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有獎金”征文】游雙蓬百廟遺址(散文)
這次老周領(lǐng)我去雙蓬的大塢里,緣于探究一下有“百廟”之稱的石溪古渡。
大塢里與石溪渡的楊梅坑只隔了一道山梁,與楊梅坑的老塢里只一字之差,經(jīng)老周的提示,我才真正地把它給記住了。
我倆沖著“百廟”遺址而來,自然是信心十足。到了“百廟”后,因上山的路長滿了雜叢而無法進入,于是側(cè)身踏上了大塢里這個神秘的村莊。
記得兒時采毛栗翻山梁來過一次,印象不是很深刻,何曾想過五十年后的今天因神一般的誘惑再睹它的芳容?
繞過人工開掘的坳口,整個村子立現(xiàn)眼前,入目的是那道熟悉的山梁,還像以住那樣默默地躺著。因坳口的地勢較高,眼底下是條平整的水泥路,像月亮一樣的弧光,入了這朗朗的古村。山不是很高,但很秀美,秋是半綠的,繞著這個修竹生長的村前與屋后。
一棵歪脖子楝樹斜斜地向一家二層樓的窗壁探去,我挺喜歡它的別致,而無意效仿它的風流。也許室內(nèi)有溫馨纏綿的一幕,而因旖旎之境心不在此焉。
東臨西河,小道上的枯楓,少了枝枝與葉葉,獨兀一處,像殘缺的西河史??輻飨率悄牧魉?,淌著枯黃的秋。立影枯楓旁,也是喜憂參半。腳下是依稀可辨的卵石小徑,似有一陣寒意襲面,伴著踢踏而至的瘦馬,宛如一念之間的詩行。
老周與我同齡,我們疊加一起算是年逾百歲,關(guān)于“百廟”之說,老周知道的多,他手指的方向,便是“百廟”的遺址。
放眼望去,趨平趨緩的山勢繞著一個不大不小的平地,足以容得下百廟。保守地估算了一下,整個廟址建筑也有1800平方米左右,廟址的縱深也有二里地許。如此眾多的廟址,委實令我驚訝。
聽老人們說過,一年一度八月初一開廟。一村一會一旗,敲鑼打鼓,焚香而拜。寫有“蓮荷進香”的旗幟迎風而展,最惹眼處,應是那面“龍鳳旗”了。
“龍鳳”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是吉祥的標記。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在中華文化中,鳳凰的地位僅次于龍了。
那情那景,雖沒經(jīng)歷過,但能感受到,它因遠逝而變得更加迷離、更加神秘了。
返程又徘徊于離“百廟”一里許的路上,久久地不愿離去。經(jīng)千百倍的努力,眼晴總是難以跳過那一片片竹枝的遮擋。
許久,才感覺有老周的存在。他說,從山下往上數(shù)有一百座廟,從山上往下數(shù)有九十九座廟,其中一座廟若有若無,藏匿于眾廟之中。我驚訝得結(jié)舌,這種神秘的現(xiàn)像,還源于一個很古老的傳說?
老周告訴我,惱怒的皇帝派人一把火燒廢了“百廟”,熊熊之火映紅了西河的兩岸。我急切地問老周后來呢,那女子呢?老周笑了笑,又把手指向了天空說,一柱火光升至半空,和尚駕起了火云向東岸飛去了。
“和尚跳過了東河”,結(jié)局并不圓滿,也沒有交代女子的去向。以女子的個性,定是烈火焚身化作火鳳凰了。
關(guān)于“百廟”之廢,還有另一種說法。清咸豐年間,太平軍攻陷浮梁。為引誘左宗棠領(lǐng)導的楚軍,幾萬太平軍拋火焚燒民居。位于大塢里東岸的螃蟹叉村是太平軍駐扎的營地,營地中建有太平軍的“書房”。所謂“書房”應為太平軍的指揮所,是本地人的俗稱而已。于今以“書房”命山名,有“書房前”與“書房后”之辯。
與距離不遠的“紅砂鎮(zhèn)”、“方家街”一樣,大塢里的“百廟”同廢于太平軍之手?
無需去猜測,寺廟的建筑及財產(chǎn)盡數(shù)被燒為實,惟有十八尊金菩薩藏在了“百廟”的一口水井之中。十八尊金菩薩是老周最惦念的,他手指著一幢幢的新樓,說這里的人都發(fā)財了,定是他們挖到了“十八尊金菩薩”。
這里距三龍古街不遠,于“百廟”可見水拍三街的美景;這里距牡丹臺不遠,可一睹“三月三,半夜看牡丹”的盛況;這里距石溪古埠不遠,西河的點點白帆,注定是“百廟”可及的美麗畫卷。一幀幀,一幕幕,與心底的波瀾同起伏,一些思一些念,早已如涓涓細流納入了西河人的記憶里。
“景漢達”瓷廠的開發(fā),已把這里的溝溝壑壑填平了許多,一副新景畫面,只是別了舊顏。
看,白色的天鵝呈人字形向南飛去。目光追隨著漸行漸遠的天鵝望向了“百廟”,在青翠的樹木掩映下,它顯得那么的肅穆,那么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