈一指。
小城人待客或是朋友小酌,首先會問,吃魚還是吃狗?待客人確定了,再行安排。而這一問,不僅成為了小城人的一種習慣,也透著小城人的一份自信與自豪。
那就先說說吃魚吧。小城吃魚之所以有名,一是魚種之多,二是烹法之簡。佳木斯是位于黑龍江省東部地區(qū)的中心城市,牡丹江、松花江、黑龍江在區(qū)域流過,加之眾多的細流湖泊的涵養(yǎng),魚產(chǎn)資源得天獨厚。就魚的品種而言,就有蜚聲省內(nèi)的“三花五羅十八子”,這就是二十六種魚了,加七十二種雜魚,諸如:常見的鯉、草、鯽、鰱四大當家魚,更有鱘鰉魚、大馬哈(鮭魚)、黑魚、島子(白魚)、狗魚、搟條……等等特殊品種,真的是數(shù)不勝數(shù)。
再說說烹法之簡,小城人做魚之法無外乎刺生、燉、燒、煎、熏,技法簡單拙樸,極其符合東北人的性格,但口味卻可以說是獨步天下。
先說刺生,小城吃生魚稱之為殺生魚,殺生魚的吃法來自黑龍江邊的漁民,特別是赫哲族的生食魚的技法。赫哲人在解放前長期以漁獵為生,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赫哲人徹底改變了依賴漁獵為生的生存狀態(tài),走上了農(nóng)林漁商全面發(fā)展的富裕之路,但打漁依舊是赫哲人的長項。赫哲人吃生魚稱之為烤塔拉哈,是將打上來的魚直接撕掉魚皮,然后貼魚脊處下刀,片下兩大片魚肉,用火輕烤一面,再切成小手指粗細的條,蘸調(diào)料入口,這種吃法沿襲到了今天。而黑龍江邊打魚人卻省卻了烤的程序,去了魚皮,將片下的魚肉切條直接蘸調(diào)料下口,魚條透明晶亮,蘸料由韭菜花、蒜泥、米醋、辣椒油混合而成,不僅成功地去除了魚的醒味,而且使魚肉更加鮮嫩脆爽,一般一個人吃上一兩斤魚肉也是平常之事。漁民將這種吃法稱為吃魚條子。而吃魚條子是有條件限制的,吃魚條子在城里是沒有的,是必須去打魚人的魚晾子才能趕得上的美食,然而,能否吃得上還需要運氣。這道菜的關(guān)鍵在魚的處理,剛打上來的魚洗凈之后再不得沾水,趁著新鮮放血、去皮、切肉一氣呵成,手法快的,魚肉上盤尚有微微的抽動,而去了兩條脊肉的魚扔進江里仍然可以游動。
記得那年去同江縣,接待的同行約了一條巡江外事船,船上的大廚做得一手好菜,其中魚條子做得最是拿手,更是縣內(nèi)聞名。在觀看他嫻熟的庖魚手法的時候,他竟與我們聊出了一段奇事:咱這條船有漁網(wǎng)自己可以打漁,那次在黑龍江上撒網(wǎng)打上來一條大鯉子,趁著新鮮沒有去鱗就直接下刀片下了半邊的魚肉,那魚也真是痛到了極點,一個鯉魚打挺,一下子從廚房就跳到了甲板上,我緊追上前三下兩下沒有捂制住,竟讓它一躍入水了。沒想到第二年在江心撒網(wǎng),竟然又將這“半”條魚打了上來,盡管被切了肉的半邊已經(jīng)慘不忍睹,但仍舊強健有力,我出于不忍,將這條魚放生了,你說巧不巧。
說到殺生魚,可以說是小城魚美食的一張名片了。小城城鄉(xiāng)廣泛稱的殺生魚,與魚條子不同,這種作法是將魚肉切成略粗一些的絲,加上土豆絲與大頭菜絲相拌,拌的調(diào)料和技法也是相當講究。我的同事是同江人,歌唱得好,到同江在他單位食堂吃飯,那道殺生魚必定是他親自動手,酸鮮殺口,有著當?shù)仫埖甓甲霾怀龅奈兜?。曾向他請教如何操作,他借口回避,只是推說黑龍江的魚好,斷不說其中的絕招。其實看著他操作也學了個大概,但自己怎么也做不出那個味道。
二
還有一種刺生的吃法更為生猛,是將凍的狗魚去了魚皮,用刨子刨成魚片,再趁著凍蘸調(diào)料吃,冰涼爽口,極是難得。所以難得是因為狗魚上市太少,只有極少的酒家還保留有這道菜,但菜單上沒有,您要是不知底細或是不張口問及,那酒家是絕對不會向您推介這道菜的。上述所說的幾種刺生吃法,除了狗魚之外,都是用活魚入菜,雖然各家的蘸料相差無幾,但魚肉和配菜的處理技法卻是各有所長,從而導致了口味上的各有千秋了。
說起燉魚,小城的魚館甚多,大鍋燉魚是燉派主流,一口農(nóng)家的大鐵鍋,配上自家秘制的燉料,一般是整條魚下鍋,加水添火上蓋,二十分鐘左右開始下蔬菜、粉條或是鍋邊貼餅子,再上蓋燉上十五六分鐘就可以開吃了,熱氣騰騰的那就是一個香,吃得“光鍋”亦上常見之事。當然由于各家的燉料不同,口味上自然是各有特點,這需要去遍嘗其味,然后進行自我收藏,將那些中意的館子匯集在記憶里,以備不時之需。
