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柳岸】“鳥兒溝”記事 (散文)
我的老家地處黃土高原的溝壑臺塬地帶。我們村位于黃河西岸、徐水之陽,距離合陽縣城大約30多公里。村莊地勢高峻,村子東、西、北三面平坦,屬于平原地帶,而南邊則是縱橫交錯的一道道深溝。站在塬上遠眺,滿眼都是起伏不斷的黃土梁峁和幽深的溝壑,貧瘠而荒涼?!傍B兒溝”就是其中的一個深溝。
從我記事開始,“鳥兒溝”是屬于我們生產(chǎn)隊的耕地。在我們那一帶的方言里,“鳥”讀作“nia”。我不知道先祖為何稱之為“鳥兒溝”,因為從小到大,我常跟父母去溝地里干活,從未見過有幾只鳥在那兒棲息。即便是有,那也只是幾只烏鴉掠過,其叫聲在空蕩蕩的溝谷里回蕩,更增添了幾分寂廖,讓人感到毛骨悚然。
“鳥兒溝”極深,溝的上半部分坡度較緩,中間部分坡度較陡,溝底則土崖壁立如削,常年隱在陰影里,站在溝底,讓人有一種“井底之蛙”的感覺,仿佛連呼吸也會變得急促起來。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開始分田到戶。我家在“鳥兒溝”分得三塊溝地,平坡段、陡坡段及溝底各有一塊。在以人力為主的農(nóng)耕時期,許多往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令我難以忘記。
一、拉糞
農(nóng)諺有這樣的說法:“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薄凹S是莊稼寶,缺它長不了?!蹦莻€年代,農(nóng)民種地主要靠施農(nóng)家肥增產(chǎn)增收,因為當時的化肥特別稀缺。經(jīng)歷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都知道,那個年代除了農(nóng)產(chǎn)品不值錢以外,工業(yè)產(chǎn)品供不應求,全部憑票購買?;室膊焕狻<淳褪怯衅?,大部分農(nóng)民還是付不起買化肥的錢。所以,攢糞、拾糞、拉糞便成為常態(tài)。
每年暑假,我們都會跟隨父母一起去溝地干活。其中,拉糞是一件非常辛苦費力的重體力活,干起來極為不易。
從我家到“鳥兒溝”,大約有四五里的平路。拉著500多斤載滿糞肥的重架子車走完這段平路就已經(jīng)讓人汗流浹背,氣喘吁吁,更不要說走坡路。走完平路,才能到溝口的平坡地。陡坡地還需要下一段大約兩三公里的小路才能到達。這段路崎嶇不平,坑坑洼洼,僅比架子車略寬幾公分,拉著重重的糞車下坡,坡陡路窄,加之重力加速度會使車速越來越快,稍不留神,就會翻車。
記得有一次,母親在陡坡段抬起架子車轅往下滑重重的架子車時,我站在車尾上以便減緩車速。不料路上有一個大坑。母親用雙手輕輕壓下車轅準備避過,突然,車一載,整個車身傾斜,我被甩出老遠,一下子跌入旁邊的一塊低洼平地里。所幸母親反應很快。當她感覺車子傾斜時,立刻用力將車轅死死地支撐起來,才使車子慢慢停穩(wěn),否則架子車會翻車扣壓在我身上,后果將不堪設想。見我站起來無大礙,母親松了一口氣,但她還是嚇得臉煞白,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等我拍拍身上的土,走到她跟前時,她才一手撐著車轅,一只手擦掉我臉上的塵土,含著滿眼的淚水說:“你剛才把媽嚇死啦!多虧老天爺有眼,護佑你平安無事。你以后可千萬要小心,千萬別站在車尾后??!”
