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警】《大學》與教育之道(六) ——誠信教育的原理
本周末學聆聽了王寶寨老師開解的“《大學》與教育之道(六)”,經(jīng)文如是: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一、經(jīng)文大意
那些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在閑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么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副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shè)法顯示自己的美德。每個人來看自己的時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樣(直視內(nèi)心),(自欺的結(jié)果只能是底氣不足),那么(自欺)還有什么用嗎?這就叫做內(nèi)心的真誠會直達外表,所以君子一定會真誠面對自己。 曾子說:“十只眼睛看著,十只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yǎng)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二、內(nèi)外一致性原理
心和身,內(nèi)和外都有一致性原理。就是“誠于中,形于外”。其實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外在的東西很多,我們看到的都是外在的東西,自己的身體,自己的面容,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自己的物質(zhì)環(huán)境,自己吃的、穿的、住的,還有人事環(huán)境,這都是外。誠于中,形于外,你外在的一個環(huán)境,包括你的身體,它是什么樣子,是和哪里對應(yīng)的呢?是和你內(nèi)在的心對應(yīng)的。
一個人為什么要誠?誠是不是傻子呢?不是的,因為誠中,形于外,你誠與不誠,外表都能顯現(xiàn)出來。其實我們看,你本身的心是什么,外在的環(huán)境就是什么。在這一點上,我們做為一個人,都常常不能覺悟。往往抱怨很多,抱怨周圍的人、周圍的事、周圍的環(huán)境。其實從誠于中,形于外這一原理上講,就好比一個故事,《蒼蠅與蜜蜂》的故事。蒼蠅都飛到什么地方呢?有臭味的地方,那臭雞蛋、牛糞周圍都是蒼蠅,而鮮花的周圍都是蜜蜂和蝴蝶。所以你看看你自己的周圍,如果你看到的都是蒼蠅,哎喲,真討厭!周圍的蒼蠅圍著團團轉(zhuǎn),這個人也討厭,這個事也討厭,這個東西也可惡,那么心里面就開始怨聲載道,周圍沒有一個好人,沒有一件好事,那就要反思自己,為什么這些人,這些事都在你周圍來圍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叫“誠于中,形于外”。說明你的內(nèi)心里煥發(fā)著一種臭味,你自己就是一個臭雞蛋,或者一堆牛糞唄,所以周圍才有這個蒼蠅般的人圍繞。所以我們周圍的人事物的環(huán)境就是一面鏡子。它能夠照到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是個什么樣子。所以如果倒霉的事情老讓我遇上,那你想一想自己的內(nèi)心是什么?這就是我們上節(jié)課講的,你自欺,肯定會欺人,最后導致被人欺。這樣周圍的環(huán)境就變了。當你看到周圍的人都很可愛,一個比一個可愛,每一件事都是好事,都是一件比一件快樂的事,讓你感到非常有益處的事,覺悟的事,提升的事,每一個物也是非常地令人滿意,那你可能是一朵鮮花,鮮花的周圍,蜜蜂、蝴蝶來環(huán)繞,這是由內(nèi)而外的一個變化,周圍的環(huán)境是怎么樣,處決一十分鐘的內(nèi)心是怎么樣的。這叫誠于中,形于外。內(nèi)外一致,這是一個原則,所以說,宇宙自然的規(guī)律具有不可替代性。你欺騙不了他,你心善,你的行為肯定善,你的環(huán)境肯定善。你的心惡,你的行為肯定惡,你的環(huán)境就是惡的。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呢?傳統(tǒng)文化講了,利他是善,利己是惡。
為他人著想是世間第一等學問,但是有的人有疑問,真的是這樣的嗎?為什么有的人他非常心善,為什么他周圍的環(huán)境卻不善呢?他為什么也老遇到一些不好的事???而有的人,他心非常惡,他明顯的就是一個惡人,可他周圍的人卻不是惡的。他升官、他發(fā)財,所以我們年過個世間,覺得不公平。為什么有的人壞事做絕,他為什么不遭報應(yīng)呢?為什么我就老遭遇一些不好的事情呢?這里要講一講“內(nèi)外一致”的原理,它有它自己的復(fù)雜性。
心善,行為善,環(huán)境善;心惡,行為惡,環(huán)境惡,這是必然的。但是它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有一定的復(fù)雜性。我們往往就認識不清,就容易被假相所迷惑。如果一個人他真的心善,他的行為,你看起來惡,但是是一種假惡,假惡真善,所以環(huán)境肯定也是善的。有的人存心是非常好的,為別人著想,但是這種行為看起來是惡。比如說,老師批評學生,甚至要對學生進行一個懲罰性的教育。包括家長打孩子,家長打孩子,你說是善是惡?這打人,行為上是惡,但是心善啊,是為了他好啊。這種真善,心里的善,他得到的環(huán)境肯定是善的。
