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剪燭西窗 >> 短篇 >> 雜文隨筆 >> 【西窗】談天說地論蔡邕(雜文)

精品 【西窗】談天說地論蔡邕(雜文) ——故鄉(xiāng)名人系列之蔡邕


作者:李錦恒 榜眼,25947.7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6414發(fā)表時間:2018-11-09 10:36:38


   若不是近段時間,臨縣尉氏一些文人墨客出來搶奪圉城作為蔡邕故里的名號,這篇文章應該還會在襁褓之中停留一些時日。其實,寫此文的初衷,就是說一些和正史無關的東西,但是和蔡邕有關,就算是口述歷史的延續(xù)吧,或者說講給老百姓聽的,出處的真與假我亦不做評論,那有待于歷史研究者的考古和發(fā)掘。我是不想?yún)⑴c這場紛爭,雖然學習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對于歷史我真沒有過多研究,但我比較信奉史書典籍,這些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歷代相傳,凝聚著前人研究的心血,我們不能隨意褻瀆和篡改,更要以此發(fā)揚光大,讓歷史在我輩手中繼續(xù)弘揚光大。
   《后漢書·蔡邕傳》記載,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陳留,乃是古地名,今為開封陳留鎮(zhèn)?!瓣惲羿?,古文獻中常出現(xiàn)的地名,現(xiàn)確切地址為河南開封杞縣圉鎮(zhèn)鎮(zhèn)?!边@是百度百科所介紹的內(nèi)容。在當今世界上,中華歷史的傳承無疑是上下五千年來,最為得意和自豪的事情:其一,完整性,這些可以借助古文獻來證明,史書璀璨奪目,每一朝每一代都增補修訂過史書,或者封建王朝設立專門的歷史記錄者。其二,真實性,古代人信奉史書典籍,修史之人基本都是品性端正,且名聲很旺,得到同期學者文人的一致信賴,關鍵一點是要經(jīng)過當政者的許可或支助,萬不可隨意捏造或者胡編亂造。一旦這樣做了,不止會受到當世人的批評指責,同時也會在后來的文人墨客里提及,很可能是遺臭萬年的下場。如果是當權者借此為自身歌功頌德,難免會在《二十四史》里留下痕跡。其三,嚴密性,古人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著書立說的人,更是所謂的“金口玉言”。一旦指定某地某人的出生地及事跡的時候,幾乎成為板上釘釘?shù)氖虑?,甚難改變?;蛘撸行┤讼埠靡笆冯s史,但這些難登大雅之堂,多以傳說故事在民間流傳,或是小說里刻畫描述,就連地方志都不可能記載。所以,歷朝歷代都在遵循一個原則,修史就是正史的記錄和撰寫。
   書歸正傳。毋庸置疑,從古代文獻到百度百科,這些都是經(jīng)過嚴謹?shù)膶彶椋玫缴鐣囊恢抡J同得以公開流傳的,網(wǎng)絡的權威性還是有的。寫過歷史劇《蔡文姬》的郭沫若,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其歷史研究和文學鑒賞的水平,幾乎無人超越其右,已經(jīng)注明蔡邕出生地為圉鎮(zhèn)鎮(zhèn),所以這一定論無需質疑了。
   關于蔡邕,還是先說說圉這個地方吧。一說是監(jiān)獄,一說是養(yǎng)馬的地方。據(jù)可查資料,圉之前是縣城,在杞縣第二人民醫(yī)院處還有古城遺址。而從現(xiàn)在布局來看,圉城鎮(zhèn)被四周數(shù)條河流恰巧包圍,每條河流之上建有橋梁,早年黃河分流出來的河水蜿蜒流過宛如護城河守衛(wèi)著中間的村莊。中間這片土地之上形成若干村莊,聚攏起一個數(shù)平方公里的大集鎮(zhèn),規(guī)模極大,在周邊數(shù)十公里中處于稱雄地位。鎮(zhèn)上至今有很多關于蔡邕的事跡及遺跡,鎮(zhèn)內(nèi)西門里有條街叫蔡白街,據(jù)說蔡邕就住在這條街上。圉鎮(zhèn)鎮(zhèn)北關杞縣第一高級中學南端,地勢較高,據(jù)說是蔡邕女兒蔡文姬的望月樓遺址。附近,還有一口井,鎮(zhèn)上人都稱為文姬井。幾十年前,鎮(zhèn)上有座酒廠,就是從井里抽取出來的水專門釀酒,曾遠銷五大洲四大洋。
   (二)
