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短篇 >> 雜文隨筆 >> 境界

精品 境界


作者:金龍 秀才,1742.58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4555發(fā)表時間:2017-01-17 15:50:06
摘要:在課外閱讀中如何正確處理讀者和文本的關(guān)系?作者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這就是“接近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

境界 課外閱讀是高中生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為了促進課外閱讀,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寫了與高中語文教材相配套的《語文讀本》。如何用好《語文讀本》,提高語文水平,是廣大高中學生要著力加以解決的問題。拙文擬就課外閱讀的三重境界的問題,并結(jié)合《語文讀本》(第一、二冊)的有關(guān)文章的閱讀,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
   課外閱讀的第一重境界是接近文本,而不是遠離文本。要搞好課外閱讀,必須去接近文本,通過對文本和讀者之間的媒介物——語言文字的理解,去揣摩作者為我們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體察作者蘊涵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獲得與作者感同身受的體驗,受到心靈上的啟迪、情感上的熏陶和立場上的引導等。
   要接近文本,首先必須理解文本的語句。文本中的語句,既有字面上的意義,又有言外之意(或叫做“含義”)。接近文本的閱讀,要求不僅要理解語句的字面意義,而且要理解語句的言外之意。后者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你對文本語句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上,那么,你從文本中所獲得的閱讀體驗,很有可能是極為膚淺的。如潘洗塵的詩歌《飲九月初九的酒》的結(jié)尾,有這樣兩句:“圓也中秋/缺也中秋”,如果單純從字面上來理解,這里的“圓”“缺”指的是月相。說月亮在中秋“圓”可以理解,說月亮在中秋“缺”就不好理解了。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種理解上的障礙,就在于讀者對詞語“圓”和“缺”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義上,而沒有挖掘出它們的言外之意。其實,作者寫這首詩歌的目的,就在于表現(xiàn)一種很濃的鄉(xiāng)愁。因此,寫“月”在中秋的“圓”,是為了反襯“人”在中秋的“缺”(身在異鄉(xiāng),不能和家人團聚)。如果你能夠在把握全詩主旨的基礎(chǔ)上,這樣去理解語句的含義,那么,你的理解就深入了一個層面。
   要接近文本,其次必須揣摩作者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葉圣陶老先生認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本褪钦f作者創(chuàng)作文章時,營造出了一種意境。讀者只有進入到作者營造的意境,才會倍感親切。否則,你只能作為一個旁觀者,從文中讀不出味道,更難以與作者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如羅莎?盧森堡的《獄中書簡》(其一)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上午我在浴室窗子上發(fā)現(xiàn)了一只大孔雀蝶。它大概在屋子里已經(jīng)好幾天了。它在堅硬的玻璃上無力地飛撲著,已經(jīng)奄奄一息了。我一看見它,就不禁焦急地戰(zhàn)栗起來,爬到窗上,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手里,——它一點也不掙扎。我把它放在身邊的窗框上,讓它蘇醒過來;在那兒,它依然靜靜地伏著,生命的火焰跳動得還是很微弱。我又把幾朵開著的花朵,放在它的觸須前面,讓它可以有一點東西吃。正在這時,一只鶇鳥在窗前響亮而神氣地唱起歌來,唱得嘹亮極了。我不禁脫口說出:你聽,這只小鳥歌唱得多愉快,那么,你小小的生命也必須恢復過來才是!我竟對這半死的孔雀蝶發(fā)表了演講,自己也不禁失笑:這話是白說的!可是并不——半小時后,這只小動物復原了:它先來回蠕動了一下,終于緩緩地飛走了。拯救了這條小生命,我多么高興??!”