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曉荷】人間美味:餃子(散文)
東北人愛吃餃子,我也不例外。
小時候家庭貧困,一大家人十多口子住在老屋,吃頓餃子很不容易。頭天晚上合計好了明天吃餃子,家里大人晚上就得準備食材。摘菜、洗菜,控水。聽說第二天吃餃子,家里的幾個孩子都興奮得睡不著覺,嘰嘰喳喳議論著,即使瞌睡蟲來了也是強打精神。直到實在扛不住了,才昏沉沉睡去。睡夢中,都會被吃餃子笑醒。
餃子不僅僅是一道美食,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情感的寄托。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水餃有著團圓吉祥,美好的寓意。所以,我家每到過年或節(jié)假日,家人聚齊一刻,都會包餃子。
“一家人在一起吃頓餃子,是幸福是團圓呀!”每次吃餃子前,奶奶都會反復(fù)數(shù)叨著這句話,老褶子里都會笑成黃菊花。包餃子,吃餃子對我家來說很隆重,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熱熱鬧鬧吃頓餃子更幸福的事情呢?
一早,母親就會去集上買上一斤或半斤肉從不多買,奶奶給的有數(shù)的錢也只夠買這些的。大娘和老嬸在家負責剁菜,準備餃子餡。父親洗手,然后擼胳膊挽袖子,開始大面盆和面。母親買回肉,她開始剃筋去骨,剁肉調(diào)餡。母親調(diào)餃子餡可真有一套,同樣的食材她調(diào)出來的餡,就和別人調(diào)出來的味道不一樣。我們一家人,都喜歡吃母親調(diào)餡包的餃子。肉餡調(diào)好,加上青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包餃子。每天都喜歡瘋跑的我們幾個孩子,吃餃子這天,我們都不會出門,會變得格外安靜。都會眼巴巴看著大人包餃子,靜等著餃子包好,煮好那一刻。
由于我們家人口多,調(diào)好的餃子餡往往是一大鐵盆。搟餃子皮就得兩個人。父親和大爺負責搟皮,母親、大娘、老嬸,還有奶奶則負責包。而爺爺和老叔,負責大爐灶點火。水燒開后,他倆負責煮餃子,搗蒜泥。每一個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就如一支行進的軍隊,按部就班地行進著。包好的餃子,每次都有三蓋簾。餃子包好,噼里啪啦地剛一下鍋。我們幾個孩子就開始準備碗筷,并你挨我,我挨你的整整齊齊坐在了桌前,就等著熱氣騰騰的餃子上桌。餃子煮熟,我家盛裝餃子的家什,是那種很大的大海碗,還有過年裝水果,和果糖的大鐵盤子。這種盤子,能頂上三個平時裝菜的盤子。
撈上來的餃子,我們幾個孩子能吃兩大鐵盤子。直到打飽嗝,撐得肚子飽飽的才下桌。即使那年的餃子里面沒有多少肉,但一家人你一個餃子,我一個餃子的爭著搶著吃,也吃得格外香,幸福感滿滿的。剩下的餃子吃不了的,撿出來放進櫥子里,晚上會煮一大鍋棒子米粥,一碟小咸菜,再把餃子騰上,一人喝一碗棒子米粥,一人再吃幾個餃子就又是一頓飯。
那時,村里人家過年或過節(jié)都會包餃子,家家都很友好,誰家包了餃子,都會給挨家挨戶地送。但嘗過許多人家的餃子,包括一些純?nèi)怵W的餃子,我也覺得唯我家的餃子最美味。因為無論是餡的咸淡,還是味道上,感覺都比別人家的合口。或許是吃慣了母親調(diào)的餡,總覺得我家的餃子才堪稱一絕。不光我這么認為,我家所有人都說,我母親調(diào)的餡好吃,并且很有味道。還有鄰居鄉(xiāng)鄰的,凡是嘗過我家的餃子的,都會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
