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忙罷走親戚(散文)
忙罷走親戚,就字面意思而言,忙罷,指農(nóng)民把麥子收割后,也就忙完了,女婿看丈母娘、外甥看舅舅,七大姑八大姨互相走動,談莊稼的收成,談生意的好壞,談打工的辛苦,談兒女的婚姻以及生兒育女,見面相互問候,道個平安,更重要的是忙天結(jié)束了,互動交流一下。
這在陜西關中平原,也可能涉及省內(nèi)外,這種風俗雷打不散。走親戚,農(nóng)村一般一年兩茬,正月一茬,忙罷一茬。你來我家,我去你家,圖個熱鬧,圖個痛快。我兒時,奶奶和父親對我說過:“親戚要走呢,越走就越熱火,親戚如果不走,用農(nóng)村土話來說,涼得跟杏兒茶一樣。”
今年忙罷沒停幾天,我就想起了舅家,農(nóng)村人常說,舅家是根,不走舅家,就等于把根忘了。
那是一個十分炎熱的夏天,火紅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村邊一棵大皂角樹上的葉子,也蔫巴巴的,地里的小草被太陽烤得好像干了,路邊風景樹下人工種植的小花,大部分都旱死了,村頭不遠的一棵蒼勁高大的土槐樹,開的綠里帶黃的小花,也不怎么艷麗,雖散發(fā)出彌漫的芳香,好像也沒有過去那么美。
我決定去舅家,去年八月份大妗子去世,有兩個表弟,碎舅和碎妗子在家,碎舅比我大四五歲,身體也好,不管怎么說,忙罷得看看碎舅他們。
拿什么禮檔(禮品)呢?我沒有猶豫,兩個碎舅一人一袋米、一盤雞蛋、一捆麻花,畢竟他們是長輩;兩個平輩兄弟,一人一盤雞蛋、一捆麻花。按我們農(nóng)村的風俗,這樣就可以了。
記得大妗子在世時,我每年走兩茬親戚沒斷過,兩個表弟對我說過:“以后來看看妗子,給妗子拿些禮當就行了,咱們都是平輩,坐坐就好,不用講究那么多禮數(shù),別再拿禮檔了?!蔽液俸僖恍?,這你就別管了,我一年還沒有幾十塊錢買禮當嗎?
說實話,我真佩服我老伴,她不愧是我的賢內(nèi)助、好當家。記得我母親去世后,有許多親戚可走可不走,包括舅家的表弟等等。我和老伴商量這事,沒想到老伴對我說道:“這可走可不走的親戚,咱一定要走,難道咱一年還沒有百二、八十塊的禮當錢嗎?”有老伴這句話,我很高興,這事就這么定了,不管怎么說,一年兩茬親戚,說什么都要走,互動一下。
有一年,兒子接我在城里過年,臘月二十八我去,正月初六就要回,兒子問為什么,我說你舅爺初七待客,兒子說一年不去又能怎樣,要不正月十五過了你再回去。
我沒聽他的,正月初六等他下午回家時,我已經(jīng)回去了。后來兒子跟別人說:“我爸來我這兒,就像當年出差一樣,待上幾天,就突然不見了。”
老伴一直在城里照看孫子,前一段時間我給老伴發(fā)信息,讓她回來和我一塊兒去看看她的母親——我八十四歲的丈母娘,現(xiàn)在兩邊四位老人,就剩我丈母娘一人了,她老人家身體還算可以,自己能照顧自己。
人常說:“丈母娘愛女婿?!边@話一點不假,更何況丈母娘一輩子生了一女三男,我老伴是老大,我也是唯一的女婿。在還沒結(jié)婚時,我在一家社辦廠上班,廠子在街道上,丈母娘有時去街上趕會,總會提前烙好鍋盔饃,裝在一個大布包里,親自給我送來,這在我們廠被傳為佳話。
后來我結(jié)婚了,她老人家更操心我,說真的,有時比我母親還疼愛我。
怪不得人常說:“一個女婿半個兒?!蔽冶徽赡改锔袆恿?,常常惦記著她,隔三差五去她家,更何況她家離我家只有三四里路,有時就算閑逛也能走到。
丈母娘疼我,我心里明白,有時我去了,她會專門給我做些不一樣的飯菜,做些好吃的,有時還會把好吃的給我留著。我漸漸被她老人家的精神所感動,為能做她的女婿而自豪。
有句俗話:“女孝不如女婿孝,兒孝不如媳婦孝?!弊詮奈腋改赶嗬^去世后,我更疼愛丈母娘了,每年春節(jié)前除了禮檔,再給她一百元;我們村農(nóng)歷三月十五過廟會,老人每年來趕會,我就給她一百元零花錢,就算廟會她不來,我也會趕去她家給一百元;每年中秋節(jié),我都會買上月餅,再給她一百元。
萬一老人有個頭痛腦熱,我也會買些藥送去,三個娃他舅和媳婦都很孝順,不然老人八十多了,身體也不會這么好。老伴每年冬天,都會把老人接到城里,住在我兒子有暖氣的房子里,還給老人送吃送喝。
忙罷了,我把老伴叫回來,也該走走親戚了,我倆商量給老人買什么東西,買老人喜歡吃的和用的,畢竟年紀大了,有今天沒明天的,我也常想,丈母娘在世時多孝順一些,比她去世后大操大辦要強得多。
那晚我和老伴拿出筆和紙,商量給老人買些什么,還有幾個娃他舅,不算也知道是五家。我對老伴說,現(xiàn)在人生活水平高了,買禮當?shù)蒙院靡稽c,別讓人背后笑話。
忙罷,我還有幾家親戚沒走,包括兩個妹子家,我想讓兒子回來去走走,畢竟是他姑家。
那晚我睡不著,孝道、親戚這些事在我腦海里盤旋,我想人如果不懂得孝道,不走該走的親戚,那這人就活得一錢不值。
我們村有個老人,一輩子養(yǎng)了兩男兩女,老漢去世早,小兒子搬出去另過,她和大兒子住在一個院子,卻另起鍋灶,獨立生活。有時大兒子家來客了,他們還是各吃各的,大兒子從來沒給老人端過一碗飯。有時老人見大兒子家來客,不是去串門,就是把門關上,老人家里電線斷了,屋里黑著,就點煤油燈。老人去世后,家人又立碑子,又擺大席,請了三四十人的樂班,熱鬧了幾天幾夜,你說這事讓人怎么說。哪也是一個忙罷,兩個孝順的女兒還沒來得及看望母親,母親就與世長辭了。
忙罷走親戚,這是一種鄉(xiāng)俗,也是一項歷史久遠的傳承。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