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東籬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見證】【東籬】老磨坊(散文)

精品 【江山·見證】【東籬】老磨坊(散文)


作者:天方夜譚 秀才,1961.7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35發(fā)表時間:2025-04-19 06:04:45
摘要:回來后,我熬了一鍋玉米渣粥,仔細品。套用一句廣告詞:“嗯,老磨坊的香!”   


   幾百年來,村子中間一直放著一個磨盤,等我記事起,磨盤就被靠墻閑置了,取而代之的是三間簡易房蓋的磨坊。解散生產隊前幾年,父親和兩個村民就在那里一起掙工分;生產隊解散后,父親他們三個又一起在磨坊里干了幾年。那是我從蹣跚學步到學齡前的時光。
   依稀記得每天父親都是準時出門,可回家很難確定。母親做好了飯,等不急了就讓我到磨坊去催一催。磨坊和家在一條街上,離著十幾個門口。磨坊里總是震耳欲聾,我看到的父親總是穿著工作服,戴著風帽和口罩,穿梭在那幾臺機器旁。我大聲喊父親回家吃飯,父親卻總是揮揮手,指指料斗里的糧食,示意我干完活才能回去,并揮手讓我先走。
   父親回來的時候總是帶著一身的粉塵,從頭到腳,盡是一片灰白,連眉毛和胡子上也沒逃過,像落了一層雪,染了一身霜。這時候,母親總是拿著笤帚快步走出來,父親就會在門口站定,張開雙臂,一臉滿足的樣子,任憑母親的笤帚在身上掃來撣去。然后父親摘下帽子,用力在墻上摔打幾下,跺幾下腳,才會進屋吃飯。
   磨坊里有四樣機器??拷T口的是磨米機,上面是一個圓形漏斗,非常大,可以放進去一袋子米。圓柱體的肚子,里面好像是有鐵壁子的篩子,時間久遠,記不太清楚。底座上有一個出米的小口,由一個鐵銷子控制大小,口下面放著一個圓笸籮。還有一個風機,風機把風從機器底部一頭吹向另一頭,出口綁著一個口袋。這個磨米機主要是磨高粱用,通過研磨,高粱就脫了殼,磨掉的米糠就被吹進了口袋里,這是豬的好飼料。脫了殼的米和殼混在一起,要分開它們就要用到第二件物品——風車。
   風車在門口右側貼著南墻擺放,一人多高,全木結構,要踩在板凳上才能把糧食放進料斗里。搖把連接著里面的扇葉,搖起來,慢慢打開銷子,風吹過,輕一些的殼子就被吹到了東墻上,落進磚砌的池子里。雪白略帶著紅暈的高粱米就進去了一個大圓笸籮。這兩臺機器也一起合作脫谷殼,也是這樣的流程,只不過,搖風車不能用那么大的力氣。高粱殼和谷殼有的家里就不要了,父親就會把他們收集起來,回家篩一篩,粗的當柴燒,細的當喂豬的秕糠。
   西北角上是一臺粉碎機,用皮帶連著電機。父親最怕我走進皮帶附近,他怕皮帶飛出來打了我。他還會經常往皮帶上打蠟,為的就是皮帶不打滑不脫落。粉碎機的料斗是一個光滑的簸箕口,可以直接看到里面軸承上帶著的無數小鐵片,機器開起,鐵片就揮舞起來,無堅不摧。粉碎機最常干的活兒是粉碎玉米,要說磨米機是輕柔地,粉碎機就是暴躁的,玉米粒一進去就是一陣狂風暴雨般的蹂躪,玉米粒就變成大小不一的顆粒。這樣的顆粒粗糙,有些村民當場就過粗眼篩子,把大顆粒的留出來,再讓父親過一遍磨米機,說這樣的磨出來的米“肉頭”,不剌嗓子。父親總是笑盈盈地答應,從不嫌麻煩。
   我們這里不產大米,這些磨得晶瑩圓潤的高粱和玉米,在年節(jié)也可以蒸米飯來吃。在剛剛能吃飽的年月,老百姓追求精致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從把粗糲的顆粒磨得圓潤開始的。
   全村只有老張家媳婦兒打玉米要求直接用磨米機磨,出來的都是磨圓的大顆粒玉米粒。她是東北人,她說他們那里都是吃這種大碴子,大碴子香,還禁餓,煮的時候翻滾著,像一個個翡翠那么鮮亮。她形容得繪聲繪色。
   我們平時吃的多是篩出來的小渣粥,村民們都說這樣的米熬出來黏糊。玉米面多是貼餅子,也拌了菜葉子和米糠喂豬、喂雞。
   粉碎機還經常粉碎紅薯干。紅薯干是紅薯剛下來的時候直接用擦刀擦成的薄片晾曬而成的。這種紅薯干別看進入機器聲音大,其實機器一點也不費力,只一個回合下來就變得粉粉碎。這種紅薯面在我們這里常做的是一種叫“疙瘩兒”的美食。用溫開水和面,燙個半熟,用擦子直接擦到滾開的水里,打個滾就可以出鍋。過涼水,澆上鹵子,就是一道美味。這道黑乎乎的美食吃起來筋道,但是不禁餓。已經幾十年沒吃過了,想起來還真有點饞。
   東北角的機器最金貴,不是因為買它時候金貴,它是磨面機,全村都指望它吃白面饅頭呢。最先出來的一茬面最白,村民們往往要收起一些到一個小口袋,這是留著家里來客人時候吃的,包的餃子雪白,有韌勁。越往后的面里越是摻進了麥麩的顏色,變得發(fā)黑。父親問,可以了嗎?再打一遍也出不來白面了。村民往往心有不甘地說,再來最后一遍,不能便宜了長毛的(指的是豬)。
  