吃家常燒魚,有一個秘籍就是要去小魚館,大酒店對淡水魚的作法遠不如小魚館那么稔熟和有體會。而小城的小魚館通常最拿手的就是一魚三吃或是五吃,幾種吃法是要看魚的大小。燉燒自不待言,一般只有活魚才能做出效果。其它的幾吃包括了殺生、溜魚段、氽魚丸、煎魚排等等。有情建議若氽魚丸應當做為必選,那是考校廚師水準的功夫菜。用刀將魚肉碾成泥,加蛋清抓合上勁,上菜時魚丸雪白浮在湯面,蔥花鮮綠煞是惹眼,佐以胡椒香醋,魚丸入口即化,魚湯清靚、酸辣、鮮香,美不勝收,絕對是一道難得的開胃上品。
熏法的代表作是熏銅羅魚,是可以批量生產(chǎn)的一種烹飪技法。小飯店嫌其工藝復雜,并受設(shè)備容器所限不太愿意做,往往直接從食品廠進貨。這種熏法與東北香腸的工藝基本相同,一般選擇兩三斤左右的銅羅魚進行加工,將腌制好的銅羅魚經(jīng)過熏制,色澤金黃,肉質(zhì)堅實,咸鮮入味,又帶有煙熏的果木香氣,確是下酒佳肴。同時因熏制的食品經(jīng)過塑封之后保質(zhì)期大大延長,又成了上好的送禮佳品。
三
說罷吃魚,當然要說吃狗。吃狗肉聽說是與朝鮮族的習俗有一點關(guān)系。我下鄉(xiāng)的時候就聽老職工說“老高麗過年要狗命”,起初只是聽著玩的,因為我們連隊就有兩位朝鮮族職工,與知青關(guān)系處得極好,聽他們老職工之間開玩笑少不了會說這句話。那天他收車回來在路上撿到一條被撞的大狗,前車撞了沒有敢撿,他路過當然沒有客氣。晚上他特意邀了幾位知青上他家吃了一頓狗肉,感覺就是一個字“香”!那是有生發(fā)來第一次吃狗肉,可能也因為很長時間沒有吃到過肉的緣故,那個香的記憶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
小城狗肉進入餐飲業(yè)是在上世紀末,最先做的竟然也是朝鮮族人。在小城郊區(qū)的光明屯打通了的一溜三間平房里,朝鮮族人以狗肉主打,加之熟爛的醬豬手,佐以各式朝鮮族特色的拌菜一炮打響,一時成為了吃貨的必須打卡之地,也成了各單位迎來送往安排的必須。由于他的帶動效應,狗肉館子一下子在小城了開花,又經(jīng)十幾年經(jīng)營浪潮的淘礪,碩果僅存的幾家依舊開得紅紅火火,有的甚至是一桌難求,而這幾家仍然是朝鮮族人在經(jīng)營。
朝鮮族人開的飯館一般都有三大主打品牌為其根基,一是狗肉,二是拌菜,三是冷面,這三個品牌做得好,小店才能立得住,做得久,至于其他菜品只能因店而宜憑其發(fā)揮了。
狗肉也稱為香肉,現(xiàn)在有了專門的養(yǎng)狗場,保證了食材來源的穩(wěn)定與可靠。吃狗肉要趕在中午,因為殺狗是早上,收拾利索了上鍋去煮,到中午正是肉香湯濃,各種拌菜也都非常新鮮。要預定朝鮮族飯店必須趁早,否則不一定訂得上席位,訣竅在于提前一到兩天預定或是在上午十點左右到店用餐,才能確保用餐如愿。
狗肉因其濃香往往多是清煮,再佐以蘸料,蘸料僅為鹽或是自制醬料,簡單而不掩肉之原味,給人以恰到好處之感。而以狗肉延伸出來的狗肉湯鍋、狗肉湯面也都稱得上妙品,是一定要品嘗的。朝鮮族的拌菜一般在一二十種之多,葷素都有,非常精彩,其風味獨特,是其他飯店所沒有的。朝鮮族飯店最重要的主食是面,尤其以冷面著稱,現(xiàn)壓的蕎麥面加冰鎮(zhèn)的湯料,面質(zhì)滑爽筋道,佐以蘋果、牛肉、雞蛋、清涼、酸甜,煞是爽口,回味無窮。一道冷面成了小城人的四季必選,也當仁不讓地冠絕省內(nèi),盡管各地也有了不少朝鮮族飯店,但這狗肉和冷面卻再難找到小城這個味道了。
經(jīng)過幾十年的堅守,而今,這兩吃成為了小城的人特有的念想,時不常的要去光顧打卡;這兩吃也成為小城游子的一份鄉(xiāng)愁,逢年過節(jié)在朝鮮族飯店總能看到拉著行李箱用餐的青年人,吃上了這口才想著回家,而吃上了這口,才算回了家。
雖然小城的美食林林總總讓人眼花繚亂,但這兩吃當是外地人來小城的必選,不容錯過。再過幾天,松花江就要開江了,小城特有的《喊江節(jié)》即將開幕,屆時各大魚館會專門到場,支上大鍋,當場烹制,免費請各位品嘗開江燉魚。您還等什么呢,趕快收拾行裝,到小城來吃魚吧!
作于2025年4月3日,發(fā)表于4月8日江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