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云水禪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見證】【云水】童年的貧窮是我的人生財富(隨筆)

編輯推薦 【江山·見證】【云水】童年的貧窮是我的人生財富(隨筆)


作者:千秋萬里 秀才,1621.1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375發(fā)表時間:2025-07-02 10:30:33


   怎樣定義一個人是否富有,有人說,有的人窮得只有錢,顯然,錢多不能叫富有。在物質(zhì)條件十分豐厚的今天,人們很容易享有各種資源,這算得今天的我們享有一種財富??墒?,我要說,我們這些50年代出生的人,經(jīng)歷過貧窮,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所享有的財富。
   我們這代人,說到童年及少年的窮和苦,那真叫窮童年苦少年。
   我們村人多地少,是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窮二隊。二里地外的鎮(zhèn)上有個收購站,每到夏天便開始收購知了殼。不到10歲的我,算逮住了一個“生財”之道。暑期,除承擔必須要做的家務(wù),燒火做飯,打豬草,拾豬糞等,一有空閑,我便拿著竹篙到河邊樹林、田頭、溝壟,到處打知了殼。知了喜高,楊柳樹上最多,有的爬到了樹杪上,竹篙子夠不著,再把竹篙接上一根,想方設(shè)法也要把那高高的一只弄到手。
   打知了殼是要起早床的,晚了,昨夜新脫的殼子都被別人摘了。天剛蒙蒙亮,我便先把自家菜園子里找一遍,然后沿著江漢大堤,依次到三隊、四隊、五隊去搜尋。這時候往往能幸運地在一些低矮處發(fā)現(xiàn)不少,有爬在籬笆上的、艾蒿草上的,還有一些扒在菜地里的包谷桿上、南瓜葉上。
   一個暑期過完了,積攢的知了殼能有一小半棉花簍。辛辛苦苦地勞作,盡管只能賣上幾毛錢,但一學期用的寫字本、算術(shù)本、鉛筆、橡皮擦都有了。
   打知了殼是個季節(jié)活兒,收購站常年收購玻璃渣。破酒瓶破油瓶碎玻璃,都可以在那里換錢。跟村里的小伙伴們一樣,我常常走村串鄉(xiāng),到處拾玻璃渣。可是,日子一長,玻璃渣都被我們拾光了。
   機會總會給予有心人。生產(chǎn)隊的大木船,常從省城裝下水道里的污泥回來作肥料。一船接一船的濕污泥,社員們先是挑到大堤上曬干,然后用篩黃沙的鐵篩子篩出渣子,這時候,我們就伺候在一旁撿玻璃渣。后來,我們等不得污泥曬干,直接用釘耙在濕污泥里一點一點地翻找碎玻璃,然后洗凈曬干。積攢起來一大畚箕,也只能賣個一兩毛錢,這也夠買兩到三個作業(yè)本的。
   以自己勞動的雙手換來的價值,不管多么微薄,我都會有一種莫大的成就感,我或多或少地幫父母減輕了負擔。
   常有人說,我們這些50年代出生的人,趕上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碰到三年自然災(zāi)害,遇到上山下鄉(xiāng),生生被命運捉弄過。我說,這不叫被捉弄,而是命運的安排。當我們走過了人生的大部歷程,回首這段艱難過往的時候,我們分明能感受到,這樣的貧窮,是上天賜給我們這代人一筆寶貴的財富。
  
   二
   和今天少數(shù)拼爹的人及啃老族不同,我們打小就養(yǎng)成了不向父母伸手不向他人伸手的品格。真要感謝那個年代,是貧窮這塊土壤,給了我們?nèi)松牡谝煌敖?,培育了我們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精神?br />   上世紀80年代,城里沒有哪個單位住房不緊張的。我所在的企業(yè),看在我是大齡青年的份上,分給了我一套20多平的套間,這就得謝天謝地了。
   這是一幢住著五戶人家的平房,五家人共一個室外水龍頭。每到夏天,人們正需用水的時候,它又最不爭氣,那水壓低得跟尿尿似的,有氣無力;有時候干脆停了。即便如此,五戶急等著接水洗澡的桶或洗衣服的盆也只得一個挨一個地排隊等候。
   平房里沒有家用廁所,離住處60米開外倒是有一個公用的,卻是又贓又小,如廁也成了一個老大難。
   為解決用水如廁兩大難題,我在客廳的一角圍了一個小間,下面當廁所,上面做了一個大水箱,可謂一舉兩得,解決了我日常生活最大的困擾。
   可是,還有更令人頭疼的,這里逢下雨就淹水。一場暴雨襲來,眼見門前的積水一步步緊逼,眼見它上了門前的臺階,我便冒著暴雨狂風,到堤邊去挖黃泥,趕快堵住門口。若是雨下得持久,終究是擋不住水漫金山,客廳臥房都會進水,它會高過腳踝,甚至淹至小腿。
   我請來親戚朋友,將家里的壇壇罐罐搬出,用小推車一車一車運來泥土和煤渣,把家里的地基填高了40厘米。