從陡坡段通往溝底的那塊地,屬于羊腸小路。期間有一節(jié),路特別狹窄,僅能容一人通過。路的一邊是高高的突兀的土崖,另一邊是深不見底的天塹。每次走過,我似乎都能感覺到天塹里陰風習習;我總擔心那里會有怪物出現(xiàn)或突然冒出一條蛇,心里特別害怕。要經(jīng)過那里時,我總是緊緊地攥著父親的手才敢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走過。
這樣的路,架子車根本無法行走。所以,溝底那塊地無法使用糞肥。但父親總有辦法解決問題。他會鏟下懸崖上的草以及綠苔,然后漚肥,在挖地時將其深埋,以便增加地墑。
總之,從家里起糞,父親用大鐵掀一掀一掀將糞土裝入架子車,到溝地里堆成一堆一堆等待挖地整地使用的糞肥,我們?nèi)胰硕汲鰟樱萌v架子車,需要十多天的時間才可以完成。
糞肥全部拉完堆放在溝地后,在開始挖地之前,父親會用鐵掀將那些分別間隔八九步遠的糞堆再一掀接一掀均勻地散開。這樣便于在挖地時,將糞肥深埋于地下,每使個地方都可以保持足夠肥力,為種小麥地墑打下良好基礎。
二、挖地
每年七月底八月初,我們姐弟妹就跟著父母帶著鐵掀或撅頭下溝挖地。
記得開始學挖地時,我的興致很高。父親便手把手教我怎樣使用鐵掀。他告訴我:挖地時,雙手要握緊鐵掀把手,保持身體平衡;將鐵掀插入土中時,要一只腳踩著掀的頂部慢慢用力,借助身體重量往下壓;翻土時,要用腰部的力量,將土塊翻轉180度,使下層土壤暴露在空氣中。我迫不及待地想嘗試,于是一邊挖地,一邊背誦我們課本里學過的農(nóng)諺:“翻地翻得深,黃土變成金”。父親看到我興高采烈的樣子,笑著說:“看來你在學校學了不少東西,還懂得地要深翻的道理。不過,不是翻得越深越好,太深了,翻出了生土層的土,反而不利于莊稼生長。溝地通常挖20到30厘米為好,也就是多半掀深,要注意保持均勻的深度,這樣才能保證莊稼吸收到更多的水分和養(yǎng)分?!甭牳赣H講挖地還有那么多講究,我暗自佩服父親懂得那么多。
看到我挖得非常起勁的樣子,父親告訴我:“挖地不要用力過猛,用力過猛一會兒就會腰酸背痛?!?br />
果然如父親所言,沒過多久,我的手掌就磨得發(fā)紅發(fā)燙,腿肚子也直打哆嗦,腰幾乎直不起來。母親勸我休息一會兒再干,我硬著頭皮繼續(xù)挖。天黑回家時,我的整個身子像散了架,腳也磨出一個大大的水泡,走路一瘸一拐,父親便讓我坐在架子車里,將我?guī)Щ丶摇?br />
記憶最深的是每年暑假挖溝底的坡地。
北方七八月份一般是高溫多雨季節(jié)。溝底很深,除北面平坡外,其余三面懸崖環(huán)繞。置身于溝底密不透風,似乎有一種蒸籠的感覺。由于地遠路難行,我們天不亮就出發(fā),一直挖地到正午火辣辣的太陽照在頭頂才回家吃飯休息。
下午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口渴。用撅頭挖地很費力,汗水很快便浸透了衣衫,留下一道道白色的鹽漬。有時,嗓子眼干得像冒煙,用瓶子帶去的那點水猶如杯水車薪,根本無濟于事。我們只能強忍著干渴繼續(xù)揮動撅頭。天快黑時,蚊子會從草叢中傾巢而出,黑壓壓一片,嗡嗡聲不絕于耳。手臂、脖頸、腳踝,凡是沒被衣物遮蓋的地方,轉眼間就鼓起一個個紅腫的包,又癢又痛,讓人實在難以忍受。
挖地雖然辛苦,但也有不少勞動的快樂。一家人一起干活時有說有笑,尤其是父親常常給我們講很多他自己的所見所聞,講一些古人故事,秦腔劇情,為人處世的道理等,讓我們大開眼界;我們姐弟妹幾個也各顯其能,有時會比賽看誰撅頭掄的快,挖的地多;有時會學唱新歌或者學唱秦腔戲段子;有時,會聊到自己的愿望。記得我當時的心愿是能將溝地變成一個大花園,大妹的心愿是溝里能有一股泉水,總之我們無話不說,無所不談,一家人在一起干活雖苦猶樂。
三、背麥
小時候,常聽大人說收小麥是“龍口奪食”。意思是?小麥成熟后極易受強對流天氣諸如暴雨、大風、冰雹的影響,導致倒伏、霉變或減產(chǎn)。農(nóng)民需在惡劣天氣來臨前搶收,如同從龍王(象征風雨)口中搶奪糧食???梢娛招←湑r間何等倉促緊迫。收平地的小麥尚且不易,收溝地的小麥就更加艱難。
時至今日,我仍然非常清晰地記得從溝底背麥子的情形。父親將麥捆給我們扎得非常結實,金黃色的麥穗支棱著,戳得后背和脖子直發(fā)癢。盡管他每次不讓我們背很多,但麥捆越背越沉,尤其是行走在羊腸小路上,沉甸甸的麥落壓得人直不起腰,眼睛只能盯著腳尖前那一小塊地,一步一步往前挪。有時,汗水流進眼睛,辣得生疼,但卻騰不出手來擦。實在太累了,只能將麥捆靠在土梁上歇歇腳,然后再彎腰負重挪動。
記憶最深的一次是我13歲那一年夏收時的一件事。有一天,我們在溝底剛剛割完麥子,天空突然變得烏黑,雷聲一陣緊過一陣,眼看大雨就要來臨,父親非常利索地給我和姐姐打好麥捆,讓我們倆先走,他將剩余部分全部扛上。
夏天的雨說來就來,就在我們背著麥捆從溝底剛上到陡坡段拐彎處時,一陣強勁的迎面風卷著銅錢般大小的雨點猛烈地掃了過來,我的眼睛幾乎睜不開。麥捆連同我一起被大風吹得在陡坡上往后退,眼看就要跌入右邊的深坑,父親突然一只手在后邊用力地支撐我的麥捆,同時對我大聲說:“秋兒,快靠著前邊的土崖(方言讀nai)蹲下,等這陣風過去了再走。”我立刻按照父親的話去做,將麥捆緊貼著半人高的土崖才站穩(wěn)腳跟。多虧父親緊隨我后,他的鼎力相助才使我幸免于難。