   二
   除了磨面,磨坊每年還會迎來兩次肥差,那就是從鎮(zhèn)上食品廠買來的粗鹽,在這里要加工成鹽面,每次都要卸下一兩臺拖拉機的量。這種鹽顏色不是雪白的,帶著泥沙的顏色,像是大雪后沾了薄薄的一層泥沙。粗鹽的袋子上畫著一個圓圈,里面是個打著紅×的骷髏頭,這是有毒的標識。這些鹽據說是食品站用來腌制豬皮用的。這些豬皮也不是食用的,是做皮鞋的原料。
   可是村民們不管這些,很多人拿來了鍋碗瓢盆,都爭著分一杯羹。食品站的人員看也看不住,只能告誡村民這東西有毒,不能吃。村民附和著,這個說,不吃不吃,我用來喂豬;那個說,我用來腌菜;還有的更直接說,我的命賤,不怕。窮苦的年代,人們能省一分是一分,不要嫌棄我的鄉(xiāng)民愚昧,沒有什么比窮更可怕的。
   說到挨餓,我家那年跟奶奶剛分家,分到的糧食接不上頓,可苦了父母。并不是奶奶多么的心狠,除了大姑出嫁,她還有六個兒女要養(yǎng)。
   母親沒辦法就回娘家找接濟。姥姥在母親16歲上就沒了,接濟她的是哥嫂和兩位嬸子。我那時候小,走走停停,跟著母親要步行十多里才能到姥姥家,我就成了母親討糧食的籌碼,不看僧面看佛面,誰也不能眼見著這么可愛的小娃娃(自吹自擂一下)挨餓不是?
   春夏之交,連下了幾天的連綿雨,米缸里面又見底了,母親出不得遠門討米,一籌莫展。父親這天把收回來的谷殼用篩子仔細的又篩了又篩,用簸箕簸了又簸,果然得到一些碎米。父親悄悄地說,今天打米,東家不注意,我搖風車的時候多用了幾分力,這些秕籽就到了殼子這邊。母親幽怨地嘟囔一聲,做了一頓秕糠粥,他們默默地吃著。吃完,母親鄭重的告誡父親再也不能這樣做,別人同樣也餓肚子呢!
   第二天晚上,父親回來很晚,有些神色慌張,他內衣的口袋里鼓鼓的,從里面倒出來一些豆餅粉。他說,今天生產隊給大牲口打豆餅,我加了一會兒班,沒人了就裝回來一些,湊合著熬菜吃吧,總不能跟人搶糧食!
   磨坊里少不了老鼠,糧食重地,不能用鼠藥。那些年父親下班就回在老鼠的洞的出入口下上老鼠夾,隔三初五總會有些收獲。他抽空回來,就會把死老鼠扔給做早飯的母親,母親就會把老鼠扔進灶坑,給我們兄妹烤著吃。這老鼠肉其實真的是一道美味,現在想起來還會咽口水。不只是父親,那兩個同事也做著同樣的事情!
  