有時候,這個人心善,行為也善,經(jīng)常做好事,又捐款,又學雷鋒,但是他自己的家庭,他自己的事業(yè)不順暢,經(jīng)常遇到不好的事,又破財啊,又遭災(zāi)啊,為什么呢?其實這個環(huán)境的惡是假惡真善的,是干嘛的呢?是幫助他提升的。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于心。環(huán)境惡,但他心里是善,他的行為是善,這個環(huán)境的惡是對他的考驗,對他的提升。就像一個真誠的人,內(nèi)心很誠,行為也誠,但是被別人誤解,被別人誤解以后,還說他不好。看上去這個環(huán)境是惡的,但其實是善的,是對他的一個考驗和提升。就像我們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人,他真心弘揚傳統(tǒng)文化,就沒有名利心,真心為了我們的孩子,真正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是有的人不理解,還說三道四,說精神病啊,說另類啊,甚至是挖苦諷刺,這樣看起來的環(huán)境是惡的,其實是善的。是對我們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人一個德性的提升。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一種大業(yè)的擔當,這種大業(yè)的擔當,如果沒有忍辱的功夫,怎么能夠擔當呢?所以必須要鍛煉一下。
還有一種情況,有的人他心惡,他作惡多端,這種人他心惡、行為惡,環(huán)境卻善,他卻好事連連,升官發(fā)財,這又是為什么呢?古希臘歷史學家Herodotus(希羅多德)說“上帝要使其滅亡,必先讓他瘋狂”,這種人是要遭報應(yīng)的,物極必反,他作惡做作到一定程度必然遭受懲罰。所以這個時候讓他多造惡,快造惡,加快走向滅亡的步伐。必先讓他瘋狂,瘋狂以后,讓他很快地物極必反。就像一部手機,你不斷地刷微信、打游戲,電量用完以后,自動關(guān)機了。所以這種人發(fā)財以后,吃喝嫖賭,驕奢淫逸,到最后就什么壞事都來了。因為心是惡的,行為是惡的,最后環(huán)境肯定也是惡的。
以上都是“誠于中,形于外”,因為誠者,天之道也。因為真誠是天地的本性,天地的規(guī)律,天地就是真誠的。一個人做到真誠,就“天人合一”。真誠就是不自私,不自欺。自私越少,與天地溝通得越多。所以我們講吃虧是福。吃虧就是讓自己的自私自利一點一點消減,自己和天地的對接在一分一分增長。那么做到了天人合一,是不是還吃虧呢?不是?!兜赖陆?jīng)》里有這樣一句話,“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边@段話就把這個內(nèi)外一致性的原理解釋得更透了。天地它不自生,沒為自己,沒有欲望,它只是長養(yǎng)萬物,幫助萬物生長,所以它最長生。圣人效仿天地的做法,“后其身而身先”,就是說一個圣人是謙讓的,但是讓來讓去,卻發(fā)現(xiàn)他比誰都靠前,他排第一。“外其身而身存”,他總是為別人著想,總是讓別人先生存,但是他自己生存得更好,所以“以其無私成其私”。沒有私而成為大私。這就是圣人之德,圣人之行。
三、小人與君子
小人、君子這兩種人是不一樣的。小人總是自欺,總是自私自利的心很強。君子不為自己,但是最后結(jié)果怎么樣,君子是至誠的,至誠以后就順道,順道者昌,逆道者亡。所以君子的結(jié)果是好的,小人呢?它的結(jié)果往往是不好的。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順道者昌,逆道者亡,道是宇宙自然的規(guī)律,這不是迷信。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自然的組成部分,我們?nèi)撕苊煨?,我們?nèi)瞬贿^是天地宇宙之中的一個粒子,我們是大江大海里的一滴水。小人自私自利,不顧別人,那就等于把自己這滴水和江河里的水分開來了,這滴水分開以后,滴到岸上,陽光一照,很快就沒了。這不是逆道者亡嗎?如果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把自己融入到眾生當中,大眾當中,人民當中,就是融入江河,順著這個江,你就會洶涌澎湃,你就會浩浩蕩蕩,你就會歸于大海,你就能夠容納萬物,你就有了這樣浩瀚,這樣雄偉,這樣勢不可擋的力量,你就能成就一翻偉業(yè)。你把自己融入江河、大海里面去,沒有自己了,這就是圣人“因其無私而成其私”。如果自私自利,什么都是為自己,不顧別人,就斷開了與宇宙自然的聯(lián)系,滴到岸上就被蒸發(fā)了。所以,小人的下場是不善的,君子的結(jié)果是善的。這叫順道者昌,逆道者亡。所以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不自私自利,周圍的人還很夸獎他,還很喜歡他,他自己有了好的名聲,最后結(jié)果是善。所以君子坦當當。小人呢?患得患失,損人利己,費心勞神,這個時候,他身心都不安。所以小人呢?活得也很累。他不如君子活得坦坦蕩蕩,光明磊落。