   蔡姓的起源,目前被世人公認就是在河南上蔡一帶。蔡姓乃黃帝之后,源出于姬姓。是以國為姓的。據(jù)司馬遷所著《史記·管蔡世家》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fā)滅商后,將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國,又封商王紂之子武庚于商都,管理殷商遺民,并將商的王畿分為衛(wèi)、鄘、邶3個封區(qū),分別由武王弟管叔(東衛(wèi)管叔鮮)、蔡叔(南鄘蔡叔度)、霍叔(北邶霍叔處)去統(tǒng)治,以監(jiān)視武庚,稱為三監(jiān)。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誦繼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攝政。管叔、蔡叔對此不滿,聯(lián)合武庚及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后被鎮(zhèn)壓,武庚、管叔被殺,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遷所。其子胡,與父親的反叛行為決裂,遵守文王的德訓,與人為善被人稱頌。胡勤勉能干政績卓著,周公奏請成王,復封胡于蔡地,以奉蔡叔之祖,是為蔡仲。為蔡國和蔡姓的始祖。這就是蔡姓的由來。
   蔡邕在《瑯琊王傅蔡朗碑》記述“公族分遷,氏家于圉?!边@是發(fā)生在蔡國被楚國滅亡之后,蔡邕祖上遷移到圉,即今天的圉鎮(zhèn)鎮(zhèn)。而在蔡邕第一次出仕時,朝廷將詔令下到陳留郡,讓陳留郡馬上遣送蔡邕,一天也不要耽誤。從這段表述上不難理解,圉在當時實為陳留所管轄,而圉在歷史記載即是杞縣圉鎮(zhèn)鎮(zhèn)。而在蔡邕第二次出仕時,三日之內(nèi),歷任侍御史、治書御史、尚書。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為侍中。后拜左中郎將,隨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xiāng)侯。這種升遷,從古到今,蔡邕確實是歷史上的獨一份。以當時的社會景況來講,陳留圉一直是蔡氏的發(fā)展繁衍中心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盡管后續(xù)又歷經(jīng)王莽篡漢、黃巾之亂等,蔡氏的聚居區(qū)依舊是河南,直至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五胡亂華,蔡姓家族開始向東南福建、南部廣東沿海一帶遷居。而圉城蔡氏隨著蔡邕被王允所殺,蔡文姬流落大漠淪為匈奴左賢王之妻,族人也大都四散逃亡,其蹤亦不可尋也。圉城蔡氏在蔡文姬歸漢之后,承擔起振興家族之責,只是一介女流,終不能挑起門楣大梁。其后人人丁不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縱觀圉鎮(zhèn)鎮(zhèn)周側所有村莊集鎮(zhèn),向東出了蔡白街向南行走大約三公里處,有個叫蔡寨的村子,位于郭屯村的南邊,兩村緊鄰,如果不熟悉此地情況,很大可能就會把兩個村子當作一個大村子。兩個村莊的道路是相通的,房屋和房屋無差別的建筑到了一起。蔡寨比郭屯的規(guī)模小多了,郭屯是圉鎮(zhèn)鎮(zhèn)南側相當大的村莊,人口數(shù)千人,姓氏也比一般的村子多一些,當然是以郭姓為主,其他姓氏次之。郭屯村的歷史比較久遠,屬于古戰(zhàn)場遺址,南距是竹林仰韶文明的發(fā)源地還不到三公里。而蔡寨所處位置同樣如此。距今幾十年前,在郭屯周邊曾挖掘出到很多漢墓及漢代陶器,這說明附近有村落出現(xiàn),有大量的人群在此棲息,同時與圉城在西漢時期置有縣治提供了強有力的文物支持。
   蔡寨現(xiàn)在主要是以蔡姓為主,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是否和蔡邕存在關系。這并非是無稽之談,個人覺得存在的關聯(lián)很大,但是需要史料去加固完善,更多的還是要借助民間家譜的研究,還原歷史一個真相,講述歷史的本源,更要保護好文物遺址。有一個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圉鎮(zhèn)鎮(zhèn)周邊,主要是以崗土(沒有淤泥土粘性強,又比流沙比重高)為主,特別適合農(nóng)作物種植,也是古代某些官宦墓葬所在地。也許,若干年后,地下埋葬的世界會重見天日,給我們開啟一扇通向那個時代的大門,可能給后世留下的謎底會一一解開。
   圉城屬于黃河流域,向東南即為陳國,南則是楚國,向西則為鄭國,西北為宋國,東北為齊魯大地,交通位置十分明顯,確為兵家必爭之地。幾千年來,這片土地歷經(jīng)戰(zhàn)亂、黃河泛濫、五次遷徙,可能會被泥沙埋沒很多東西,但現(xiàn)今保留下來的,和蔡邕及家族存在的絲絲縷縷的關系,也為豫東這片土地留下更多壯麗的色彩和美麗的傳說。
   (三)
   縱觀東漢末年直至三國時期的歷史,可以說是戰(zhàn)亂紛起民不聊生的時代,同時也是梟雄輩出的年代,更是文人才子留下濃墨淡彩的時代。作為從圉城走出來的蔡邕,將會帶著怎樣的一番雄心壯志走進歷史的煙云之中呢?又是怎樣用一腔熱血繪出屬于自己的人生軌跡的呢?