   三
   歲月靜靜地流過,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各家各戶就有了些余糧,起碼都能填飽肚子了。磨坊里面歡聲笑語也多了起來。
   慢慢地出現了趕著馬車換面的,就是用小麥直接可以換成面粉和掛面,省去了打面的麻煩和骯臟。大家算賬也差不了幾個錢,打白面的活兒就漸漸少了。
   再后來又出現了換大米的,可以用玉米直接換,人們感嘆過年再也不用吃高粱米飯了。由于口感,高粱這種高產作物老百姓也很少種了,成片的紅高粱慢慢地淡出了農村的視線。村民們的飲食結構一直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從以前吃不到大米到如今的米、面各占半壁江山,從缺油少鹽到豐衣足食,從以胖為美到國家發(fā)布膳食指南和減肥食譜,我們的日子想精細化發(fā)展。
   后來,磨坊的生意漸漸不支,父親就離開了磨坊,在家里開起了豆腐坊,繼續(xù)他的與糧食為伍,不過是由主食換成了副食。
   2008年,開礦占地拆遷后,破落的磨坊同樣被夷為平地,里面的機器應該是被當廢品賣了吧。父親失去了土地,就在礦區(qū)周邊開了些荒地,種一些花生、玉米等雜糧。上次回家,父親又給我一袋玉米渣。他說這是老品種的白玉米,吃著可香了。母親補充說:“上次去磨坊打米,趕上人家正吃飯,你爸忍不住手癢,自己開機器打的。快八十了,還逞強,一袋子七八十斤呢,要是閃了老腰可咋好?!备赣H在一旁嘿嘿地笑。
   我知道,父親愛著他的土地,也愛著老磨坊!
   回來后,我熬了一鍋玉米渣粥,仔細品,想品出更香的味兒。套用一句廣告詞:“嗯,老磨坊的香!”
  
