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曉荷】重游金山寺(散文)
揚州與鎮(zhèn)江的金山寺,僅一江之隔,只要乘40分鐘的車,距離非常近。作為一個祖籍在揚州的我,卻從未正兒八經(jīng)地去過金山寺。在我的記憶中,小學(xué)一年級暑假時,曾經(jīng)跟隨外婆,到金山寺燒過香拜過佛,后來就一直沒去過,所以對金山寺的了解不是很多,僅從新聞媒體了解一些。而這次讓我到金山寺一游,竟是街道對我們優(yōu)秀志愿者的一次獎勵:揚州至鎮(zhèn)江3日游。
從揚州一路游玩過來,第2天下午,我們志愿者一行人乘著大巴車,興致勃勃地奔赴金山寺風景區(qū)。
金山寺坐落于鎮(zhèn)江市西北,山高44米,始建于東晉,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金山寺的建筑群很奇特:寺廟依山而建,殿閣樓臺,都是一層層地建在山體上,從山腳下到山頂,只見寺不見山,寺與山渾然一體,很完美地體現(xiàn)了佛教寺廟的莊嚴與肅穆,并且展示了江南園林的精致和優(yōu)雅。遠遠望去,非常宏偉壯觀。
我們剛踏入金山寺山門,便被它氣勢恢宏的山門所吸引。兩座明代石獅子雄踞山門兩旁,威武莊嚴,山門懸掛著“江天禪寺”的匾額,字雄健挺拔。不過,我們對這匾額有些疑惑,這明明是金山寺,不寫“金山寺”,卻寫什么江天禪寺?后來經(jīng)導(dǎo)游跟我們講解,這匾額是清代康熙皇帝,來金山游玩時親筆題寫的,當年康熙皇帝來到金山寺,見其雄偉壯麗,江天一色,乘興寫下“江天一覽”4個大字,并賜名“江天禪寺”。
在參觀江天禪寺時,我們中有一位志愿者,向?qū)в翁岢鲞@樣一個疑問:國內(nèi)寺廟的大門都朝南開,而金山寺的山門,為啥是朝西開?導(dǎo)游跟我們解釋,這是因為金山原本聳立在江心的,而長江是由西向東奔流。寺門如果向西,站在寺門口,便可看到“大江東去,群山西來”的壯觀氣勢。因此,這樣的設(shè)計,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師,在建造金山寺時的獨具匠心。
接著,我們步入天王殿。天王殿緊挨著金山寺大門,它是一座單檐歇山頂、五開間的宮殿式建筑,正面墻上刻有趙樸初先生,當年題寫的“東晉古剎”四個大字。天王殿有3扇門,中間的是空門,為出家人所過,從此一切皆空;左邊是無相門,為乞丐等人所過;右邊是無愿門,又稱凡門,凡人從此經(jīng)過,便會消除一切煩惱。因此,在進入天王殿時,導(dǎo)游反復(fù)叮囑我們,要從無愿門進入。天王殿中間,供奉著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背后是護法神韋陀,兩側(cè)則是4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以及北方多聞天王,這些天王,各自守護一方天地,象征著佛教的護法精神。
參觀完天王殿,我們跟隨導(dǎo)游出來,前面便是大雄寶殿,只見殿門前,擺放著多個香爐和鐵塔,香火味與禪味甚濃,許多游客正在燒香祈禱。大雄寶殿,是金山寺的核心建筑,它由黃墻紅柱和金色的琉璃屋面,以及白石柱欄桿組成,既有北方寺廟雄渾富麗的氣勢,又體現(xiàn)了南方園林精美雅致的風格。大雄寶殿內(nèi),供奉著3尊金身大佛,分別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佛像高達8米,全身金光閃耀,神態(tài)莊重慈祥。兩邊分別站立著神態(tài)不同的18羅漢,活龍活現(xiàn),令我們贊嘆不已。