一個身陷囹圄的人,居然會對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傾注了這么多的關(guān)心,這似乎不可思議:自己的處境是那么的艱難,竟還有心思去關(guān)心別的生命。你如果是這樣理解的,那就說明你還沒有進入作者為讀者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其實,這一細節(jié)的安排,恰恰是作者的匠心獨運。正是因為作者身陷囹圄,他才知道對于一個失去自由的生命來說,生命對于他(它)來說顯得多么重要。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對孔雀蝶“同病相憐”,拯救孔雀蝶的行動所透露出來的信息是:希望人世間失去自由的一切(包括作者自己)都能獲得拯救。這樣理解才算進入了作者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
   要接近文本,再次必須體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達,有時是比較直接的,有時卻是比較隱蔽的。對于后者,我們?nèi)绻患毤芋w察,往往領(lǐng)悟不了其中的要旨,課外閱讀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喬安娜?門特的《家之戀》里寫道:“父親變糊涂已有三年,我和母親認為這是件幸事……”這似乎不近情理,缺乏人之常情。然而,“道是無情卻有情”,正是從“我”和母親的這一心理細節(jié)中,我們才看出了親人之間的那種至高無上的親情:因為對于一個久臥病榻的人來說,記憶的清醒,只能使他沉入對往事的回憶,從而陡增無名的煩惱;而精神的喪失,則可以使他不再注意歲月的流逝及其對他的影響。這看似無情無義的想法,恰恰表現(xiàn)了“我”和母親對父親的摯愛之情。
   在中學生中,普遍存在著的一個問題,就是不愿去接近文本,憑著遠距離的浮光掠影,就以為得其三味。其結(jié)果只能從文本中獲得皮毛之見。如有的學生閱讀了王鼎鈞《散文三帖》中的《猴子》一文后,憑著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先入之見,憑著初中時學過的一篇丁玲的《曼哈頓街頭夜景》中,所獲得的街角的那位老人的片斷印象,就斷定此文中所寫的美國乞丐,是一個喪失自尊的像猴子一樣的玩物。這樣的理解就太膚淺了。其實,這篇文章要表現(xiàn)的,恰恰是人的尊嚴。即使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尊嚴也是不容褻瀆的。美國乞丐終于從小孩子的一句話中,看到了人的尊嚴的喪失,所以,他要去找回這種失落的尊嚴。
  
   二
   課外閱讀的第二重境界是深入文本,而不是滿足于對文本的一般性接觸。要搞好課外閱讀,就必須深入文本,去了解相關(guān)的人和事,以加深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
   在深入文本時,必須做好“知人”和“論世”這兩項工作。作家的生活經(jīng)歷、性格特點和思想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的作品,如果我們對此缺乏必要的了解,對文本的理解就不全面,不深入。另外,任何作品都是一定時代的產(chǎn)物。特定時期的時代背景、人際關(guān)系和社會風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作家的作品。如果我們對此缺乏必要的了解,對文本的理解也會大打折扣。
   要知人,首先必須了解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如要理解曹丕的《與吳質(zhì)書》,就必須了解曹丕的經(jīng)歷,尤其是他與“建安七子”的密切交往。唯其如此,當他目睹昔日的文友如徐干、劉禎、陳琳、王粲先后因疾病而死時,即借此文抒發(fā)了對他們的去世的深切悲痛之情。并由人及己,感嘆年華易逝、人生無常。
   要知人,其次必須了解作者的性格特點。如在閱讀了魯迅的《風箏》之后,人們習慣上認為它的主題,在于表現(xiàn)大人對兒童天性的扼殺:弟弟愛玩風箏,“我”因此嫌惡他,認為玩風箏是沒有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因此,當“我”看到弟弟做的將要完成的風箏時,頓時怒火中燒,毀了弟弟做的風箏。這不是對兒童愛玩的天性的一種扼殺嗎?這樣來理解未嘗不可,但如要把它同魯迅的性格結(jié)合起來,就覺得有點不對勁:以魯迅的尖刻和辛辣,對事情的見解,絕不會僅此膚淺而已。他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要表達。他還要表達什么呢?接著看下去,“我”因扼殺了弟弟的天性,使他蒙受了恥辱,因此覺得對不起他,在若干年后再見到弟弟時,想重提舊事,以求得他的寬恕。而弟弟卻說:“有過這樣的事么?”于是,我的心只得沉重著。心為何“沉重”?是因為弟弟對受辱的健忘,更因為國人對受辱的健忘:既然對過去蒙受的恥辱都健忘了,那還能指望他們?nèi)蟪鹧u,去重建社會嗎?