   首發(fā)原創(chuàng)于江山文學
  

共 3282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文章講述了“老磨坊”在時代更迭中的故事,它的興衰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著農村從貧困到富足的蛻變!幾百年來村子中間的磨盤被閑置,磨坊里的四樣機器就成為主角,延續(xù)擔負著磨盤曾經的使命。磨米機磨高粱脫殼分離米糠,風車配合分離谷殼等,粉碎機粉碎玉米、紅薯干,磨面機最是金貴,磨面先出的面最白,后面會摻進麥麩作豬飼料,這些機器成為村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依托,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父親曾在此掙工分,從“我”蹣跚學步到學齡前,父親總早出晚歸,帶著滿身粉塵回家,站在門口一臉滿足的任憑母親的笤帚在身上掃來撣去,讓人感受到了滿滿的生活氣息與溫暖。鎮(zhèn)上食品廠的粗鹽加工成“肥差”,盡管鹽袋標有劇毒骷髏標識,村民仍爭相哄搶,令人心酸的看到了貧窮的可怕。作者的家在分家后缺糧,母親帶“我”步行十多里回娘家討糧;父親偷藏碎米、帶回豆餅應急,母親卻告誡“別人也餓”;甚至捕捉磨坊老鼠烤食充饑。每一個片段都有著時代的烙印,也閃爍著窮苦歲月中人性的善良光芒。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馬車換面、玉米換米等新形式沖擊磨坊生意,高粱種植減少,飲食從粗糧轉向米面均衡。磨坊在2008年因開礦拆遷夷為平地。作者上次回家?guī)Щ亓烁赣H親手打米的玉米渣,品味著玉米渣粥,套用了一句廣告詞:“嗯,老磨坊的香!”這不僅品的是粥的香氣,更是對舊時光的懷念與眷戀。文章質樸鮮活,時代感濃厚,人物的命運與時代緊密相連,情感真摯的好文佳作,歡迎品讀!【東籬編輯:石葉六】【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2504190010】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石葉六        2025-04-19 06:40:48
  時代的背景就是每個人生命畫卷的底色,老磨坊的故事在歲月里流轉,如永不褪色的歌在記憶里久久回蕩。拜讀學習天方老師的佳作,祝春安,開心快樂每一天!
回復1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4-19 10:49:52
  感謝老師精心編輯,按編精彩,非常貼心。這種題材江山很多,我也是醞釀很久才動的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多向各位學習,辛苦了,問候老師春安,祝萬事順意!
2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5-04-19 09:36:55
  老磨坊,可能50歲以上的人,都有記憶。我記得,我們村的磨坊和油坊干活的都是有頭有臉相當體面的工作,肯定比上山干活好百倍。不過,我特別在意作者的父親假公濟私和村民對那點細面鹽的細節(jié)感興趣,因為,那時人們太窮,給自己一點小的蠅頭利益,是人性使然。這一點,寫得真實,且讓我們感到這個人是這樣從貧窮走過來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的確,窮極,我們就要彎腰低頭,就要把高尚裝進褲兜里藏著。這篇散文,寫的的是老磨坊,其實是對生命的一次回望,通過作者所見所歷,讓人們懂得我們到底在從哪里來。很多細節(jié),和我見過的很相似,我們就距離800公里。遙握,問候天方老師春好,謹祝創(chuàng)作快樂!
懷才抱器
回復2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4-19 11:01:45
  江山作者描寫苦難卑微的多,但敢于揭露人性茍且的少,其實所有人都是多角度,立體的。那年月有護秋一說,還不是很多人餓極了,去地里偷“青”,喂飽一家人。村里有婦女被護秋人抓到,沒辦法委身與他,生下那人的孩子,人盡皆知。那些小販賣菜賣糧進城缺斤短兩的更不鮮見。莫言小說里披露的很真實,當然所有的文學都有夸張的成分。明目張膽的偷鹽的事兒,我記得非常清楚,沒經歷的人不可想象!感謝老師的精彩潤色,問候春安吉祥!
3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5-04-19 11:21:54
  有些事,真的還無法歸于人性,人性向好,我堅持這個觀點,很多問題可能處于權力和財富。我想,文學應該去表現這些,起碼帶給我們一些思考。我想到一件事,始終覺得動筆寫下來,可能有人覺得假,其實是我經歷的。我老家住在山根,北山成片的土地梯田,我父母那么窮,從未大山掰一個玉米棒子。而且那片土地還不是我們隊上的,沒有人看管。我父親說,就怕吃饞嘴了。我覺得,他可能是忍耐著人性不堪的一面。
懷才抱器
回復3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4-19 23:41:59
  我同意老師說的人性,到如今生活都不愁吃喝了,父親的開荒地的大蔥照樣被被成片的拔走,晾曬的花生照樣晚上要留人看著,就連樓下種的蔬菜也有人不打招呼,像自己的一樣摘了就走,總有一些手欠的人去占小便宜。人性也像花草一樣,五彩斑斕,各不相同,才是生活的本來樣子。再謝老師留墨,祝文豐筆?。?
4 樓        文友:韓格拉圖        2025-04-19 11:37:52
  老磨坊,我有很深的記憶,磨大碴子,玉米面,還有麩子面,可以說,一個村子的生活全靠這老磨坊支撐著。老師的文,用語鮮活,疏密有度,將貧困時代百姓的日子勾畫得生動逼真,如在眼前?,F在吃不到老磨坊的香了,但能讀到老師味道醇厚的文字,足矣。祝老師春日愉快,佳作頻出!
帶著影子散步。
回復4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4-19 23:33:06
  文中的東北媳婦是虛指的,為了讓文章更豐滿。因為我有東北朋友,知道東北有大碴子,味道不錯。歲月留痕,我們用文字記錄一下,最為見證。感謝老師駐足留墨,問候春安,祝萬事如意!
5 樓        文友:嵐亮        2025-04-19 12:52:12
  在鄉(xiāng)村,特別是在曾經的年代,老磨坊的吱咿聲是最動人的樂章,也是最溫暖的鄉(xiāng)愁。佳作,大贊特贊!
回復5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4-19 23:27:50
  感謝老師一如既往的支持,一篇小文帶著歲月的痕跡,帶著些許傷感,但確是生活的樣子。祝老師萬事如意,文豐筆?。?
6 樓        文友:滴善齋        2025-04-19 13:51:56
  這篇散文講述時代變遷中農村磨坊的興衰。從機器承擔使命到受新形式沖擊,從貧困歲月的艱辛到如今的富足。作者帶回玉米渣,品味的是粥香,更是對舊時光的懷念,盡顯歲月滄桑與人性善良。 問候天方老師,祝你生活愉快!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經師易得,人師難求。
回復6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4-19 23:23:17
  石磨時期我沒趕上,村里還有,但很少用了,我記事起就是磨坊了,歲月留給我們的痕跡我們有必要記錄一下,有一點傷痛。感謝老師駐足留墨,問候老師春安,萬事如意!
7 樓        文友:紅花草        2025-04-19 20:20:37
  磨米吃渣和糊,吃了上頓沒下頓,生活十分拮據,這種日子我也經歷過。讀老師的文,仿佛回到了曾經的歲月,讓人感嘆不已。美文佳作,學習點贊!
回復7 樓        文友:天方夜譚        2025-04-19 23:18:45
  這種題材比較常見,歲月留給我們的痕跡不應該忘記,記錄一下,我們都是見證者。感謝老師駐足留墨,問候老師春安,祝文豐筆??!
共 7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