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心愿】恒山游記(征文.散文)
2016年6月18日上午八點多鐘,我們乘坐的大巴車開到了恒山腳下金龍峽的懸空寺景區(qū)。我們打算先游懸空寺,再登恒山主峰天峰嶺。
金龍峽大致呈南北走向,東側(cè)是恒山主峰天峰嶺,西側(cè)是翠屏峰,兩壁聳立,極其險峻。絕壁半腰以上層次分明的巖石圈呈帶狀橫向伸展,翠綠的灌木叢像玉帶似的,顯得粗獷的恒山又多了幾分秀氣。遠眺懸空寺,就像鑲嵌在翠屏峰半腰上的雕飾物一般壯美。沿著谷底的石板路,我們往懸空寺一步步靠近。在一塊刻有“懸空寺”三字的巨石旁,我與巨石合個影,也算弄個“到此一游”的證明。
巨石旁邊有座六柱古亭,亭子中間有一石碑,上面刻有篆書“霞客遺跡”四個字。明代地理學家、文學家、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經(jīng)到此一游,并著有《游恒山記》一文,留下了對懸空寺“天下巨觀”的高度評價。到了懸空寺下面,靠近崖壁的谷底也有一塊巨石,上面刻有“壯觀”兩個大字。據(jù)說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手跡。李白到過這里并不令人懷疑,奇怪的是詩人沒有留下一句半句吟詠懸空寺的詩篇,卻僅僅留下了兩個字,像應(yīng)付工事似的。有人說,李白可能沒喝酒游覽的懸空寺,所以寫不出詩篇來倒也情有可原。不過李白不能白來一趟,總得留下點什么,于是“壯觀”二字便誕生了。人們會發(fā)現(xiàn)那個“壯”字右邊多了一點,覺得奇怪。我認為正是多了這一點,才點出了大詩人狂放不羈的個性和對懸空寺建筑奇跡的贊嘆。
我們沿著石階登上寺廟南側(cè),經(jīng)過二次驗票后,開始往寺廟上攀登。據(jù)說,為了保護文物,也保證游客安全,現(xiàn)在懸空寺嚴格限制參觀人數(shù),每批次不超過一百人。幸運的是我們來的比較早,省卻了排隊等候的煩惱。從寺廟南側(cè)仰眺懸空寺,“空中樓閣”、“勢如飛動”這些詞兒就會不自覺地跳出來,給人的感覺就倆字——震撼。見那懸崖絕壁上支撐寺廟的十幾根木樁,我的心情不禁有點忐忑不安。其實我心里也清楚,安全根本沒有問題,否則景區(qū)也不會允許參觀。我背著個登山包,由于上二樓的入口處比較小,頗費了點勁兒。登上廟宇二層,出于好奇心,我便仔細瞧看建筑結(jié)構(gòu)。原來廟宇基梁都是一些比較粗的木樁楔入巖壁之中,且不啻一根,而是上下疊壓長短不一多達兩三根,據(jù)說這樣可以達到膨脹螺絲的效果。木樁楔入的深度達到三分之二,外面余下的僅有三分之一,只承擔走廊一小部分的重量,且寺廟的主體大都在石窟內(nèi),說寺廟固若金湯一點也不為過。據(jù)說那些支撐寺廟的木樁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完全可有可無,它的存在僅僅給游客以安全感罷了。廟宇全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上下左右,立柱橫梁飛檐斗拱相互勾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十分堅固。整個建筑群雖然看上去有三部分個體,卻以連廊連為了一體,北高南低,錯落有致,科學合理,渾然天成,它能夠在懸崖上承受一千五百年的風雨而不倒也就不足為怪了。寺廟高三層,有大小幾十個房間,供奉的多是佛像。但也有一例外,就是在最高處的大雄寶殿內(nèi)將孔子、佛祖、老子的塑像供奉在一起,這種三教合一的供奉模式十分罕見,頗為令人費解。有人說這可能與北魏太武帝滅佛有關(guān),我覺得很有道理。塑像有銅塑、鐵塑,還有泥塑,不知道這是有意的安排,還是供奉的神仙高低有別呢?洞窟內(nèi)裝飾結(jié)構(gòu)既有斗拱,也有彩繪,極其莊重典雅,精巧別致,令人嘆為觀止。走廊比較狹窄,兩個人碰面時須有一人側(cè)身才能通過,我在上面行走,也不敢靠近護欄,生怕出現(xiàn)危險,也許我膽兒太小了點吧。
下了廟宇,我們又乘大巴車穿過了一座隧道,用了不到十分鐘便進了恒山頗有氣勢的牌坊山門。領(lǐng)隊下車購票后,我們的車便沿著盤山公路一直開到半山腰一片平整的停車場上。停車場北邊,立著一尊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倒騎驢的塑像,傳說張果老正是在此山修道成仙的。仰眺恒山主峰,懸崖峭壁上有一塊石刻“恒宗”最為醒目。字體大概有十幾米高,遒勁有力,據(jù)說此字出自明代大同知府張升之手。
上山的石階叫步云路。顧名思義,這是一段在云上的路,如果是在陰雨天,肯定充滿詩情畫意。但此時正值初夏,又遇上個大晴天,驕陽似火,云彩也不知道都躲到哪里去了,這云路就有點名不符實了。或許是恒山海拔較高的緣故,我們一走至陰涼里,便會有陣陣的涼風不期而至,感覺像秋風一般,吹得人很是愜意。