   要知人,再次必須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如閱讀臧克家的詩歌《春鳥》,你或許認為,它的主旨在于歌唱像春鳥那樣的勇敢者對光明的呼喚。然而,對于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來說,如果面對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只是一味地唱贊歌的話,他就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責。因此,這首詩的主旨絕不僅限于歌頌,它還要揭露,揭露黑暗的社會,抨擊反動政府對言論的控制。正如詩的末尾寫道:“我想唱,像你一樣/但是,我的喉頭上鎖著鏈子/我的嗓子在痛苦地發(fā)癢?!?br />   要論世,首先必須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如劉基的《賣柑者言》,借賣柑者之口,揭露了當時的封建士大夫“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zhì)。有人或許要問:這個意思由作者親口說出豈不更好,為什么要拐彎抹角地借別人之口來說呢?這是他不了解劉基寫作此文的時代背景。劉基雖然輔佐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對朱元璋的為人,他比誰都了解。因此,總有一種“伴君如伴虎”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感覺。即使他對朱元璋手下的官員的外強中干有所不滿,他也不敢把它明說出來。于是,只好借賣柑者之口把這一點委婉曲折地表達出來。只要聯(lián)系時代背景,一些疑問自然豁然開朗了。
   要論世,其次必須了解特定的人際關(guān)系。如要閱讀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不了解王安石和司馬光的人際關(guān)系,對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語言特點的理解就不能深入。王安石與司馬光同在朝廷為官,該屬同僚關(guān)系。王安石推行新法,屬于改革派;司馬光反對新法,該屬保守派,他們該屬于持不同政見者。對來自持不同政見者的對新法的指責,王安石毫不退縮地予以反駁,表明了自己堅持改革的堅定立場。然而,他們畢竟是同僚,即使有不同的政見,也不至于鬧得面紅耳赤,面子上還得要維持。這就是《答司馬諫議書》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委婉的語言特點相統(tǒng)一的一個重要原因。
   要論世,再次必須了解當時的社會風尚。70年代末,隨著“四人幫”的被粉碎,人們被禁錮的思想得到解放,自我意識有所覺醒。在這種社會風尚的影響下,女詩人舒婷寫出了《致橡樹》。在詩中,詩人把自己比作一株木棉樹,而把愛的另一方比作橡樹,利用一方向另一方傾訴的形式,不僅表達了對愛的誠摯,而且表達了現(xiàn)代東方女性覺醒的獨立意識:“如果我愛你——/絕不做攀緣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來炫耀自己/如果我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長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br />   有的中學生在課外閱讀時,總是借口其他作業(yè)太多等,拒絕深入文本,不愿意去了解相關(guān)的知識,既不“知人”,也不“論世”。其結(jié)果是雖然看似閱讀過了,其實并沒有將文本讀懂。如有的學生閱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對作者對一個漂亮然而不幸的小姑娘傾注的同情覺得不可思議。這是因為他沒有“知人”的緣故。要是他“知人”的話,他應該了解史鐵生是一位癱瘓的作家(這點文中也有提及)。既然是一個殘疾人,那么,他對小姑娘的“同病相憐”自然可以理解了。還有的學生閱讀孫犁的《山地回憶》,對孫犁那么珍愛女孩子,送他的一雙手織的襪子覺得不好理解。這是因為他沒有“論世”的緣故。一雙手織的襪子,在物質(zhì)生活條件普遍較好的今天,自然算不了什么。但在那物質(zhì)條件十分惡劣的戰(zhàn)爭年代,有人送來一雙御寒用的襪子,自己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了。
  
   三
   課外閱讀的第三重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是超越文本。要搞好課外閱讀,必須站在更高的層次,采取獨特的視角,運用獨到的眼光來審視文本。通過獨立的思考,選擇獨特的角度,闡發(fā)獨到的見解。既探求作者創(chuàng)作的本意,也探析作者的無意識,獲得文本以外的更大的收獲。
   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須打破對對作家、對編者的迷信,用自己的頭腦來思考問題。如吉洪諾夫的《新生命的誕生》,敘寫了發(fā)生在二戰(zhàn)中炮火連天的列寧格勒城中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個風雪之夜,一位下班工人路見一位素不相識的臨產(chǎn)婦女,他幫助婦女設(shè)法找到產(chǎn)院;并未接受過正規(guī)訓練的看護伊麗娜,勇敢地承擔了接生的任務。就這樣,一個新生命在戰(zhàn)火紛飛的冰天雪地里降生了。本文的主旨,用文章末尾產(chǎn)婦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我要用你的名字來叫我的女兒,讓她記得你。你救了她的命,我從心底感激你……”也就是說,它旨在頌揚戰(zhàn)爭年代人們之間的一種可貴的互助精神。