   我們這一代人,面對困難和窘境,臉上從來不會寫著“畏難”二字。不抱怨,不向廠領(lǐng)導訴苦,而是默不作聲地采取一些應(yīng)對措施。這樣的日子,我雖然過得十分艱難卻又心平氣和。
   在艱難困苦面前能表現(xiàn)出一種韌性,能以一種頑強的毅力與困難抗爭,這是成長的環(huán)境給了我們這一代人基因中的堅韌,正是童年生活的艱苦與貧窮,才培育了我從小以致長大成人后吃得苦耐得勞的品格。
   面對困難毫不氣餒的舉動,在我們這一代人看來,它不過是一些很平常的做法,遇到這樣的困難,但凡我們這一代人,都會像我這樣做??墒牵瑢τ诮裉斓暮笊鷣碚f,這絕不失為不辭勞怨的活教材。
  
   三
   有句網(wǎng)絡(luò)語說得很好:“幸福不屬于窮人,也不屬于富人,幸福屬于知足的人。”我們這些從小吃過苦的人,對于物質(zhì)的滿足,門檻是極低的。粗茶淡飯尚可,粗衣布服也行,在這樣的平平淡淡中,我體味著無窮的滿足和幸福。
   二十年前,我們幾個多年未見的中學同學小聚,他們大部分是開車來的。席間,有的同學用手機接電話打電話,忙個不停;有的不打電話,也要把一款時髦的手機從兜里掏出來擺在桌上。同學問我,“你買手機了嗎?”我答,“沒有。”又有同學問,“你買車了嗎?”我還是回答,“沒有?!蓖瑢W們很詫異,“你在省城待這么多年,工資也不算低,你咋這也沒有那也沒有呢?”同學們說的,都不是我生活必須的,我便坦然以對。有同學直言,“這些年,你是咋混的?以你的智商,經(jīng)經(jīng)商,發(fā)不了大財也能奔個小富,總比守著一個要死不活的企業(yè)強?!笨墒?,對現(xiàn)狀很滿足的我,面對同學們的鼓動,依然不為所動。聚會散了,同學們來到停車場,鑰匙一擰,“嗤”地一聲,車打著了,他們一腳油門,奔馳、寶馬、奧迪,一輛接一輛絕塵而去,而我,獨自立在公交車站等車。可是,我并不覺得這有什么難堪,心里依然很坦然。對財物占有的淡然,理所當然地會指導我消費觀的簡樸。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上廣播電視大學,一天,面授課放學了,有位同學突然提議,要去我的家里瞧瞧。我的家里能有什么值得一瞧?除兩張睡覺的床,一個簡陋的衣柜,一排較長的組合書柜和一些簡裝的書籍,這就算是我的主要家當了。有同學覺得簡樸得近乎寒酸,可我心滿意足。
   真不湊巧,幾天前,剛把家里積累下來的200元錢存進了銀行,打開小抽屜,里面空空如也。幸有一些剩下的伍分貳分壹分的硬幣,我一看,辦一桌菜夠了,便統(tǒng)統(tǒng)收集起來,去了菜市場。
   一張折疊桌,幾個折疊凳,在一個十幾平方兼臥室兼書房的“多功能”客廳,同學們圍坐在一起。桌上沒有一樣算得上珍肴異饌,一盤花生米,這就算拿得出手的上等菜了;還有3分錢一塊的臭豆腐,油一炸,黃里透黑,擺上一盤,也絕不跌份兒。七七八八,湊了一桌平平淡淡的家常菜,一瓶135(一種大眾消費的酒,一元三毛五一瓶),同學們邊吃邊喝邊聊,有滋有味。我們聊人生,聊理想;聊工作,聊學習;聊文學,聊藝術(shù)。我們對前途憧憬著無限美好,我們的心里充滿陽光。如此濁醪粗飯的聚餐,令我們同樣享受著人生的無比快樂。
   可是,我怎么也不明白,同樣是我們這代人,其中一些少數(shù),他們能把人之貪婪演繹到你難以想象的程度。一些貪官,他們已經(jīng)享有常人難以企及的高位,他們已占有常人不可比擬的厚祿,但是,他們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貪貪貪,他們有了一百萬,還要貪一千萬,有一個億,還要貪十個億上百億。他們明知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能帶走,可他們還是要在糖衣炮彈面前敗下陣來。他們絲毫抗不住利益的誘惑,他們只知道占有占有再占有。
   人性里最大的弱點就是貪婪,人性里最大的弱點就是永遠不會認識自己的弱點、克服自己的弱點。
  
   四
   從小愛勞動,從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我們這一代人成長在這樣的原生態(tài)里,太知柴米油鹽的來之不易,太懂得生活的備嘗辛苦。幾十年來,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老病死有了基本的社會保障,可是,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作風早已在我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生活中,我依然秉持著節(jié)省節(jié)約的原則,我的消費觀永遠是節(jié)儉再節(jié)儉。
