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江河上古浮橋
發(fā)源于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豐溪,在上饒匯合后始稱信江。自東向西流,流經上饒、鉛山、弋陽、貴溪、鷹潭、余江、余干等縣市,在余干縣境注入鄱陽湖,沿途匯納了石溪水、鉛山水、陳坊水、葛溪、羅塘河、白塔河等主要支流。全長313公里,流域面積17600平方公里。
鉛山縣河口古鎮(zhèn)緊靠信江河南岸,至今還橫臥著一條水上巨龍——浮橋。已是信江河上惟一的古浮橋了。它一頭牽著古鎮(zhèn)的明清老街,一頭連接著郊區(qū)新灘鄉(xiāng)的廟灣小路。沿江雄踞著九座紅沙石獅形山,臨江座北面向古鎮(zhèn)。每當朝霞滿天或者夕陽西照、山舞金龍、水戲赤獅、景色格外壯觀,是為縣境一處歷史人文景觀地。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大雅》篇中就有“親迎子渭,造舟為梁"的文字,記載了周文王為娶親而在渭河上用船只架設臨時橋梁的史實。春秋戰(zhàn)國以后,隨著戰(zhàn)爭的需要,浮橋是越造越多,也越造越好,并逐漸流建民間。
河口鎮(zhèn)因其“擋信江、鉛河兩水交匯之沖”的便利水路交通,明初起至清末民初就已經成為江南一座商業(yè)重鎮(zhèn),鉛山的茶、紙與銅礦的商業(yè)貿易運輸,造就了鉛山河口極大繁榮。與景德鎮(zhèn)、樟樹鎮(zhèn)和吳城鎮(zhèn)一道稱為“江西四大名鎮(zhèn)”。作為兩岸商品貨物的集散地,它需要貫通四面八方,因此,從明清起就在信江河上設立了多處義渡和管理義渡的機構“萬年義渡會”。
河口浮橋,全名“河口獅江利涉浮橋’。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908年),初時設在金家弄碼頭,后因臨街發(fā)生了幾起大火災,一些封建迷信者怪罪于浮橋引來了江北的火龍造成,就將浮橋遷往三堡街盡頭的大王渡。后又遷回民主街又稱二堡街尾肖公廟前的信江河面上。浮橋全長187m,寬4m,由42只木船用鐵鏈連結而成。橋面鋪以木梁和木板。船浮于水、可合可分,是河口鎮(zhèn)通往新灘鄉(xiāng)各村及橫峰、上饒兩縣部分鄉(xiāng)村的交通要道,每天往來行人不下數千人之多。
浮橋建成后,成立了管理、修繕浮橋(包括義渡)的社會公益機構“浮橋會”。浮橋會的存在和它所起到了積極作用,有效地保障了河口浮橋,義渡的正常通行。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新灘鄉(xiāng)建立了蘇區(qū)政權。國民黨當局為對其實行經濟封鎖,令第五師強行將浮橋拆遷去了弋陽。紅軍北上抗日后,國民黨當局解除禁令,河口鎮(zhèn)又集資在大王渡重建浮橋??箲?zhàn)后期(1945年初),日寇飛機常來河口轟炸,鑒于防空需要,為方便市民疏散到江北鄉(xiāng)村,浮橋會決定將浮橋由大王渡移至二堡街頭的金家弄碼頭。此外,在河口商會的倡議下,一些商界知名人士捐船捐款,浮橋會又在肖公廟前新造了一座浮橋,那時來往江北實在是方便??墒?,好景不長,不到數月,金家弄老浮橋遭敵機炸毀,抗戰(zhàn)勝利后就被遺棄,兩橋合一橋。這樣,肖公廟新橋就成了連接河口地區(qū)信江兩岸的唯一橋梁。
河口義渡的歷史要比浮橋早得多。據鉛山縣志記載,河口鎮(zhèn)原有大王渡、廟灣渡和官埠頭三處“萬年義渡”,是清乾隆年間由鄒隆先、林萬金、胡繼文、張繼歐等捐錢建置,共設渡船八艘。并置田收租,作為渡船的基金。清道光三十年,鄒姓年老,義渡逐改由南昌、福建、徽州、建昌、撫州五會館輪流管理。待浮橋建造后。萬年義渡劃歸浮橋會管理,渡船減少兩艘,到抗戰(zhàn)后就只剩下四艘了。
浮橋建造之初曾設過“浮橋公會”,不久改為“浮橋會”,由南昌、福建、安徽、建昌、撫州五大會館組成,管理浮橋和義渡。輪值時間是一大會館一年,五年一輪轉。浮橋(含義渡),本是個人集資興建,為什么浮橋會反由五大會館組成輪值?據說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是五大會館在河口鎮(zhèn)地位相當,可對浮橋和義,渡的管理、修繕等事物相互監(jiān)督,以保證浮橋會資產不受損害;二是五大會館都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可給予浮橋會一定的經濟補助,以保障浮橋和義渡的正常通行。