   當時的蔡家遷居圉城已有幾代,算是名門望族,這對蔡邕從小識文斷字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有利的保障。蔡邕頗有音樂天賦,圉城周邊的護城河畔栽種有杞柳,每到春暖花開楊柳吐絮的時候,他就會折些葉子,放置唇邊模仿鳥雀的叫聲,據(jù)說很多鳥兒都落在樹梢久久不遠飛去。這雖然是鄉(xiāng)里人口口相傳的故事,或許有幾分演義,但卻無一例外地說明蔡邕對音律的天然熟知以及對樂曲的精通。
   蔡邕好學。蔡家有一后花園,里面栽種著奇花異草,他就躲在里面,經(jīng)史子集天天誦讀,真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通過對史書的閱讀,蔡邕對儒家學說推崇備至。這在女兒蔡文姬的身上有所體現(xiàn),小小年紀能夠辨別琴聲,功勞理應歸于蔡邕。對孩子學習的自然引導,利用儒家的治學精神鼓勵蔡文姬,最終《三字經(jīng)》中收錄此典故。年紀青青的蔡邕并不滿足在圉城所讀所學,他需要用自己的文韜武略來證明自己。唯一的道路,就是出仕。那時還沒有興起科考制度,唯一的道路就是有人薦舉,或者名聲大了,當朝之上發(fā)出為官邀請。那么,蔡邕要靠什么來獲取人生的名望和地位呢?
   如前所說。蔡邕信奉道家之學說又尊崇儒家之道,一心只讀圣賢之書,他相信有朝一天自有飛黃騰達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時。蔡邕的夢想,基本還是建立在自己強大的能力和信念的基礎之上的。他在等待,也在期待,漢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權不法,聽說蔡邕的琴鼓得好,于是告訴桓帝,命令陳留太守督促他啟程。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師,假稱生病,返回家中。直至他37歲的時候,被司徒橋玄征召為掾屬,受到橋玄的厚待。后又出任河平縣長,又被召拜為郎中,在東觀校書,升任議郎。由此可見,蔡邕是一個多么驕傲的人,雖然他是學富五車樣樣精通,但骨子里還是認可“學而優(yōu)則仕”。而鼓琴奏樂在他看來,不是安身立命之本,權當是一些愛好情趣或者說是旁門左道充盈自身技能罷了,絕非是正當營生。意欲為官,只是當不得以才華舉薦,亦非稱心之故,竟然推辭。待到后來,不說平步青云,倒也混了一官半職,至少不再是在他看來不著調(diào)的愛好作為上位的手段罷了。后來董卓當權后,強召蔡邕為祭酒。三日之內(nèi),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xiāng)侯,世稱“蔡中郎”。這是蔡邕最大的官職了。而他的升遷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史上少見的,也正說明蔡邕早些年在圉城鎮(zhèn)潛心苦讀分不開的,也說明圉城鎮(zhèn)的文化底蘊深厚。
   蔡邕有才,但是生不逢時,他內(nèi)心是個純粹的文人,他太注重為人之道,絕對不是那種左右逢源謀取一己私利的人。他愛國愛民,他的忠君思想貫穿其一生,也因此而被人數(shù)次陷害,陷入囹圄之中?;蚴撬倪\氣足夠好,或是他的進諫引起當權者的重視,最終浪跡天涯多年,躲避朝中小人的陷害和污蔑。當然,那些年在長江兩岸、淮河流域的游歷生活,更讓他體會戰(zhàn)爭的殘酷社會的動蕩民間的疾苦,這就為他記錄史實學做司馬遷埋下伏筆,乃至后來參與《東觀漢記》的書寫。
   蔡邕之死,準確來說,是個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冤屈。蔡邕被董卓強征為官之后,并非一門心思追隨董卓,也并不完全感其提拔之恩,他有著自己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只是在那個時候,保證蔡氏宗族的安全,保持蔡氏宗族的繁衍,是他所要考慮的,他還是怕董卓的殘暴。他出仕,已經(jīng)不是為了自己,至于后來董卓一再提升他的職務,他內(nèi)心倒是對于董卓有點相惺相惜的感激了。
   董卓之亂,持續(xù)了三年,最終被王允和呂布所殺,那些追隨董卓的好多人也因此被誅殺。而蔡邕,作為東漢末年第一大才子,王允還是有所顧忌,再說蔡邕在董卓之亂期間并沒有做出為非作歹的事情,如果王允執(zhí)意要殺蔡邕,乃至喪失民心,更不能網(wǎng)絡那些英名人士為他所用。這一時刻,王允對于蔡邕的處理也是非常矛盾的。蔡邕是一個聰明人,他想賭一把,結果就有了蔡邕哭董卓的場景。這在王允看來,是非常打臉的事情,寧肯殺之也要解除心頭只恨。盡管蔡邕提出留取性命,愿學司馬遷,一心編撰史學。這在王允看來,更是得寸進尺的事情,不殺不足以平滅心頭之火,不殺不足以警示死命追隨董卓的舊部。
   蔡邕死了,死在對于董卓的忠誠,死于自己的自信,死于歷史的煙塵之中??杀蓢@!