   過去的年代,我們的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如今,我仍然保持著縫縫補補的舊習慣:一件襯衣,僅僅袖口破了,我便將袖口打上一個小小的扁;領(lǐng)口破了,我將衣領(lǐng)拆下反過來再縫上,費不了多大氣力,卻又可以穿它個一到兩年。
   好多年前,我的一位年輕朋友見我們的日子過得太緊巴,嫌我們太節(jié)省,便說“錢是掙來的,不是節(jié)約出來的?!边@個說法完全打碎了我們這代人的財富觀、消費觀。
   的確,“艱苦樸素”這幾個字,在今天的年輕人看來,它實在是太out了,太陌生了。拼爹拼媽,比房比車,比名牌,成為當今相當一部分人的時尚。
   更令人不解的是,如今有人在網(wǎng)上發(fā)文,公開聲稱“錢是世界上最養(yǎng)人的東西?!边@是我們這一代人不能接受的。錢養(yǎng)人不假,可是,人生還有比錢更養(yǎng)人的東西。人的基本需求,除了物質(zhì)還有精神,人活著,不能只為錢、只要錢,人的精神需求,同樣是一種剛需。
   艱苦歲月里走出來的我們這一代,在淡化財物上、節(jié)儉消費上,更是一種精神的體現(xiàn),這便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有之的寶貴精神——艱苦奮斗、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
   一直以來,我們大力宣傳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有個非常重要的一點——艱苦奮斗。359旅的指戰(zhàn)員,開墾南泥灣,在荊棘叢生中來往穿梭,衣服破得快,可是,連巴掌大的補丁都沒有,大家只好把長褲腳剪一截補短褲,最后把短褲改成褲衩。糧食不夠吃,他們上山挖苦菜和水芹菜,尋找地皮菜。這種南泥灣的艱苦奮斗精神,不僅僅是戰(zhàn)爭年代需要,即便是在物質(zhì)十分富有的今天,同樣需要我們代代相傳。
   傳承和發(fā)揚我們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尤其是我們這些從苦日子里走過來的人,我們的言傳身教,傳承的是自己親歷過的艱苦奮斗,傳承的是剛從昨日走過來的樸素勤儉。
   好多年前,我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件真事。一群中國大媽出國旅游,在德國一家餐廳點了一大桌豐盛的菜肴,餐畢,桌上剩下不少,大媽們正要揚長而去,餐廳服務(wù)員不答應(yīng),非要這些大媽們打包帶走,中國大媽們感到詫異,我們花的是自己的錢,關(guān)你什么事?大媽們毫不理睬。沒過多久,來了一群執(zhí)法人員,不讓大媽們出門,原來是服務(wù)員報警了,大媽們更不理解。執(zhí)法人員拿出堂堂正正的理由,你們消費的是公共資源,浪費的也是公共資源,這是不允許的。大媽們只得老老實實地接受罰款。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不管在哪里,有錢也不能任性。我們的每一筆消費,都意味著全球有限資源的減少。我們的消費觀、財富觀,必須放進珍惜整個人類資源的大財富觀里。因此,無論處在何時、身在何地,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精神,都應(yīng)成為我們整個人類的美德,都應(yīng)得到發(fā)揚光大,它如同人間的愛一樣,一定是一種永恒。
  
   五
   去年,我正式踏入古稀之年,曾以這樣的句子為七十遣懷:
   奮勉熏勞欽俊骨,錢權(quán)皆土仰廉貞。
   至今未醒浮榮夢,幸免心傷一世貧。
   這段帶有自嘲自調(diào)侃的文字,骨子里是對富貴榮華功名利祿的不屑一顧。
   有這樣的人生觀、財富觀,我自然不會貪求奢華的生活方式,而是心安理得地追求簡樸里的生活寧靜。
   住平房那會兒,我利用空間較高的優(yōu)勢,搭起了一個十多平方的閣樓。我“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在里面畫畫、練書法。筆洗里的水臟了,顏料碟要清洗,我端著盛滿水的筆洗和一摞顏料碟,爬著格子鐵梯上上下下,跟耍雜技似的,可是,我樂在其中。
   后來,有了屬于我自己的小商品房,我將客廳的一角作了一個簡陋的書房。畫畫,寫字,作文,擺弄擺弄攝影,再聽聽京劇的名家名段,這些人生的趣事,排滿了我的退休生活。我為自己畫了一張幸福的肖像:
   五尺清齋少雅相,簡書陋柜畫桌長。
   揮毫總把京音伴,茶正濃時吼二黃。
   貧窮,歷練了我勤勞的德操;艱苦,滋養(yǎng)了我勤儉的品行;困苦,潤澤了我的清心寡欲。我安于清貧,享于清貧,樂于清貧。
