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充滿希望的村莊(散文)
充滿希望的村莊
陳亮
我所居住的村子名叫泉源村,只因村子里有一條河流穿村而過,河水源自村子上游的一眼山泉汩汩而出,河水源源不斷經年不息故而得名。泉源村處于一個四面環(huán)山的川道里,這里的村民們祖祖輩輩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原始生活,平日里除了年輕人出外務工,大部分留守老人一生都看守著各自的幾畝薄田自力更生,基本是靠天吃飯。尤其逢集趕會,那可得要途徑荊棘叢生的羊腸小道翻越幾座大山到了鎮(zhèn)上,才能趕一回集。由于人口稀疏,不能天天開市,因此,在當地流傳這樣一句俚語:“三六九,黑龍口(我們居住的鎮(zhèn)為黑龍口鎮(zhèn))。”也就是說,只有在每月逢單數的日子才開市趕集。
每趕一次集市,得大清早就從家里出發(fā)。山里人沒有什么收入來源,平日里除了種點莊稼外,秋季里的一些土特產可是村民們一筆不小的收入,什么核桃、松籽、板栗、柿餅等,每次趕集時就用蛇皮袋子扛著去集市上變賣,換一點油鹽錢?;貋頃r再買一些生活日用品,走一截歇一晌,許多時候,年邁的老人們趕個集市就得一整天功夫,回來后就累得氣喘吁吁。這樣的生活,打我記事時起就一直定格在我的記憶深處。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村被政府界定為貧困村,根據脫貧攻堅相關政策,分別成立了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使得不能外出的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yè);村里還按照相關政策配備了多名保潔員和護林員,使得部分貧困戶成員通過公益性崗位就業(yè),而今村里的山坡綠了,河水也沒有污染了……就連曾經走了人經幾輩子的羊腸小道,在兩年前被硬化成了坦蕩如砥的通村水泥路,此后,還開通了去往城鎮(zhèn)的專線班車,每天往返好幾趟,這大大地解決了村民們出行難問題。就在2016年度,政府還為村里派來了幫扶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并成立了脫貧攻堅黨支部,全力響應政府脫貧攻堅號召。
為了使全村貧困戶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僅僅在去年一年的時間里,就為全村百余戶貧困戶的土坯房實施了危房坡屋面改造和四墻粉白,就連每一戶人家的入戶路也全部實施了道路硬化,而且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全村參合率達到了百分之百,并無一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于我們村的包扶單位為廣電網絡公司,包扶單位還為村里所有貧困戶免費安裝了有線數字電視,確保每一戶貧困群眾能夠通過電視了解國家惠農相關政策,并為村服務中心安裝了大型WiFi基站,使得村委會周圍的村民可以用手機免費使用WiFi登陸互聯網,了解外界信息。許多年輕人,大多已經習慣了通過互聯網購物,就連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大多也已經放棄使用老年機,而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不僅學著使用QQ和微信,還學著網上購物看新聞,即使和自己外出務工的子女聊天,也再不用打電話了,而是選擇了視頻聊天,不僅省了電話費而且和子女們實現了零距離,了卻了相互的思念之苦,真正的實現了一機在手,暢享天下。
自從修通了通村路,上門上來收購和售賣的商販漸漸多了,老人們再也不用背著蛇皮袋子翻山越嶺去集市上賣東西,即使趕集,也是坐著班車去,老人們年紀大了,逛集時順便去銀行領取了自己的養(yǎng)老保險和高齡補貼,帶著合療證買一些慢性病所需的藥品,再買一些各自喜歡吃的食品高高興興地坐回來,所有這些,可是他們做夢都不曾想到的,而今卻成了事實,好多受了一輩子苦頭的老人感慨:我活到這般年紀,如今把路修通了,我就是睡到了黃土里,也能欣慰地閉上眼睛了。
值此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我們的村莊早已經今非昔比,村民們早已經感受到也早已經享受到了黨和政府的無限溫暖,正如一首歌里唱的“我們的家鄉(xiāng)/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一片冬麥/那個一片高粱/十里喲荷塘/十里果香……”相信往后的日子一定會蒸蒸日上,前程一片大好,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