出了大雄寶殿,我們來到著名的慈壽塔。這座著名的慈壽塔,建于1400多年前的齊梁時期。聽導(dǎo)游給我們講解:宋哲宗元符末年的宰相曾布,曾經(jīng)給他母親,在金山寺的南北山上,各建了一座塔,南山叫“薦慈塔”北山叫“薦壽塔”,然而,到了明初,由于長期缺少維護,這兩座塔不幸倒塌。到了光緒年間,人們又在金山重建了一座塔,這時,恰逢慈禧60大壽,便取名“慈壽塔”。這座慈壽塔,聳立在金山之巔,塔身秀麗挺拔,內(nèi)部為磚木結(jié)構(gòu),七級八面,高約30米。塔內(nèi)有螺旋式的樓梯,可供游人登上塔頂。每層塔下,懸掛著許多風鈴,微風吹過,鈴聲清脆悅耳。當我們登上塔頂朝遠處望去,長江就像一條巨龍,洶涌向東流去。江面上汽笛聲陣陣傳來,船只來來往往,城市的繁華,與山水的秀麗,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現(xiàn)。
下了慈壽塔,我們又往白龍洞和法海洞方向走去。在金山寺眾多景點中,白龍洞與法海洞,無疑是最具傳奇色彩、最吸引游客的地方。白龍洞位于金山寺山下的北面,靠近玉帶橋旁;法海洞,又叫裴公洞,位于金山塔西下側(cè)的懸崖上。我們沿著山路緩緩而上,大約走了15分鐘,首先來到了白龍洞。白龍洞不大,里面狹窄潮濕,石壁上刻著“此洞直通杭州西湖”的標語,洞內(nèi)有白娘子和小青的漢白玉雕像,各高1米。據(jù)民間傳說,此洞與《白蛇傳》里的水漫金山有關(guān)。白娘子與小青呼東海之水,與法海相爭,只為救自己的丈夫許仙。許仙被關(guān)在金山寺內(nèi),聞外面戰(zhàn)鼓聲響,眼見娘子帶著身孕而戰(zhàn),心急如焚。看守廟門的小僧心生同情,便悄然放了許仙,從而使許仙從白龍洞跑到杭州,與娘子在西湖斷橋相會。
法海洞離白龍洞很近,參觀完白龍洞后,沒走多少路,我們便來到了法海洞。洞內(nèi)供奉著一座法海和尚的塑像,相傳這里是法海和尚修煉的場所。洞口不大,里面卻很昏暗,走進洞中,似乎能看到當年法海和尚修行的蹤跡。關(guān)于法海和尚與白娘子的傳說,更是為法海洞,增添了一絲浪漫的色彩。當然,傳說畢竟只是傳說,實際上原先的法海,與《白蛇傳》中的法海毫無關(guān)系。聽導(dǎo)游跟我們介紹,原來歷史上的法海姓裴,人稱裴頭陀,他的父親裴修呢,是唐朝時期的一位宰相,他深知社會的險惡,便很小就把他送出家了。當時他在江西廬山修行的時候取名法海,后來他便開始云游四方。當他來到這里,得知這個地方原本是個寺廟,就發(fā)誓一定要重建,甚至為表決心還燒掉了自己的一截手指。有一次他在開墾的過程當中,在地底下覺得了黃金,但他并沒有占為己有,而是把黃金上報給了地方官員,地方官員又上報給了皇帝,皇帝覺得這法海為人特別的正直,于是又把這黃金賞賜給了法海當做經(jīng)費,所以,歷史上面的法海,其實是一位非常正直的出家人。
除了這些著名景點,金山寺內(nèi)還有不少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地方,譬如藏經(jīng)樓、四大珍寶以及妙高臺等。妙高臺,是南宋“梁紅玉擊鼓戰(zhàn)金山”的發(fā)生地。金山雖然不高,但山勢險峻,是當年的江防要地。據(jù)記載,宋高宗建炎4年,金兀術(shù)10萬金兵,乘數(shù)百艘戰(zhàn)船朝鎮(zhèn)江殺來。南宋名將韓世忠奉命鎮(zhèn)守鎮(zhèn)江,率8千水師阻擊金兵。韓世忠夫人梁紅玉,與韓世忠商量,利用有利地勢,制定了“將敵誘至黃天蕩,然后圍而殲之”的辦法。隨后,圍殲金兵戰(zhàn)斗打響,梁紅玉站到妙高臺,為將士們擊鼓助威,令將士士氣大振。這一仗,韓世忠率兵大破金兵,金兀術(shù)損失慘重敗北而去。從此,“梁紅玉擊鼓戰(zhàn)金山”的故事,在鎮(zhèn)江老百姓中代代相傳,千古流芳。
由于是跟團游,我們不得不聽從導(dǎo)游的安排,在妙高臺并沒有停留太多的時間,只是走馬觀花,隨后我們乘車奔赴下一個景點:北固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