   (原創(chuàng)首發(fā)江山文學)
  

共 4841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這篇隨筆圍繞50年代出生的人所經(jīng)歷的貧窮展開,證明貧窮是這一代人享有的財富。作者從童年勞動、成年生活困境應(yīng)對以及知足心態(tài)帶來的幸福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作者以自身真實經(jīng)歷為藍本,這些真實的故事充滿了生活氣息,讓讀者深切感受到50年代出生的人所經(jīng)歷的貧窮與艱辛,以及他們在困境中展現(xiàn)出的堅韌與樂觀。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那段貧窮歲月的懷念與感恩之情,引發(fā)讀者的共鳴。作者在敘述生活經(jīng)歷的過程中,適時地插入自己的議論和觀點。這種夾敘夾議的方式,使文章既有具體事例的支撐,又有深刻的觀點闡述,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文章以平實自然的語言講述生活故事和表達觀點,親切真實。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水壓低的情況,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作者當時用水的不便。作者在文中多次將50年代出生的人的經(jīng)歷與當下拼爹、啃老族以及后生的生活狀態(tài)進行對比。如“和今天少數(shù)拼爹的人及啃老族不同,我們打小就養(yǎng)成了不向父母伸手不向他人伸手的品格”,通過對比,突出了50年代出生的人在貧窮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的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精神的可貴,深化了貧窮是財富的主題。佳作,啟迪心靈,讓人深思回味?!揪庉嫞旱脑撇省?/div>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2 10:40:00
  50年代年代出生的人在物質(zhì)匱乏的環(huán)境中成長,童年打知了殼、拾玻璃渣的經(jīng)歷,不僅讓他們獲得微薄的物質(zhì)回報,更培養(yǎng)了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成為他們面對生活困境的底氣。這啟示我們,在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下成長的孩子,也應(yīng)適當經(jīng)歷一些挫折和困難,以培養(yǎng)堅韌不拔的品質(zhì)。佳作,再次拜讀學習。感謝千秋萬里老師帶來的精彩佳作,祝老師清涼一夏,佳作連連。
淡淡的云彩
2 樓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2 10:44:10
  50年代出生的人因吃過苦,對物質(zhì)的滿足門檻低,能在粗茶淡飯、粗衣布服的平淡生活中體味滿足和幸福。這讓我們明白,幸福并非取決于物質(zhì)的豐富程度,而是取決于內(nèi)心的感受。在當今這個物質(zhì)豐富的時代,我們更應(yīng)該學會知足,珍惜身邊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小確幸,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感謝老師不變的支持,期待更多精彩呈現(xiàn)。
淡淡的云彩
3 樓        文友:千秋萬里        2025-07-02 11:08:14
  謝謝社長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親手操刀寫編按。編按很是精彩!分析精準透徹。我很喜歡留言里的這段話:“50年代年代出生的人在物質(zhì)匱乏的環(huán)境中成長,……不僅讓他們獲得微薄的物質(zhì)回報,更培養(yǎng)了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成為他們面對生活困境的底氣。這啟示我們,在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下成長的孩子,也應(yīng)適當經(jīng)歷一些挫折和困難,以培養(yǎng)堅韌不拔的品質(zhì)。”
   再次感謝社長。遙問夏安!
