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心愿】年味道道鄉(xiāng)思濃(征文·散文)
如今人們說到“年味”,多是指春節(jié)的氣氛。其實,在不少人的記憶深處,確有一些味道是過年時所留存的;生活中只要嗅到那些味道,便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過年,是名副其實的“年味”。作為一個離別故鄉(xiāng)四十多年的游子,我的記憶深處便一直封藏著小時候老家的種種“年味”。每逢春節(jié)來臨,這道道“年味”便會從記憶中蘇醒,與縷縷鄉(xiāng)思一起,把我?guī)Щ啬莻€遙遠的故鄉(xiāng)、久違的大年。
在我少時的農(nóng)村老家,每年農(nóng)歷臘月二十過后,過年的氣氛便漸漸濃郁起來,各家各戶開始忙里忙外,為過年做著各種準備。我記憶中的第一道年味,通常出現(xiàn)在臘月二十三日,但這不是什么飯菜的香味,而是嗆人的灰塵味。老家有個說法:“臘月二十天,灶王爺上天”,各家各戶要趁著灶王爺升天匯報工作之際,把灶臺及房屋打掃干凈,以煥然一新的面貌迎接灶王爺歸來,叫做“掃屋”。農(nóng)家一年到頭與黃土為伴,與草禾為伍,平時很少清掃房屋,加上冬天在屋里燒火做飯,用的又是柴草,使整個房屋內(nèi)都布滿了灰塵,過年時需要徹底打掃一番。那時的房屋都是土地板、泥墻壁、草屋頂、紙窗戶,無法用水擦洗,只能清掃。家人把房屋里的東西全部搬出后,用向日葵稈綁上竹掃帚,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清掃干凈。有時怕墻角旮旯的灰塵打掃不到,便在屋內(nèi)燃放一兩個爆竹,將灰塵震落,然后再打掃干凈。每年掃屋時,屋里及院內(nèi)都彌漫著濃烈的灰塵味,讓幼時的我唯恐避之不及,從而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味覺記憶。“掃屋”時灰塵的味道雖然不好,但卻是當年過春節(jié)時必不可少的第一道“年味”,預示著小年已到,大年臨近。
老家過年,粘糕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食品,稱為“年糕”。老家制作年糕用的是黍子面,這種比小米略大的糧食磨成粉后,與紅棗一起蒸成的年糕味道奇香,過口難忘,成為記憶中無法忘卻的另一道“年味”。黍面年糕好吃,做起來卻很費功夫:家人先要把從生產(chǎn)隊分的黍子碾成黍米,然后再把黍米碾成黍面。黍子這種谷物外殼非常光滑,碾米的過程中極易四處流散,是所有糧食中最難碾的。黍粒被碾破后,面粉金燦溫潤,比小米、玉米面都鮮亮,一股清香更是撲鼻而來,堪稱糧食中的珍品。黍面年糕在蒸的過程中,清香的味道尤其誘人,讓幼時的我難離鍋臺半步。每次年糕蒸好后,母親打開鍋蓋,總是用手蘸一下涼水,先抓出一小塊,讓早已迫不及待的我過一下饞癮。那時年糕雖然只有過年才能吃到,但由于較少用于招待客人,主要是飽自家人口福,因而印象尤其深刻。每次吃年糕時,我都喜歡揀紅棗多的吃,并且狼吞虎咽;而母親總是勸我慢慢吃,既怕我被年糕噎著,也怕我被棗核卡著。如今平時雖也常吃粘糕,但因為南方的粘糕都不是黍子面做的,吃不出那種特有的“年味”來。
與年糕相比,更誘人的“年味”是肉湯的味道。數(shù)十年前農(nóng)村沒有冰箱,春節(jié)用的豬、雞肉等,都要先用大鍋煮熟,以便于存放。我小時候農(nóng)村生活還比較貧困,過年時能殺得起豬的人家寥寥無幾,多數(shù)人家都是從集市上買回一塊豬肉,用于整個春節(jié)。記得每年除夕上午,父親從集市上買回豬肉后,先把包餃子的鮮肉留好,其它的便用大鍋煮起來。幼時的我從肉下鍋起,就圍著鍋臺轉(zhuǎn),不敢奢望吃到一塊肉,只等著喝一碗肉湯。當時一年到頭基本上聞不到肉味,除夕時大鍋煮肉散出的濃濃香味,便深深烙刻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其實那時的肉就是用清水煮,沒有任何香料,最多放一點鹽,但卻讓人感到刻骨銘心地香。記得我八歲那年的除夕,二哥燒火煮肉時,看著我在鍋臺邊不停地轉(zhuǎn),可能起了惻隱之心,便偷偷從鍋中撈了一大塊肥肉,讓我吃下。不知是肉還沒有煮熟,還是因為那塊肥肉太大,讓我弱小的腸胃不堪重負,我吃后不久便開始不停地嘔吐,整整鬧騰了一天一夜,年都沒有過好。父親問明真相后,說我是被肥肉“頂”到了。從此,我一聞到煮肉的味道就反胃,甚至連肉都不敢吃。此后連續(xù)十年,我都一直沒有吃肉,甚至每年過春節(jié)時,家里還要專門為我另外包素餡的餃子。直到后來我參軍到部隊后,才不得不慢慢適應有豬肉的飯菜。也正因為如此,我對清水煮肉的味道特別敏感,早已將其與過年的味道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