母親調(diào)餃子餡的技術(shù),可是姥姥傳授給她的,姥姥是開餃子館的,她的師傅是太姥姥。太姥姥,就是靠開餃子館發(fā)家的。過去的人家都不算富裕,大魚大肉的也很少吃。太姥姥開餃子館主打一個素,太姥姥傳授給姥姥的訣竅是,調(diào)餃子餡最好是原汁原味好,她所說的原汁原味就是少加一些濃烈的佐料。她放的花椒面都是自己炒的,花椒粒放進大鐵鍋使勁翻炒,炒出香味掏出來,晾涼后,放進一個專用的大罐子里,用搟面杖使勁砸,砸成面。她之所以不放市場上買的花椒面,太姥姥告訴姥姥說,市場上有的花椒面不純,有的黑心商家會摻假。她自己炒出來,搗出來的花椒面放進餡里才有味道,以此也就體現(xiàn)了一些原材料的原味。即使多菜的餃子沒有肉,但豬油絕不能沒有。所以,姥姥的飯館的豬油就有幾壇子。平時,她會經(jīng)常去菜市場肉販子那里采購豬板油,水油,豬肥膘,回到飯店煉好幾壇子豬油。包餃子調(diào)餡時放上,以此增加餃子的味道?,F(xiàn)在的人講究養(yǎng)生,覺得吃豬油對身體不好,但那幾年里,我家吃的豬油最多,每次包餃子放兩勺子豬油,包出的餃子別有一番風(fēng)味。
母親從姥姥那學(xué)到的技術(shù),帶到了老何家。奶奶第一次吃過母親包的餃子,連聲說好,并說,以后何家再吃餃子,不用別人調(diào)餡,全由我母親全權(quán)負責。所以,我家每次吃餃子都是母親親自調(diào)餡。
每次煮好餃子,母親都會偷偷端著一大海碗給鄰居鳳姨家送去。鳳姨男人早幾年下井的時候,井下發(fā)生意外去世了,她和婆婆公公一起生活。公公有嚴重風(fēng)濕,不能行走,每天躺在床上。婆婆精神不是太好,犯病時會滿街跑,逢人便打。鳳姨的男人剛死時,鳳姨為了養(yǎng)公婆,去了我家附近的一個工廠打工。每天下班回來,還要背著公公去醫(yī)院扎針,還要看管婆婆,非常辛苦。男人死后不到兩年,她和她男人的徒弟結(jié)婚了,一起照顧自己的公婆。男人不再下井,去城里干起了小工。雖然掙錢不多,但也能維持家里的生活。村里人對于鳳姨再婚,特別是男人死后不到兩年她又嫁了,有些不理解。因此,背地里經(jīng)常議論紛紛說鳳姨不守婦道,耐不住寂寞。咋也要等男人死后三年后呀!村里人開始說三道四,遠離他們一家人。
奶奶一開始也看不慣鳳姨再婚的行為,也不讓我們一家人搭理鳳姨。她作為村里的村支書,怎么能讓村里的風(fēng)氣有污染呢?所以背地里,她不止一次警告我們,遠離鳳姨這個掃把星。母親卻不聽奶奶的,每次包了餃子都會給她家送去一碗。鳳姨的公婆喜歡吃餃子,兒子在世時,掙錢也多,家里生活還算富裕。鳳姨不用出去打工,專門留在家里伺候兩個老人,做家務(wù),也會時不時給一家人包餃子。男人死后,她又要出去打工又要照顧公婆,就很少給老人包餃子。我家每次包了餃子,母親都會給端一碗。奶奶后來還是發(fā)現(xiàn)了,但母親勸奶奶說,鳳姨再嫁又不離家,已經(jīng)很不錯了。特別是還負責照顧自己的公婆多好的行為呀!奶奶聽后,琢磨來,琢磨去,也覺得母親說得在理,也就支持母親給她家送餃子了。后來,她還做通了村里人的工作,村里人也和鳳姨有了往來。
我們一家來承德后,閑暇時,母親也會給我們一家包餃子。雖然還是一樣調(diào)餡,但吃起來總覺得缺少了一些味道。奶奶說,缺少了一家人在一起熱熱鬧鬧吃餃子的味道……
如今,我每天的主食除了米飯多數(shù)我會包餃子。雖然樓里鄰居不喜歡來往,但我每次包完餃子也喜歡端著餃子去各家各戶送。因為我覺得餃子這種人間美食,自己獨享還不如分享給大家一起吃才好,就如那年,我們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才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