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叫山果》讀后感
人過半百,閱歷已算不淺,一顆柔軟的心,早被世事打磨得粗糙木然。自己感情雖然還算豐富,可是日常生活中,能讓自己感動的事情還真不多。可是,看到紅河谷在線論壇上推薦的一篇《我叫山果》文章,看了兩次,流了兩次眼淚,以至于最后一段無法看完,不得不到洗手間擦淚洗臉。
文章寫了川滇大山里一群穿著破爛的十三四歲的孩子,用背簍背幾十斤重核桃,走幾十里的山路,在山洞過夜,吃自帶的干糧紅薯面餅,喝著溪水,乘火車到縣城賣核桃,來回一趟二天二夜,才換得十五六塊錢,補貼家用。
在這群孩子里,一個臉有菜色,身材瘦削,穿著破舊的女孩,背著一個大大的裝著核桃的背蔞,擠進(jìn)車廂,剛好挨著作者座位。作者幫她擱好背蔞,自己向座位里邊擠擠,好讓她靠近自己,站的舒服點。小女孩很懂事,示會到她的好意后,從背蔞里抓出一把一把核桃,執(zhí)拗地裝進(jìn)作者衣兜,表示感謝。從交談中,作者得知小女孩母親身體不好,父親叫她賣核桃,給母親看病。
了解到小女孩的遭遇后,在同情心的驅(qū)使下,作者動員周圍的乘客們,買去小女孩的大半蔞核桃。小孩下車時,作者又把買給侄女的一套衣裳送給了小女孩。一直在旁邊打撲克的四位農(nóng)民工,也急忙每人塞給小女孩五十元,讓給她媽治病。小女孩感動得淚水滿面,不知怎么用言語表達(dá)感激之情,在列車開走的那一刻,沖著車窗里的幾位農(nóng)工民,高喊:“大爺……大爺們?!庇謱ψ髡吒吆埃骸鞍⑵?,我叫山——果——”
看罷這篇文章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多了,想不到大山里還有這么窮的地方。同為中國公民,山區(qū)民眾為什么就沒有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呢?深山老林,固然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經(jīng)濟落后。但是,多年來,一列列木材,一車車礦產(chǎn),源源不斷地從大山里運向祖國建設(shè)的四面八方,卻將軋破的山路和“殘山剩水”留給山區(qū),也將更多貧窮留給了山民。這說明我們的工作,在這些方面有失誤,拉大了平原與山區(qū)的差距?,F(xiàn)在到了反哺山區(qū)民眾的時候了。國家實行精準(zhǔn)扶貧政策,山區(qū)應(yīng)做為扶貧工作重中之重,改變山區(qū)村民貧窮落后的狀況,不再出現(xiàn)小孩失學(xué)和弱小的肩膀過早地肩負(fù)生活重?fù)?dān)的辛酸場景,指日可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人給小女孩五十元的四位的農(nóng)民工,對同樣是貧苦山民,有著一種天然的同情心。他們沒有華麗動人的語言,沒有什么高尚行為的想法,也有想到舉行什么形式的損贈儀式,只是出于真摯樸素的感情,說出很樸實的語言,很自然地把錢塞在小女孩手里。整過給錢過程,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唯其如此,才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人員,才感動得小女孩淚水奔流,才感動得作者淚流,才感動得讀者淚流。
民國小說家張恨水的女兒回憶她父親說,她父親才出道,還沒出名,經(jīng)常入不敷出。一次餓肚子時,是同樣貧窮的鄰居老大娘,給他盛了一碗稀飯?zhí)铒柫硕亲?。多年后,張恨水對他女兒說,大意是,天底下關(guān)鍵時候,還是窮人能同情和幫助窮人。對這句話,我的理解是,窮人對貧困有切身體會,看別人困難的時候,感同身受,自然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會自然施以援助。當(dāng)然,并不是說富人都沒有同情之心,只是說對貧窮困沒有窮人切身感受,自然沒有這種條件反射而已。
感謝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篇視角獨到、真實具體、身臨其境般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好文章,讓我們看到繁華景象背后之寒酸,富強背后之不足。只有正視問題、直面問題,才是形成共識,才是解決問題的起點。齊心消除窮困,實現(xiàn)共同富裕,才是真正實現(xiàn)我們中華民族的民富國強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