我們著名的“四知堂”的故事是講的東漢的一個大臣叫楊震,"四知堂"是楊氏家族的堂號。東漢時期,楊震在荊州當刺史,由于楊震博覽明經(jīng),為官清廉,心地無私,光明磊落,深得百姓信賴。有一次,有個人在夜里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里行賄。楊震堅決不受,并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xiàn)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神情嚴肅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來人聽了,便非常羞愧地謝罪走了。楊震做官一向清正廉明,并一再告誡家人,生活要儉樸,不能仰慕虛榮。楊震也因以“四知”為堂號。今天,我以“四知堂”為榮,故取名“四知堂”,以此紀念我們的老祖宗楊震。這就是小人與君子的區(qū)別。
四、我們自己心中的君子與小人
我們今天要找一個完完全全的君子不好找到,要找一個完完全全的小人,倒是也有。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怎樣呢?有時候是君子,有時候是小人。這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心中有兩個我,一個真我,一個假我。真我戰(zhàn)勝假我的時候,你就是君子了,假我戰(zhàn)勝真我的時候,小人了。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小人,就是你的私欲。那么你心中的良知呢?那就是君子。良心發(fā)現(xiàn)的時候,你就成了君子。小人閑居為不善,你的心閑下來的時候,換句話說,就是你的心不為別人考慮的時候,小人就來了,你的自私自利的心就來了。像我們老師,從周一到周五都忙于工作,可是周末呢?閑下來了,不為學生著想了,都放假了,這一閑居的時候,自己內(nèi)心的小人就出現(xiàn)了,雜念紛紛。今天去哪玩啊,今天吃點什么好的呀,各種念頭就來了,所以“小人閑居為不善”。打打牌、喝點酒、跳跳舞、做下桑拿等等等等,越是有錢的,越是條件好的想得越多。所以“無所不至”,什么都想。但是怎么樣呢?“見君子而后厭然”,就是良心發(fā)現(xiàn)的時候,覺得去賭搏呀,去這些奢靡的場所呀,都不對?!皳R其不善,而著其善”,趕緊給自己找個理由,如今天去喝酒呀,只是朋友聚會,今天去打牌呢?是幾個同事放松放松。今天去做按摩、桑拿,為了什么呢?保養(yǎng)身體。這叫“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嘛。但是又怎么樣呢?用自己的良知看自己的自私利,那自己看自己看得更清楚了,“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你自己是騙不了自己的,所以說,“誠于中,形于外”。所以你自己良心發(fā)現(xiàn)的時候看自己,知善知惡心是良知。就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了。所以“君子必慎其獨也”。我們忙的時候可能顧不上,可是閑下來的時候,一定要慎其獨也。要知道“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一個人不善的時候,就是自私自利起來,閑居的時候,所以要慎其獨也,這也誠于中,形于外。這是自己心中的君子與小人,就是一個真我,一個假我。所以我們《大學》的修養(yǎng)功夫,就是自凈其意,把自己的意念給凈化。所以閑居的時候,惡念一起,要知止,要趕緊止住,知止而后能定,要有一種功夫。這就是我們講的“慎其獨也”。
過去有個“許衡不食黎”的故事,早年許衡曾經(jīng)跟很多人一起逃難,經(jīng)過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路途遙遠,天氣又熱,十分口渴,同行的人發(fā)現(xiàn)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樹,樹上結(jié)滿很多梨子,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去摘梨來解渴,只有許衡一人,端正坐在樹下,安然如常,大家覺得很奇怪,有人便問許衡說:“你怎么不去摘梨來吃呢?”許衡回答說:“那梨樹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隨便去摘來吃呢?”那人說:“現(xiàn)在時局這么亂,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許衡說;“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別人丟失的東西,即使一絲一毫,如果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鄉(xiāng)內(nèi)的果樹每當果實成熟,掉落在地上,鄉(xiāng)里小孩從那邊經(jīng)過也不看一眼,鄉(xiāng)民都這樣教導子弟,不要有貪取的心理。平日凡遇喪葬婚嫁時,許衡一定遵照風俗禮儀辦理,全鄉(xiāng)人士,都受感化,鄉(xiāng)里求學的風氣,逐漸盛大。許衡的德行傳遍天下,元世祖聞知,要任用許衡為宰相,但是許衡不慕榮利,以病辭謝。許衡去世后,四方人士都來聚集靈前痛哭,也有遠從數(shù)千里外趕來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賜謚號為“文正”。這個故事就是君子慎其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