一會兒就到了“虎風口”。這是一個峰回路轉(zhuǎn)的險要路口。仰面看,崖壁直立,像馬上就要壓下來一般,估計到達這里的游客心情都不會輕松。從路邊往下探看,懸崖萬丈,深不見底,陰森可怖。路邊不斷地出現(xiàn)提示牌,警告游客快速通過,以躲避落石。當然景區(qū)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像用鐵絲網(wǎng)固定危險崖壁。但如果真有落石滾下來,恐怕也是躲避不及的。據(jù)說這一帶的風很大,不然為什么叫“虎風口”呢?可能是季節(jié)的緣故吧,今天的山風很小,一點也不恐怖,覺得這“虎風口”不過徒有虛名而已。
像泰山、黃山有招牌名松——迎客松一樣,恒山松也不乏佼佼者?!盎⒖趹宜伞北闶呛闵矫芍弧4怂晌挥凇盎L口”一帶,生于路邊巖石之中,盤根錯節(jié)的根系均裸露于陽光之下,姿態(tài)挺拔,造型優(yōu)雅,已屹立千年,其生命力之頑強,堪稱恒山一奇景。
過了“虎風口”不遠,見路邊樹立一塊提示牌,上面寫有“果老嶺”幾個字。路邊有一塊面積不大的石坡,上面歪歪扭扭地有幾個深淺不一的小坑,就跟驢蹄子馬蹄子印痕一般,還有幾個清晰的手掌印痕。傳說恒山是張果老修仙之地,果老經(jīng)常倒騎驢外出仙游,有一次,返回恒山時在這里遇到風雨,路滑難行,驢不慎摔倒,果老扶驢起來,結(jié)果自己也摔倒了,便留下了這些印痕。傳說畢竟是傳說,但那些印痕卻如真的一般。
漸漸地接近主峰下面的古建筑群,一座古老的木牌坊正中寫有道光皇帝的御書:人天北柱。我們過牌坊,穿馬神殿,前面不遠處有一座木結(jié)構(gòu)古亭,名玄井亭。亭里面樹立一塊石碑,上面寫有“苦甜井”三字。我覺得好奇,就走進亭子看個究竟。亭內(nèi)兩眼古井并排著,里面一眼加了井蓋,是甜井,據(jù)說井水甘甜怡人,取之不竭;另一眼是苦井,與甜井相距不過一米,井水卻苦澀難飲,令人不解。現(xiàn)在苦井已經(jīng)被填埋,只剩下一個幾十公分深的井口而已。唐玄宗李隆基曾經(jīng)賜匾甜井為“龍泉觀”,只是不知道這塊匾哪兒去了。
我們沿著林蔭道繼續(xù)登攀,一會兒便進入高大氣派的崇靈門。古色古香的崇靈門兩側(cè)對稱分布著青龍殿、白虎殿兩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正面對著的是一道五六十度斜坡的石階,看上去像天梯一般,其陡峭程度可以與泰山十八盤相媲美。石階總共有103級,據(jù)說這個數(shù)字也有一定的說法。恒山是道教名山,這里面自然含著道法的玄機是我這個俗人不能明白的。我經(jīng)常爬山,對于這石階自然并不打怵,我一口氣爬上去。迎面的是恒山主廟——恒宗殿,也叫貞元殿,朝殿,是北岳大帝的供所。恒宗殿正殿五間,進深三間,大堂正中供奉著北岳大帝金身神像,高大英俊,氣宇軒昂,面帶幾分威嚴,頗有帝王之相。八位文武大臣分列兩邊。神座上方懸掛著一塊康熙皇帝御書金匾,上書“化垂悠久”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
大殿門外有一塊青色磐石,名“金雞石”。以石擊之,發(fā)出清脆的響聲,宛如金雞鳴叫,故名。從金雞石往東看去,丹崖翠峰間有一些白石頭散亂堆于半山坡上,遠遠望去就像一群潔白的綿羊在悠悠地吃草,人們給這個景觀起名“玉羊游云”,是恒山一處著名的景觀。
恒宗殿西北高阜處,有一處聳入云間的懸崖,名會仙崖。崖下面有一天然巖窟,名會仙府,據(jù)說這是神仙們聚集的地方。廟內(nèi)塑有二十七尊仙像。既然是群仙會聚之地,居所也不能過于寒酸,也不知道是哪朝哪代在洞窟前檐接建了一座雕梁畫棟古樸典雅的房舍與洞窟連為一體,神仙們就體面多了。既有仙,自然就會有香火,然而會仙府前那個大大的香鼎里沒有半點香火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離開會仙府,我們繼續(xù)登山,終于到達一座亭子——迎仙亭。我和同伴進亭里歇會兒,覺得肚子有點咕咕叫,才想起我們還沒吃午飯,一看時間已經(jīng)是下午一點半了。從開始爬山到現(xiàn)在,不覺已經(jīng)過去兩個小時了。我們簡單吃點東西,補充下體力,打算先登頂再回到亭子來吃午飯。峰頂就在前面不遠處,通往那里的是一個漫坡,基本上光禿禿的,有石階直達峰頂。山頂雖然有點風,但太陽卻比較毒,我們顧不上這些,一口氣登上山頂,把海拔2016米的恒山主峰踩在了腳下,心情自然非常地舒爽。放眼四望,一覽眾山小,眼界頓時感覺無比地開闊??上Х屙斏瞎舛d禿的,數(shù)百平米的范圍內(nèi)沒有一棵大樹遮蔭也令人不爽。我正在欣賞遠近美景,同伴提醒我說,我們下到亭子里吃飯吧,飯后還得抓緊下山,別耽誤了集合時間。我覺得有理,于是二人往山下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