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人間百態(tài)】偶遇七里鎮(zhèn)(征文.散文)
聽說離市區(qū)不遠的水東鎮(zhèn)有個七里古廟和古窯址,卻沒看過它的真面目。早起騎著自行車,看見柔和的太陽照在貢江上,金黃金黃的,像是給河面披上一件彩紗,美極了!
從竹山路進去,是一處糧食儲備庫,從后門出去,沿著彎曲的水泥路,依稀可見小池塘、種著各種時令蔬菜的菜地,一片狼藉的荷花在晨風中搖頭晃腦,農婦們剛剛在自己庭院前洗漱。遠遠望去,兩棵茂盛的古榕樹特別顯眼,不時傳來陣陣鞭炮聲,一會兒,宏亮喜慶的嗩吶聲從一座古廟傳來,這就是有著文化底蘊,客家傳統(tǒng)文化十足,保留較完好的七里古廟吧!一位眉目面善的大爺告訴我:這座“仙娘”古廟,坐落在七里鎮(zhèn)的四聯(lián)村。古廟主祀天花圣母,天花圣母是客家人信奉的土神。古廟坐西北朝東南,幅寬26米,進深32米,建筑面積約600多平方米,為四合三進式磚木結構,水磨群墻三進式封火墻。古廟始建于明代,原名“天花宮”,后因本邑建于壩上村河邊的楊梅庵被洪水沖毀,逐將該庵供奉的觀音菩薩神像適入宮內安放,于是便稱作“仙娘古廟”。原廟因香火日盛,頗顯宮小破舊,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及道光八年(公元1828)、十四(公元1832)幾經修葺。古廟門樓雕刻有睡蓮龍鳳等圖案。內有兩進,第一進有三層,二層為戲臺,高層為文昌閣;第二進為神臺,供奉著“三霄仙姑”和觀音。兩邊為側間,供廚房、辦公和堆放雜物。古廟門前是一條石板古街門前右邊兩株株千年古榕樹,廟前有焚香臺和一口名為“圣母”古井。仙娘古廟的戲臺,是贛南惟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戲臺,據(jù)說有260多年的歷史。戲臺雕龍畫鳳,造型獨特,戲臺設有包廂、雅座和樂池。戲臺搭在進廟內大門一端,較為低矮(估計有2米多),戲臺和廳堂柱子特多,結實而筆直支撐整個古廟。
相傳農歷三月二十日是天花圣母金霄、瓊霄、碧霄娘娘的生日,遠近的客家人紛紛帶上供品、香燭趕廟會。廟會上,有客家風味小吃品嘗,如擂茶、粽子、磨漿米馃等等。廟會上表演贛南采茶戲,如《睄妹子》、《斑鳩調》、《茶童戲主》、《觀音送子》、《五鼠鬧東京》等;還有祁劇,如《香山會》、《岳飛傳》、《八仙拜壽》、《西游記》、《白蛇傳》、《萬壽山》、《珍珠塔》等。中午演戲中斷吃飯,廟里備有素齋供信眾享用。廟會吸引不少怗香信眾和觀賞群眾。下午繼續(xù)演出,直至夜幕降臨,仙娘古廟依然火燭通明。
大爺還告訴我,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古廟邀請了會昌劇團到這古廟唱戲,以示慶祝老人們過一個快樂的節(jié)日!順著大爺所指的方向,沿著古建筑群中的石板小道走到一處老宅,一個四十多歲微胖而和善的中年婦女,正從老宅出來,她告訴我:七里萬壽宮又名真君廟,地處七里中坊村,是贛州城內一座最大的供奉許真君的道教神廟。萬壽宮依河而建,面對滔滔江水、貢江河畔,綿延數(shù)里的古榕樹帶和古建筑群,是七里古鎮(zhèn)一抹生動的風景。宮廟占地4320平方米,進深96米,閣為45米,這是一幢大氣豪華精美古建筑,河岸兩邊有上下兩座碼頭,供香客上下岸使用。廟建于明代,坐北朝南,為八進式磚木結構,東西北為封火墻,左右兩邊寬3米,高4米,至今保存原狀的半圓形院門。
第一進為貢品臺,即院門坪內,全是用鵝卵石和石塊條鋪成門坪,南兩對面是排石桌,供香客香燭和餐飲服務;第二進是廟的正大門,兩邊有對威武雄壯的石獅(文革后八鏡公園使用著)雄偉氣派的大門,墻上面全是精美的石雕,有仙女下凡、八仙過海和各種象征吉祥的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大門上面一塊石碑刻有“萬壽宮”匾額,至今保存完好,門前兩邊有石欄桿走廊;第三進為古戲臺(貯木場改為宿舍);第四進為八根柱,供群眾觀戲的大廳,左為“三官殿”,右為“天寶壽”中廟中之廟;第五進為“聚好堂”供名士聚會的地方;第六進為“香火亭”給香客敬奉的場所,左右兩側是天井,天井中有花壇,花壇內有兩大盆翠綠的古棕竹,建廟至今,保留完好,井旁是走廊,上面是“鐘鼓樓”供節(jié)日使用場所,左右兩邊是側面通道,供群眾出入使用;第七進“神明殿”是許真君之神住所;第八進為“后院”,蔣經國在贛時期講課場所,戰(zhàn)爭年代兵器和彈藥存放地,彭德懷總司令部隊也在這棲息過,當時的七里男兒也投入到保家衛(wèi)國的熱血中,為七里鎮(zhèn)寫上了光輝歷史的一筆。
在萬壽宮的老年活動場所門口,看見:七里鎮(zhèn)也是江西最著名的窯口,成名于元代,早于景德鎮(zhèn)。是江西宋代四大名窯。七里窯出產的民用陶瓷是出口南洋的主要商品之一。在南中國海打撈的許多古代商船,船上的主要貨物就有七里窯的陶瓷。市博物館的門票圖案就是用的七里窯產品——醬釉乳釘罐。今天這里發(fā)現(xiàn)的舊窯址就在方圓好幾公里的地下,到處都是,只要隆起來的土堆,就是舊窯址。????
