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散文)
2016年的第一場雪,并沒有比以往時候來得早一些。我收拾好簡單的行李,來到了這個我從來都沒有聽過的地方,向一起選崗的本地人打聽,得到的答案是,我們將要去的地方是敘永縣最偏遠的地方(沒有之一),同行的女老師,剛到地兒就哭的梨花帶雨。或許是因為對前途的迷茫,或許是因為遠離家鄉(xiāng)的不舍,我們一行人忙不迭的互相安慰道,既來之則安之,到哪里都是教書,到哪里都是奉獻。我們是祖國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要充分發(fā)揮雷鋒的螺絲釘的精神。這些話雖然是對哭得稀里嘩啦的女老師說的,其實同時,也是對我自己說的。
一轉眼,8年時間匆匆而去,時間就像沙子,你越是想緊緊的攥緊它,它越是會飛快的從你指尖偷偷的溜走,當初來到高坪學校的10多個小伙伴,現在還有3個(我們來的時候叫做學校還是壇廠九校),其他的小伙伴像蒲公英的種子般散落在邊城敘永的各個學校,有的已經考回了家鄉(xiāng)。非常喜歡羅曼·羅蘭在他的作品《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無所畏懼或者無敵的人,而是那些即使面對困難和挫折,也能堅持下去,保持樂觀態(tài)度,并且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的人。我覺得高坪學校的老師們就是這樣的英雄。
8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長的有2920個日日夜夜,短的不過是一起走過不到三屆學生而已,回憶這8年的點點滴滴,有當初寒冬臘月的早晨起來時,看著洗臉的毛巾以一種詭異的姿勢站在洗臉盆里的驚訝;有每天睡覺以前要讓水管里面的水一滴一滴的流到水桶里才不至于被凍住的艱辛;有點鐘去望眼欲穿等著班車卻發(fā)現車已在4點鐘翩然而過時的錯愕;有大雪天時帶著我班的小可愛們歇斯底里的朗誦《沁園春.雪》……這一切的從容,一切的泰然處之都來自壇廠九校的一個神秘而溫暖的組織,一個在小山村堅守了23年的組織---壇廠讀書會。
壇廠讀書會是由肖校長等幾位年輕老師發(fā)起成立,會員平時自學,每月聚會時,以讀、背、講、寫、評為活動主線,通常有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展示作品,圈點評判;二是誦讀經典,有背有解;三是行酒令,即興發(fā)揮。讀書會成立不久就顯示了它的強大生命力:不久后大量教師加入讀書會。使老師們遠離牌桌;提高了文化素養(yǎng),進而提升教學質量;讀書風氣感染了整個校園。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壇廠讀書會越來越壯大,毗鄰的云南威信、鎮(zhèn)雄等縣的詩社、縣內書法家、詩詞愛好者紛至沓來,交流學習。
剛來學校那段時間,除了工作以外,終日無所事事,百無聊賴,感覺整個人都渾渾噩噩的。當時的肖校長就時長事無巨細地關心我們,常常邀請我到他的宿舍里小酌,美其名曰,他有濁酒一杯,可解世間疾苦,我也是酒量和酒品都不怎么好,三兩杯下肚,就感覺人生沒有了奔頭,日子過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于是肖校長經常開導我說這是酒嗎?不!這不是酒,這是有溫度的江河!是曾經趟過的歲月;是暗淡無光日子里的良藥;是墜入腹中的瑣碎;是融化血液中的勞累;是熱辣心腸的感動;也是熱淚盈眶的未來!這是酒,也不僅僅是酒!他讓我加入壇廠讀書會,他說在讀書會里面,你會學到更多!
楊絳先生說過,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讀書太少,而想法卻太多。于是,在肖校長的引領下,我探頭探腦的進入了讀書會的大門。在讀書會組織的活動中,我們經常圍爐夜話,煮酒吟詩,直抒胸臆。推杯換盞間,都心生感嘆:“大丈夫身于清平盛世,報國何消以投筆從戎。為什么不能以自己愛好的傳統(tǒng)詩詞為載體,以報國熱情和家國情懷為內容,教書育人的同時傳承和發(fā)揚好祖國的文化呢?”大家不謀而合。
壇廠讀書會有一套成熟的流程:誦讀經典、展示作業(yè)、行酒令……按照約定,活動周而復始開展,樂此不疲,讀、背、講、寫、評一脈貫通。誦讀名家名篇,有背有解,難度由淺入深;展示會員詩詞創(chuàng)作作品,圈點評判,咬文嚼字;行酒令,即興創(chuàng)作,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寫得好喝一杯“錦上添花”酒,寫得差來一杯“落井下石”酒,好不熱鬧。我第一次參加讀書會就被深深吸引。點評作品大家不留一點情面,爭得面紅耳刺,但每個人都口服心服。
有一次,有位讀書會成員騎摩托車摔傷了,硬是被人背到活動現場,寫下了“行程迢遞亦逶迤,緊抱秋懷入夢陂。于動情時思九死,從傷心處護千枝。半途變節(jié)身當唾,一諾存心矢不移。寧可高天先負我,頭顱雖俗豈能垂”的詩句。聚散之間,一團火與滿天星。“曾許南樓酒一場,喧囂黯淡亦無妨。詩聯(lián)曲賦棋書畫,留存春水與秋光?!?br />
2022年,肖校長因身患重疾永遠告別了壇廠讀書會。斯人已逝,生者如斯……聚時一團火,散時滿天星。不止水潦高坪,在敘永、在瀘州、在蘇州,在天南地北,有壇廠讀書會會員足跡的地方,就有讀書會。他們不僅承載著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血脈,還在碎片化閱讀的當下,始終堅持“大丈夫身于清平盛世,報國何消以投筆從戎”的初心,不斷延續(xù)愛讀書、愛創(chuàng)作、傳播正能量的情懷和故事……
肖校長引領我進入了壇廠讀書會的大門,陳校長幫助我在讀書會成長,壇廠讀書會儼然成了我在這個雞鳴三省之地的一個精神家園,我也一直和讀書會一起成長,在讀書會里吸取了不竭的動力,這些年來,在讀書會的所有老師的幫助下也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績(瀘州市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優(yōu)秀會員、瀘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敘永縣初中生物名師工作室成員、榮獲“敘永青年五四獎章;榮獲瀘州市初中生物骨干教師榮譽稱號),但是成績的取得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我將以一個普通山村教師的堅守,一個普通山村教師是對教育的情懷,不忘初心,踐行教師的誓言。
肖校長的酒香還在心頭縈繞,陳校長的酒早已斟滿。這酒,是曹操“對酒當歌”的慷慨;是李白“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豪氣;是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的狂喜;是白居易“紅泥小火爐,綠蟻新焙酒”的風雅;是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情深;是李清照“東籬把酒黃昏后”的銷魂;是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斷腸;是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的悲壯……這種種詩酒趁年華的感慨,造就了壇廠讀書會良好氛圍。“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br />
收拾心情,我將和壇廠讀書會一起再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