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秋月菊韻 >> 短篇 >> 雜文隨筆 >> 【菊韻】誰給我們土地(隨筆)

編輯推薦 【菊韻】誰給我們土地(隨筆)


作者:修成國 秀才,1071.18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52發(fā)表時間:2025-07-06 15:41:44


   《誰給我們土地》,是一本書的名字。是的,它不僅是一本書的名字,而且是三本書的名字。三本書所以用一個名字,不言而喻,第二本和第三本,均為續(xù)集。
   之所以要寫寫這三本書的故事,是因為這三本書中共收進我寫的四篇文章,是因為1997年2月份,剛剛出版的《誰給我們土地》第一集,不久就擺到了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會議的7名常委面前,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鵬、喬石、李瑞環(huán)、朱镕基、劉華清、胡錦濤等人手一冊,原因是這次中央常委會的議題,是專門研究土地管理問題。《誰給我們土地》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節(jié)地挖潛一百例”,是由國家土地管理局主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作序,于1997年1月由中國大地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
   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會上對常委同志說:“今天放的一張張圖片,還有《一百例》,說明管與不管大不一樣,重視不重視大不一樣,指導思想明確不明確大不一樣。指導思想明確,管理嚴格,工作得力,潛力是很大的。”正是在那前后幾個月內,中央常委連續(xù)召開了幾次會議,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貫徹實施為契機,制定出臺了中央1997年11號文件,即以世界上最嚴格的措施管理土地,保護耕地,以保證12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一本24.5萬字的書,為什么能得到這樣的重視?為什么得到這么好的評價,為什么能發(fā)揮這樣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大部分出自《中國土地報》編輯和基層記者之手,它凝聚了全國土地管理工作者的實踐經驗,它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聲:一要吃飯,二要建設。沒有飯吃,什么都無從談起。
   在第一本《誰給我們土地》中,收進了我寫的兩篇文章,一篇的題目是《荒灘再變稻田》,另一篇的題目是《三篇節(jié)地好文章》?!痘臑┰僮兊咎铩穼懙氖瞧仗m店大劉家鎮(zhèn)開發(fā)2000畝黃海岸邊荒灘,種植水稻成功的事跡。大劉家鎮(zhèn)位于黃海岸邊,荒灘面積達5000畝。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們曾開墾一部分,因水利設施不配套,后又流于荒廢。1995年,他們再次打響了開發(fā)荒灘的戰(zhàn)斗,當年開發(fā)2000畝。5000畝全部開發(fā)后,按畝產500公斤計算,總量可達250萬公斤。這是一個多么令人振奮的數(shù)字啊!另一篇《三篇節(jié)地好文章》,寫的是哈大電氣化鐵路重要組成部分,在大連市金州區(qū)城南鐵路編組站建設中,大連市和金州區(qū)土地部門在解決385戶動遷戶、動遷44家各類企業(yè)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村屯舊址、荒地和廢棄地,共節(jié)約土地780畝,包括部分耕地。以上兩篇文章一個是開發(fā)荒灘造地,一個是重點工程項目節(jié)地,一個是開源,一個是節(jié)流,說明只要我們有了強烈的節(jié)約土地保護耕地意識,就一定會有辦法的。
   在1998年10月出版的《誰給我們土地》續(xù)集中,收入節(jié)地挖潛方面的100個事例。這本書中收入了我寫的題為《小康村的動力》一文,內容是反映大連市金州區(qū)石河鎮(zhèn)北海村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以節(jié)約土地保護耕地為出發(fā)點,10年中投資360多萬元,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整理,通過整理舊村屯、整理海岸線、整理河道等,使村中耕地增加100多畝,同時也促進了村辦企業(yè)蓬勃發(fā)展,1997年一年實現(xiàn)社會總產值3.85億元,人均收入5010元,成為遼寧省100個、大連10個小康村之一。
   在2005年6月出版的第三本《誰給我們土地》中,收入了我寫的《舊城里有大效益》一文,內容是反映大連市10多年來堅持在舊城區(qū)改造中集約用地,共節(jié)約了20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樣做可謂一舉多得:一是有效地防止城區(qū)面積無限制地外延。二是盤活了企業(yè),更新了市民居住條件。三是改造了城市面貌,四是節(jié)約了大量土地特別是耕地。編輯在編后點評時認為:“我國城鎮(zhèn)土地至少有40%的利用潛力,如果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都能像大連市那樣,專心于舊城改造,不僅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耕地資源,盤活大筆的土地資產,還可以讓城市舊貌換新顏,推動城市社會經濟整體質量不斷提高。”
   以上編入三本《誰給我們土地》書中的4篇文章,不過是我寫的大量的新聞通訊中的幾篇,而且也并不是份量最重的。雖然那書送到了中央常委手中,可他們也不會認識那本書中100篇文章的作者姓甚名誰。如今,轉瞬幾十年過去了,那屆常委們早已退休了,有的已經過世了。那書說不定早已進了廢品堆被重新化為紙漿了。但那畢竟是一件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的且具有一定意義的事情,回憶起來仍然覺得意味悠長。

共 1785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這篇隨筆讀著特別實在,像跟人聊往事似的。語言不花哨,實實在在講三本書的事兒,還把自己寫的文章咋被收錄、咋起作用說得明明白白。用了不少具體例子,像普蘭店開發(fā)荒灘、大連舊城改造這些,讓土地管理的事兒一下就接地氣了,不空洞。 思想感情上,滿是對土地保護這事兒的重視,也透著對自己參與其中的自豪。字里行間能看出,作者覺得土地是大事兒,這些節(jié)地挖潛的例子特別有意義,就算書可能舊了,但這事兒的價值忘不了。 作者把歷史里跟土地相關的事兒寫得這么清楚,挺厲害的。希望以后能多寫寫這類有意義的事兒,讓更多人知道土地保護的重要性,這樣的文章特別有分量!【編輯:樂歌】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樂歌        2025-07-06 15:42:05
  讀這文像翻老相冊,土地故事里藏著實干勁。從荒灘變稻田到舊城煥新,字里行間都是對土地的敬畏,也讓人看見平凡文字里的大力量。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2 樓        文友:修成國        2025-07-06 19:40:11
  謝謝樂歌老師!辛苦了!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