老家過年還有一道特殊的美味,這便是“蒸雞白菜”?!罢綦u白菜”是老家典型的過年菜,因為要用一只雞做食材,平時絕難吃到。每當過年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準備這道菜。此菜用料簡單,做法也不復雜:將自己家里當年養(yǎng)的雞(一般是公雞)宰殺后,與大白菜一起投入瓷(陶)罐中,加上八角、蔥姜等,不放一點兒水,然后將蓋好的瓷罐置于加水的大鍋里去蒸,故名“蒸雞白菜”。“蒸雞白菜”制作時要將白菜葉子整片放入,并且用白菜將雞包在中間,然后用慢火耐心地蒸。白菜蒸好后才能放入鹽,涼透了時味道最好,是一道地地道道的涼菜,最適合下酒?!罢綦u白菜”由于融合了雞和白菜的香味,味道獨特:雞肉鮮嫩味醇,白菜滑嫩清香,吃起來爽口不膩,百吃不厭。每年做這道菜時,做過廚師的父親從不讓母親插手,從配菜、火候到調(diào)味都是親自掌握,做出的“蒸雞白菜”在左鄰右舍中首屈一指。當時農(nóng)村生活水平不高,蒸雞白菜作為招待家中來客的一道主菜,既有味道又有份量,性價比極高。我家過年時客人多,父親做的一大罐子“蒸雞白菜”是有客必上,因而顯得捉襟見肘,家人很少吃到。記得母親每次裝盤時,都是先撈出白菜放在盤子里,再將雞肉撕成條狀,均勻地鋪在白菜的上面,擺成一道體面的家宴菜。我小時候嘴饞,經(jīng)常趁大人不在的時候,從罐子里偷偷取出一片細細的雞肉絲,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享受那獨特的美味。后來我在南方定居后,每年春節(jié),我都要做一道“蒸雞白菜”招待親朋好友,雖然沒有當年父親做的那樣地道,但食者仍然贊不絕口。近些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雞鴨魚肉不再稀罕,但“蒸雞白菜”這道菜我卻永遠吃不夠,吃不膩,因為有太深刻的記憶在其中。
幼時北方老家的冬天基本沒有水果,加上生活相對貧困,農(nóng)家過年時很少能有水果或糖果點心招待客人,大多只是炒點花生或瓜子,最多的便是葵花籽。每年春天,我家和很多農(nóng)家一樣,都會在院子墻邊挖上一排小坑,種下數(shù)顆向日葵的種子。到了秋天,家里便能收獲一大笸籮葵花籽,用于過年。那時春節(jié)跟著大人拜年,家家戶戶招待親朋好友、鄉(xiāng)親四鄰的,差不多全是清炒葵花籽,使整個村莊都彌漫著葵花籽那獨特的清香。記得每年大年初一,家里如來小孩拜年,母親都會用手抓一大把葵花子給孩子,一把就能把孩子衣服上的口袋裝滿,不像有的鄰居,抓起來滿指頭縫里都是,裝進口袋里卻沒有多少。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一聞到商店里清炒葵花籽的香味,我就會聯(lián)想到小時候家鄉(xiāng)的過年,為此每到春節(jié),我都不忘買幾斤清炒葵花籽來嗑,感受幼時過年的那種滋味。
小時候農(nóng)村過年,各家各戶起得非常早,經(jīng)常是半夜一過,鞭炮、爆竹聲便此起彼伏,嗆鼻刺眼的灰藥硝煙籠罩整個村莊,久久不散,成為最濃郁的“年味”。那些年雖然家里并不寬余,但父親總會買回幾支鞭炮和一盤爆竹,讓我們兄弟開心地燃放。一盤爆竹共一百零二個,像蜂巢那樣排列成六邊型,粘在一起,每次燃放時從上面取下一個。那時一盤爆竹需要二元錢,差不多能買三斤豬肉,卻讓我們聽了響,為此母親沒少埋怨過父親。大年初一早上孩子們跟隨大人拜年,都會在院子的紙屑中“撿漏”,尋找沒有爆炸的鞭炮,有幸找到一個,就別提有多高興了。離開故鄉(xiāng)以后,在我所居住的這個南方城市,市區(qū)禁止燃放鞭炮已有二十多年,使過年時少了一種重要的味道和氣氛。為此,每年春節(jié),我都會到城市郊區(qū)放上一陣鞭炮,聞一聞那種灰藥硝煙的特別味道,重溫一番在老家過年的感覺。
隨著社會發(fā)展與時代變遷,老家的年俗也在不斷變化著。近些年我回老家過年時發(fā)現(xiàn),除了熟悉的鞭炮味,其它各種“年味”都已基本不復存在,而代之以更豐富、更現(xiàn)代的過年氣氛。上述的種種“年味”,也只能到塵封的記憶中去尋找了。
祝各位老師新年快樂,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