與中年婦女閑談,得知:七里鎮(zhèn)是贛南著名的木材集散地,章、貢兩水流域盛產木材。贛南從古至今一直是江南最重要的木材供應地。貢江流域的木材就在七里鎮(zhèn)編成大排順贛江出鄱陽,然后沿長江到江南各地。如今,各種各樣運輸?shù)陌l(fā)展,取代了曾經輝煌的貯木場,只有枝零片碎的木板,方能讓人憶往昔。
七里鎮(zhèn)因古人以古城府衙的距離來算而得名,作為陶瓷名窯、木材集散地,造船基地、商埠等多種經濟地位,強勢的經濟基礎,支撐起一片輝煌的文化。七里鎮(zhèn)鐘毓鼎秀,人杰地靈,出過一批文武人才最著名的是南宋甲戍恩科狀元——池夢鯉(咸淳十年1274年)。池夢鯉(約1224——1279)是南宋歷史上最末一位狀元。池夢鯉祖籍河南西平,其父在贛州定居,屬客家人。池夢鯉擔任過浙西江東制置使,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等職。但在1276年,南宋滅亡,故池夢鯉入仕時間很短。池夢鯉與當時許多崇尚民族氣節(jié)的文人一樣,不愿仕元而歸隱田園,回到七里鎮(zhèn)居住。于祥興二年(1279年)去世,葬于贛縣大由鄉(xiāng)(今茅店)。今天,也還有池氏家族在這生活著,那位大爺就是池氏后代。
一位敬香的奶奶告訴我:農歷八月初三開始,古廟就有唱戲的,可以唱半個月之久,到時候來看呀!我連聲說:好的,好的,謝謝您告訴我,心里是多么期盼呀!看看這個古人曾經用過的戲臺,今天的戲子是否還在演繹古戲的每招每式,述說百姓的美好生活,仿佛耳邊傳來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夢幻一般忽隱忽現(xiàn)舞姿在舞臺上舞動……?
據(jù)說貢江邊的古榕樹大大小小有108棵,今天依舊在貢江邊枝繁葉茂,曾經熱鬧繁華的碼頭,早已沒有了昔日的光彩耀眼,痕痕足跡就像一位飽經憂患的老者,慢慢老去而被遺忘……站在平靜而安詳?shù)墓砰艠湎?,眺望滔滔不絕的貢江水,不禁讓人想起杜甫的詩: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觸摸著灰色的古廟群墻,仿佛就像是一個孩子撫摸著母親的手,溫暖地久久不敢松懈;俯身擁抱著古榕樹,就像是伏在父親的后背那樣,踏實地讓人倍感安穩(wěn)舒適;坐在古廟的戲臺下,猶如是坐在時光穿梭機上,看到了先輩們用戲劇表達生活的美好幸福,用歌聲傳遞各個時代的人間正道和滄桑;端詳著手中的瓷碗,沸沸騰騰的熱浪仿佛就在眼前,在窯民的汗水中,泥和土的交匯中;亭臺樓閣、古廟古宅無不是先輩們聰明能干的智慧結晶;古榕成帶、陶瓷名窯就更是七里先輩們吃苦耐勞的集中體現(xiàn)。盡管有些部分殘垣斷壁、銹跡斑斑、圖文模糊,有何妨它們曾經頑強而偉大的生命力呢?我想,需要用什么言語表達對先輩們的敬仰呢?
啊!敬香一柱,偶遇七里鎮(zhèn)的古廟和安詳優(yōu)雅的村落,祈福身體健康,事事順意!虔誠一拜,感恩七里先輩們留給后人的智慧文化,在經濟發(fā)達后不忘精神食糧的普惠,讓更多的客家人了解和傳承客家文化。也讓我對客家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敬仰!
期盼著……廟會、看戲,政府對古跡原貌的維護、七里百姓人家安康幸福!?
陽光不在柔和,突然間燦爛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