浮橋會管理浮橋一座,劃子兩只(用于裝拆浮橋)、渡船四艘(大王渡、廟灣渡各兩艘)。除此之外,浮橋會亦有一些房屋田產。據老橋工何彥修回憶:浮橋會房產有“加濟油行”“小河沿義渡大屋”等十余幢房子。田產多在新灘鄉(xiāng)、約有三、四百畝租田。浮橋會基金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浮橋會所屬房屋田產租金的收入,這是它的主要來源。同治版縣志記載河口三處萬年義渡,在道光年“置有田租百余畝,屋租每年三百金?!备驎鹪诖嘶A上設立,當然收入還要大得多。何況這種基金由于常有好善樂施的人,損贈房田產而不斷增多,如有的個人待遇,譬如會員家遭天災人禍,浮橋會有適當的補助,會員老了干不了活,浮橋會一般都要安排其兒子頂職等。
話說橋工、船夫的工作,那是非常辛苦的。他們常年露天干活,沒有白天黑夜之分。輪到值班的橋工,白天烈日曬,夜晚寒風吹,飽經風霜。以前水上船運發(fā)達,每天過往浮橋的船有數百艘之多,一天下來,拉跳板拉得手臂都抬不起來,漂船艙積水也不是件輕松事,尤其是多雨的上半年,碰上連日的大雨,冒雨也得干下去。浮橋是不能隨便拆的,不到萬不得已才可拆它。因此,每到洪水季節(jié),大家都要晝夜守在浮橋上。拆橋時需膽大心細,稍有疏忽,就可能搭上命一條。船夫的辛苦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早起晚歸,終年如一。遇到特殊情況,如有病人過河,半夜都往往被人喊起撐船。然而,在舊社會,他們的社會地位很低下,為世人所瞧不起。民間流傳著“巴掌當大路,橋板作床鋪”,“好狗不擋路,好人不撐渡”等順口溜,就是污蔑輕視橋工、船夫的歷史見證。
盡管如此,橋工、船夫都安心工作,他們要子承父業(yè),勤勤懇懇,賣力干好份內的活。不少人甘于吃苦受累,經常利用休息時間修橋補路,保護行人的安全。他們還將救死扶傷為已任,及時搶救落水之人。談起這類事時,付彥修老人深有感觸地說,舊社會浮橋上每年都有不少窮人被生活逼迫到跳河尋死的地步,光他一個人就前后救起輕生者十幾個人。
建國后,浮橋會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自行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浮橋和義渡則完好地保存下來,由縣政府予以管理。1956年,浮橋正式劃歸河口鎮(zhèn)管理,養(yǎng)橋經費納入了財政計劃。50多年來,縣財政多次拔款對浮橋進行維修,其中較大的有兩次:一次是1951年上饒專署拔給3477萬元(舊幣),由河口鎮(zhèn)政府、縣建設科、河口鎮(zhèn)工會、河口鎮(zhèn)工商聯和原浮橋會聯合組成浮橋修建委員會,對浮橋進行了全面維修;另一次就是1996年11月,由縣財政拔款7萬元,河口鎮(zhèn)拔款2.7萬元,由河口鎮(zhèn)環(huán)衛(wèi)所具體負責進行了整體維修,其中新造船16艘,新換橋面板百分之九十,1997年1月24日;已廢棄約1年的浮橋又重新恢復通行。但在1998年6月那場特大洪災中又被徹底沖毀了。
2004年初,鉛山縣政府在第十一屆二次會議莊嚴宣布辦好“十二件實事”的承諾,其中一件就是恢復河口浮橋。由縣交通部門建造,總投資50余萬元,歷時5個月,一座由38艘鋼質船和木質橋面板聯接的浮橋,于5月底竣工驗收。6月2日,這座中斷了7年之久的河口浮橋,終于恢復了正常通行,它像一條巨龍又重新橫跨在信江上,煥發(fā)出青春活力。
而今,隨著交通部門的“渡改橋”工程建設發(fā)展,縣域內信江自東而西全長40公里的江面上,已經橫跨著條條更大的巨龍。建成或在建的橋梁有:上古埠大橋、傍羅大橋、九獅景觀大橋、信江公鐵大橋、信江大橋、楊林大橋等,河口浮橋的前世今生已今非昔比舊貌換新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