4 樓        文友:千秋萬里        2025-07-02 11:19:35
  社長的這段話也很精彩:“50年代出生的人因吃過苦,對物質(zhì)的滿足門檻低,……這讓我們明白,幸福并非取決于物質(zhì)的豐富程度,而是取決于內(nèi)心的感受。在當今這個物質(zhì)豐富的時代,我們更應(yīng)該學會知足,珍惜身邊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小確幸,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比爾蓋茨說,“真富裕是擁有一顆富裕之心。”再次感謝社長。
5 樓        文友:鄉(xiāng)笛        2025-07-02 15:18:03
  文章敘寫了過去日子十分艱苦,任何事情只能靠自己拼搏。敘寫細膩,情真意切,引人入勝。好文章,學習了。
6 樓        文友:千秋萬里        2025-07-02 21:13:47
  回復(fù)5樓:謝謝鄉(xiāng)笛老師的精彩留評,謝謝老師的關(guān)注和鼓勵!遙問夏安!
7 樓        文友:灌園癡叟        2025-07-03 03:19:33
  千秋萬里老師你好,這篇文章勾起我對苦童年累少年的滿滿回憶。太接地氣人氣啦!記得那個時候的32開作業(yè)本是六分錢一本。就為了能靠自己的努力,盡量為家庭減少負擔,小小年齡就學著大人也搞“創(chuàng)收”了!你在企業(yè)中的日子,我也經(jīng)歷過,看了就想起當年的那些窘困。正是這樣的成長,才使我們養(yǎng)成鑄就了一輩子在物質(zhì)生活上的知足常樂的心里習慣。時至今日,物質(zhì)豐富,生活大為改善,可消費上自己卻仍然原地踏步。你在經(jīng)歷之后的感悟,也說出了我們那一代人的心之所想。好文章,拜讀學習啦!順問老師夏安。
8 樓        文友:千秋萬里        2025-07-03 08:27:41
  回復(fù)7樓:謝謝灌園癡叟老師的熱情關(guān)注和熱情鼓勵!老師的這段留言很精彩,說的都是我想說的話,說的都是我們這一代人想說的話。讀了你的文章,我也了解到我們應(yīng)是同年代的人,童年的貧窮經(jīng)歷,的確是我們這一代人獨有的財富,這樣的感受和認知,我們這一代人,一說就會有共鳴??墒?,對于后生,要想完完全全理解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就是時間與閱歷。人們常說30以后才明白,在我看來,30太早,人生的事,有一些到死也不一定能明白。所以,把我們的經(jīng)歷和感受記下來,也算一份傳承。問好老師,遙問夏安!
9 樓        文友:阿巧        2025-07-03 11:53:34
  讀了千秋萬里老師的文章很有同感,貧窮的童年生活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幸福不幸福,有時候真的與金錢多少無關(guān),幸福是一種感覺,內(nèi)心的富足,千金難買。精神世界豐富多彩,這才是幸福的源泉。感謝老師的精彩分享!祝愿您創(chuàng)作愉快,夏日安康!
時光安然,歲月靜好!
10 樓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7-03 13:12:55
  流暢的敘述、質(zhì)樸的語言、鮮明的觀點,拜讀學習了。另,從文中看出,老師今年71歲?如果是,我與老師同齡,我55年出生。
共 10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