姐姐比我大,她走得比我快。雨大時,她已經(jīng)轉過大彎在高處的土崖下躲雨休息。而我和父親則停留在大彎處。由于雨勢太急太猛,我們都被淋成落湯雞。我側臉看了一下和我并排站著的父親——他的腰幾乎被背上如小山般沉重的麥捆壓得彎成90度的角,消瘦的肩胛骨處被繩索勒出深深的紅紅的血印,曬得黝黑而發(fā)紅的臉頰上,雨水和著汗水往下淌,我的心里有說不出的滋味。就在我看父親的同時,父親也抬起右臂肘擦了擦眼睛看著我,然后大聲安慰我說:“剛才把你嚇壞了吧,現(xiàn)在沒事了就好。以后,遇到迎面風太大,就要壓低身體重心,或側身躲避,等風勢減弱點再走,要記著安全最重要?!蔽矣昧Φ攸c點頭,眼里溢滿了淚水。
雷陣雨過后,我們繼續(xù)背著麥捆爬陡坡到溝口的平地,將麥捆裝入架子車,拉到碾麥場。
此次風雨中背麥的情景,時隔37年之久,依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四、變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的大潮猶如春風吹遍了祖國的各個角落,我的家鄉(xiāng)也在這場改革的大潮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人們的觀念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0年,在我們生產(chǎn)隊,出現(xiàn)了在“鳥兒溝”平坡地段栽種花椒樹第一人——她就是我家對門的陽升叔叔。雷叔叔見多識廣,有豐富的農(nóng)業(yè)知識和耕作經(jīng)驗,他打破了幾十年來人們在溝地廣種薄收小麥的傳統(tǒng),率先種植了兩畝花椒樹,收到了極好的經(jīng)濟效益。在他的帶動下,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生產(chǎn)隊幾乎每家每戶都在“鳥兒溝”經(jīng)營花椒樹這種適合于我們當?shù)貤l件的經(jīng)濟作物,逐漸形成了規(guī)?;N植。
在勤勞致富的路上,我的母親也不甘落后。她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卻善于接受新的事物。1993年,就在我父親病世后的第三年,她也從鄰縣韓城購買了300多棵椒樹苗,將我家“鳥兒溝”的那三塊溝坡地全部種植了花椒樹,經(jīng)過幾年的辛苦勞作,綠樹成蔭,果實累累,那里也變成母親和我們家人辛勤勞作的樂園。雖然種植花椒極為辛苦,但母親的臉上卻常常掛著笑容,心里充滿希望和快樂。后來弟弟又經(jīng)營玻璃油漆店,家庭收入漸漸增多,家庭生活才得以徹底改善。更令人感到喜悅的是,孩子們有更好的條件去縣城讀書,他們個個都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學,徹底地改變了自己的前途和命運。
如今的“鳥兒溝”,早已不再是原來的模樣。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它已經(jīng)和周圍的溝溝壑壑連在一起,變成老百姓巨大的花椒種植園,成為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新的風景線。村里到“鳥兒溝”的那段狹窄泥濘的小路早已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水泥大道;溝里的陡坡段也拓寬了不少,可以供摩托車及電動三輪車騎行。
每到暑期收獲季節(jié),漫山遍野的花椒樹掛滿紅彤彤的果實,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花椒香味。走進“鳥兒溝”,隨處可見喜氣洋洋摘花椒的人群,“鳥兒溝”不再像從前那樣荒涼寂寞,而是煥發(fā)出誘人的活力。
通過銷售花椒,村民收入翻了幾番,不少人家蓋起了新房,買了摩托車、小車,甚至有的年輕人開始嘗試電商銷售,把家鄉(xiāng)的花椒銷售到全國各地。這片曾經(jīng)貧瘠的土地,如今因小小的花椒而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成為遠近聞名的“花椒之鄉(xiāng)”。
光陰似箭,日月飛流,不知不覺幾十年過去了。而今,我已步入花甲之年。在遠離故鄉(xiāng)的日子里,思鄉(xiāng)之情??M回于心,許多往事常清晰地浮現(xiàn)在眼前。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時常會想起“鳥兒溝”,想起我的父母在世時辛勤勞作的那些艱難歲月,想起拉糞、挖地、背麥等那些令人終生難忘的情景。
“鳥兒溝”,是我心中最深也最難忘的大溝。它承載著我小時候的記憶與成長軌跡,飽含著我的父母在那里辛勤勞作的心血和汗水,也見證了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人們生活發(fā)生的巨大變化。
“鳥兒溝”,我心中永遠難忘的“鳥兒溝”!我衷心地祈愿你未來也會成為鄉(xiāng)親們的“聚寶盆”,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收益,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生活越來越幸福。
2025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