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曾經的票證時代

編輯推薦 曾經的票證時代


作者:漢水煙柳 布衣,171.8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5226發(fā)表時間:2017-10-23 14:47:12
摘要:票證退出歷史的舞臺,但它卻是那個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和人們生活水平的真實記載與反映,而且還有人們對那個時代別有一番滋味的回憶。

計劃經濟年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生活物質的生產和分配的高度集中。人民群眾生活所需的必需用品,國家再按照計劃嚴格控制,按票供應,這是票證產生的來源。
   1955年,我國第一次開始實行糧票。吃飯是關系到人的生存的頭等大事,因此,在那樣的年代,糧票有第二“貨幣”之稱。那時,物資短缺,供應緊張,從糧票又衍生出肉票,布票,油票等。到三年困難時期以及后來的文革時期,票證名目繁多,所有商品的供應,都要憑票購買,幾乎包括了人們衣食用的方方面面。
   廣大的農村,農民們除了自產糧食、燒灶的燃料不需要票證后,其他的同城市市民一樣,購買各種生活必需品,按計劃要有票證才能買得到。那時對農村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農民上繳糧食任務大,自留口糧不夠吃,每家還有一個吃返銷糧的供應本。城里嫌糧票購票手續(xù)麻煩,每家一個按人頭核定的糧食供應本,每月按量供應,按量購買,超支不補,節(jié)余歸己。每個單位也都有個集體糧食本。那時每拾斤糧票,還含有一定配額的食用油。
   我記得那時的票證有糧票,肉票,布票,油票,煙票,酒票,糠票,火柴票,肥皂票,手表票,自行車票,縫紉機票。后來還看到有收人藏的襄樊市王寨公社糞票,南河一個大隊的渡河的船票等。各式各樣的票證,演繹和記錄下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酸甜苦辣。
   農民們手中少量的糧票,主要來源于干部下鄉(xiāng)和駐隊吃派飯,在社會員家里吃完飯,每頓飯按規(guī)定留下半斤糧票,一毛二分錢。糧票可以在糧站掏錢買回少量糧食。肉票則是農民們賣統(tǒng)購豬,國家獎勵四五斤肉票。布票記得也是農民上繳的棉花數量折算給的。而其他生活用品,則完全由國家按計劃發(fā)票供應。
   記得有一年,臘月二十六七,生產隊給我們家發(fā)了過年的火柴票、點燈的煤油票、肥皂票,傍晚,母親叫我拿了幾毛錢,去大隊代銷店去買回這些生活必需用品。代銷店離我們家二三里路,路兩邊都是老墳地,還有新埋的墳頭?;貋頃r,天已經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心里緊張起來。經過墳地旁時,忽然聽到樹上鳥叫,頭皮一炸,雙腳不由自主地跑起來,只感到心咚咚地要跳出來,像要蹦出胸膛似的,一口氣跑回家中,回到屋里已是滿頭大汗了,不知道是嚇得還是累的。
   還有一年,因為丟失了布票,沒有了布票就扯不回來布,害得我們過年連新衣裳都沒穿上。臨近過年了,找別人去借,已經來不及。母親只好將舊衣服縫縫洗洗,叫我穿上過了一個沒有新衣服的新年。為此,我還氣得哭了一場,過年也不愿意去走親戚。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市場經濟日趨完善,人民群眾生活所需要的物質產品日益豐富,從1985年到1993年,各種票證悄然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票證卻是那個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和人們生活水平的真實記載與反映,而且還有人們對那個時代別有一番滋味的回憶。

共 1125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作者講述了實行票證供應物質商品的年代,從火柴、肥皂,到糧、油、肉,以及自行車、縫紉機等,很多生活必需用品都憑票供應。文章反映了那個年代國家貧窮,生產物質匱乏,無法滿足人民生活所需。按票證供應商品,是國家在計劃經濟年代控制有限商品的一種手段。文字質樸,純情,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現實情況。拜讀?!揪庉嫞鹤蠚鈻|方】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紫氣東方        2017-10-23 14:49:07
  文章描寫了憑票供應商品的年代,人們對生活必需品的渴求,特別與今天市場繁榮的大好形勢形成了顯明的對比。
紫</span>
      </div>
      
       <!--回復評論-->
      	      
        <div   id=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