   再及假設蔡邕不死,而董卓之亂后的三國又會是什么形態(tài)來呈現(xiàn)呢?這是一個未知的答案。畢竟,歷史不容假設,假設終究成為不了歷史。
  
   (四)
   《蔡邕列傳》有這樣的描述:“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jié)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母卒,廬于冢側,動靜以禮。有菟馴擾其室傍,又木生連理,遠近奇之,多往觀焉?!弊鳌杜c人書》,稱二親早卒。年逾三十,鬢發(fā)二色。又見《太平御覽》四百三十二。文稱:“邕薄祜,早喪二親。年逾三十,鬢發(fā)二色。叔父親之,猶若幼童。居則侍坐,食則比豆?!?br />   以上信息,我們得出結論,蔡邕年少父母故去。特別是在母親生前,患病三年間,蔡邕不管寒暑來往,衣不解帶,堅持守在母親的病榻之前,這是在闡釋孝義的偉大和崇高,是在證明“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并非是真理。在母親去世后,又在墳旁搭建廬蓬,一動一靜皆以禮節(jié)相守,從不敢怠慢半分半豪,將守孝的國之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在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蔡邕的孝義不吝于形式,更注重的是從內(nèi)心感激慈母的養(yǎng)育之恩。同時,這段話里面也藏著一個隱秘的問題。那就是蔡氏家族的墳葬之地在哪里呢?蔡邕當年搭建的廬蓬遺址是否還在?蔡邕被王允所殺之后墓葬之地又在哪里?伴隨著這些問題,我們將歷史的鏡頭拉伸到現(xiàn)代。從歷史的遺存,從典籍的記述,從民間的傳說,一一解讀,還原歷史的真實面目。

共 8762 字 2 頁 首頁12
轉到
【編者按】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zhèn))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漢代最后一位辭賦大家,代表作品為《述行賦》,并且創(chuàng)造了“飛白書”。本文共有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寫作緣由及蔡邕故里圉城的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著重指出蔡姓的來源及蔡邕家族的變遷,對于圉城周邊蔡姓和蔡邕家族有無關聯(lián)還需考證;第三部分是關于蔡邕之死的原因,作者的總結很到位,也很簡潔;第四部分則是詳細地講述了蔡邕死后的墓葬之地,作者點明了四處,盡管事實記載和圉城的民間傳言多有不符,作者也借助圉城現(xiàn)有的資源進行解讀。作者寫作的角度多以圉城有關,關于歷史上大家耳熟能詳?shù)牡氖论E倒是沒有多作說明,側重于蔡邕與圉城的緊密聯(lián)系,同時也在宣揚圉城的歷史地位,千古名鎮(zhèn)下的文化傳承已然世代相傳。這篇文章,嚴格意義上來說,算不得正史和野史,只能算作口述類的民間雜說。對于讀者,也從另一方面對蔡邕的了解添加了注釋。遠握,寫作愉快?!揪庉嫞簻厝嵝埂俊窘骄庉嫴?精品推薦201811100016】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李睿        2018-11-09 21:42:07
  沙發(fā),路過
以文會友
回復1 樓        文友:李錦恒        2018-11-25 18:01:23
  感謝關注
   祝冬安
2 樓        文友:草根        2018-11-12 17:02:03
  讀好文!
   知歷史!
   長見識!
   再加點分,讓大家賞!
至少,無愧于文字。
回復2 樓        文友:李錦恒        2018-11-25 18:02:06
  謝謝大哥關注。
   祝冬安!
   感恩同在!
3 樓        文友:鐵禾        2018-11-30 15:23:22
  歷史名人的爭奪戰(zhàn),現(xiàn)代人都想吃名人的利息。歷史,只有人名是真的。
鐵禾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