然而,如果我們再往深處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把新生命的誕生,放到這樣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里加以表現(xiàn)呢?于是,不難得出對該文主旨的以下理解:①即使是殘酷的戰(zhàn)爭,也阻止不了新生命的誕生。②戰(zhàn)爭能夠毀滅一切,但毀滅不了人們在患難之中互相救助的精神。這些信息是作者于無意識中透露給我們的。文本的意義在讀者“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得到了升華。又如在《鄭伯克段于鄢》前的提示中,編者用了這樣一段話來評價鄭莊公:“尤其是把鄭莊公老謀深算、陰毒虛偽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闭f鄭莊公“老謀深算”不錯,對圖謀不軌的弟弟的“先縱后取”策略的運用,就是他老謀深算的表現(xiàn);說他“陰毒”也不錯,對同胞兄弟耍手腕,“養(yǎng)成其惡而后除之”,就是他陰毒的表現(xiàn)。至于他的“虛偽”表現(xiàn)何在,這就很難說清了。如果把他先“置姜氏于城潁”而后又“隧而相見”的舉動看作是虛偽的,那就令人費解了:難道一個壞人偶然做了一件好事,就是“虛偽“的嗎?一個壞到透頂?shù)娜?,或許會做出一兩件好事,一個好到極點的人,或許會做出一兩件壞事,這就是人的復雜性。你如果相信了編者的話,認為鄭莊公是“虛偽”的,那就太冤枉他了。
   要超越文本,其次必須學會用獨特的視角去審視文本,從而獲得非同一般的感受。杜文和的《侏儒記》,寫一侏儒,因為人長的矮,比較自卑,不愿與人交往。侏儒精于盆栽之事,于是,在他的手下,一盆盆造型奇異的盆栽出現(xiàn)了,盆景藝事大成。忽一日,有一老叟見侏儒之盆景,注視良久,遂自語:“縮龍成寸,蟄伏中暗蘊升空破天氣概;彎弓委屈,一身勁勢猶在,雖侏儒而心胸廣?!闭f得侏儒感激涕零,當即以一盆景相贈。我們在閱讀此文時,很容易為老叟評價盆景和侏儒的一句話所左右,認為侏儒是一個自強不息、人矮志高的典范。這樣來閱讀,收獲必定是有限的。這時,我們不妨變換一個視角,去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細節(jié):①侏儒也有知交,約六七人,一式的侏儒。為什么他要專門找侏儒去結(jié)交?因為怕跟別人結(jié)交,更顯出自己的矮來。這是一種多么灰色的自卑心理?、谫鍨槭裁匆x擇盆栽為業(yè),以之為樂呢?恐怕也是出于一種灰色心理:自己長得不高,也不讓盆中的植物長高。自己已是悲劇人物,卻還要通過自己的手,去制造新的悲劇,這不更發(fā)人深省嗎?③老叟對盆景、對侏儒的欣賞,反映了市民中一種畸形的審美觀。正是這種畸形的審美觀,扭曲了侏儒,使得他不僅外表殘缺,而且心靈也殘缺。
   有的中學生在課外閱讀時,總是習慣于跟著人家的思路走,總是附和著文本編者的提示和評析,結(jié)果是讓人家牽著鼻子走,人家說東他就不敢說西,即使人家的觀點是片面的或者是錯誤的,他們也看不出。甚至看出來了,也不敢稍有異議。這種閱讀是不可能有出息的。
   綜上所述,接近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構(gòu)成了課外閱讀過程中循序漸進的三重境界。根據(jù)讀者的不同實際情況,各人所能達到的境界是各不相同的。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當你的閱讀已經(jīng)到達某一境界后,就應設(shè)法使自己進入更高一層境界。只有這樣,我們在課外閱讀方面才能常讀常新,不斷進步。

共 5778 字 2 頁 首頁12
轉(zhuǎn)到
【編者按】我們所知的通常的閱讀心理是非常簡單的,那就是“看報看個題,看書看個皮”。而好的閱讀必須達到“接近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從而構(gòu)成了課外閱讀過程中循序漸進的三重境界。根據(jù)讀者的不同實際情況,各人所能達到的境界是各不相同的。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當你的閱讀已經(jīng)到達某一境界后,就應設(shè)法使自己進入更高一層境界。只有這樣,我們在課外閱讀方面才能常讀常新,不斷進步??鬃釉f:“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也說出了讀書人所追求的兩種不同的境界。“古之學者為已”,是說讀書人要把閱讀是看作提升自己修養(yǎng)與心志的途徑,刻苦而努力地求索、追求,博聞而強志,胸襟寬廣,以“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廓大胸懷為他人造福,同時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你達到了閱讀的哪種境界呢?推薦共賞?!揪庉嫞汉蔽涓辍俊窘骄庉嫴烤吠扑]017011829】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1-17 16:10:17
  我們能達到閱讀的第幾重境界?真得好好地問一下自己了。欣賞佳作,問候作者。
與江山作者共同成長!
回復1 樓        文友:金龍        2017-01-17 16:27:11
  編輯辛苦。
2 樓        文友:陽媚        2017-01-18 21:22:07
  賀喜友友佳作精品!問好,期待更多精彩!
回復2 樓        文友:金龍        2017-01-19 15:31:48
  同喜。多謝鼓勵!
3 樓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1-19 16:46:07
  恭喜獲得精品,爭取更大輝煌!
與江山作者共同成長!
回復3 樓        文友:金龍        2017-01-20 08:11:43
  是你編輯得好。謝謝了!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