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想成為真正的大人(隨筆) ——觀電影《狗十三》有感
“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正在熱映的電影《狗十三》中,因為失望、憤怒而喝酒晚歸的李玩,對陪伴她的高放突發(fā)此問。聽后,情不自禁為之一顫,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在心底彌漫。
身邊正凝神觀看影片的女兒,眼睛被淚水泡得通紅。平時看似倔強的她,今晚卻一直熱淚潸然。我知道,《狗十三》的劇情深深觸動了她的內(nèi)心。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悄悄挪近女兒,將她的右手置于我溫?zé)岬碾p掌之間,慢慢地揉搓著,希望她能感受到媽媽此刻的愛和理解。
《狗十三》是一部2013年業(yè)已出品的關(guān)于青少年成長題材的影片,由曹保平執(zhí)導(dǎo),張雪迎、果靜林、智一桐等人主演,并于2014年獲得第64屆柏林電影節(jié)“國際評委會特別獎”、第21屆北京大學(xué)生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獎”。然而,卻在5年后的今天才真正與觀眾見面。
影片中,十二歲的李玩,剛上初中,與年邁的爺爺奶奶同住。她幼時父母離婚,父親再婚后與繼母生了個兒子。父親焦慮著該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兒的到來,卻因課業(yè)興趣組的選擇與李玩起了爭執(zhí)。父親買一只小狗哄勸女兒,熱愛物理的李玩將小狗取名為“愛因斯坦”,但小狗在一次意外中走失。李玩因“愛因斯坦”走失而異常難過,并到處尋找。為此,家人也不得安寧。為安撫李玩,家人買了另一只同品種的小狗代替“愛因斯坦”。壓力之下的李玩越來越沉默,繼母及新弟弟的加入又讓李玩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當(dāng)家人稱呼新來的小狗為“愛因斯坦”時,她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逃脫成人世界為她編織的謊言,不得已被迫“成長”。
故事沒有大是大非,沒有大喜大悲,也沒有大善大惡。只是,李玩本在特別渴望理解、尊重和關(guān)愛的年齡,因為“要聽話”“要懂事”的中國式教育,無端地被操控、被強加、被不斷“失去”,最終完成了屬于她的“成人禮”。那份無可奈何的迷茫、困惑和掙扎,我相信每一個觀眾都能感同身受。
李玩不明白,大人為什么總認為她“不懂事”?為什么總無視她真正的興趣?為什么可以強詞奪理以假充真?為什么認為“打你,是因為愛你?”為什么可以強塞又可以強奪?為什么同樣的事一會鼓勵一會斥責(zé)……難道這一切便是大人的特權(quán)?
看看屏幕,又看看女兒,聯(lián)想現(xiàn)實生活,我突然為自己身為“大人”而汗顏。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多少“大人”不是打著愛的幌子,凌駕于兒女之上,想當(dāng)然地為他們做著各種各樣的決定?又有多少“大人”不是把滿足自己的虛榮看得高于一切,從而輕視與忽略孩子內(nèi)心真正的渴求?因為“大人”,李玩?zhèn)儾荒芟硎艿阶钇匠5哪笎鄹笎?,不能按自己的興趣做出人生選擇,不能擁有和保護自己最鐘愛的“寵物”,甚至連觀看一回“天文展覽”的小小愿望,也一再落空……然而,他們卻不得不忍受“大人”們諸如重男輕女等陳腐觀念帶來的傷害;不得不目睹“大人”們逢場作戲、虛與委蛇的演技;不得不接受“大人”們自以為是、偏執(zhí)狹隘的所謂經(jīng)驗教訓(xùn)……直至融會貫通“大人”們某些違背真心和良知的虛偽、圓滑與世故。
眼前浮現(xiàn)出在慧蓮心理咨詢工作室見到過的多張充滿迷茫、失去生機的少年臉龐。17歲的林陽(化名),頭發(fā)凌亂,眼神暗淡,面無光澤,說話有氣無力,一看便知他正處于嚴重的抑郁狀態(tài)。他只想靜靜地作畫,在藝術(shù)的殿堂里縱橫馳騁,可父母正逼著他參加高考。作為旁觀者,我忍不住問陪他而來的母親:“您認為,孩子重要還是高考重要?”這位母親竟毫不猶豫回答,“當(dāng)然高考重要!”“他已經(jīng)是個廢物,再不參加高考,便徹底完了!”“他如果因此尋死,我隨他愿。”她帶兒子來,只是希望心理醫(yī)生能說服兒子去參加高考而已。14歲的顏浩(化名),小學(xué)成績名列前茅,又酷愛踢足球。在父母輪番“雙打”的棍棒教育下,他越來越失去學(xué)習(xí)的動力,以致于現(xiàn)在分數(shù)常居班級最末位也無動于衷。9歲的李昭(化名),喜歡文學(xué),擅長寫作,可其父親非逼兒子學(xué)奧數(shù)不可。題目不會做,就以巴掌伺候,導(dǎo)致孩子莫名的驚慌和恐懼……想到這些,突然覺得影片中的李玩,還挺幸運。至少,父親在打了她之后還會流淚道歉;和她一起生活的爺爺奶奶對她疼愛有加;更重要的是,她天資聰穎,既能短期內(nèi)讓英語成績突飛猛進,又能獲得全省物理競賽第一名,從而成為“大人”們心中的驕傲?,F(xiàn)實中絕大多數(shù)孩子呢?他們只能臣服于命運的不公,抱著殘缺,咀嚼失敗,承受來自“大人”們的巨大壓力。如此乎,社會才詬病叢生,以致于他們殺師弒母、自殺自殘、精神分裂、抑郁焦慮、強迫恐懼……各種精神、心理疾患層出不窮。即使看似正常健康的孩子,因與父母缺乏有效溝通,而被父母埋怨“自私”、“冷漠”、“靠不住”的比比皆是。影片中,李玩確實“成長”了。她會高興地向爸爸報告她英語得了95分,她會含淚吃著“大人”夾給她的原本最忌諱的狗肉,并禮貌道謝。因為她明白,她再不“成長”,只會同那只擅自飛進教室的蝙蝠一樣,最終落得被打被棄的結(jié)局??僧?dāng)真正邂逅她極為珍愛的小狗“愛因斯坦”時,李玩卻不敢相認并躲得遠遠的,甚至害怕她的“愛因斯坦”認出她來——她不愿意“愛因斯坦”看到她現(xiàn)在的樣子。她更知道,即使相認又能如何?在“大人”的強勢面前,她沒有任何力量去保護它。
在純真的孩子眼中,不懂真愛、不會尊重、不理解孩子的“大人”,又怎稱得上真正的大人?所以,爺爺奶奶、爸媽、繼母、老師……在李玩看來,都只有大人的軀殼,而不是真正的大人。真正的大人在哪里?李玩還沒有見過。
真正的大人該是什么樣呢?我亦問自己。我想,至少該懂得真愛吧!
什么是真愛?腦海中浮現(xiàn)出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對真愛的定義:真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xiàn)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周國平先生說,既然愛就要做到兩點,一是讓孩子現(xiàn)在快樂;二是讓孩子未來幸福。真愛給人的感覺,無外乎溫暖和力量,包含信任、尊重、理解、關(guān)心、欣賞和支持,而絕非暴力、專制、懷疑、交換和擔(dān)憂。
記得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寫過這樣的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和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會在過去停留……
大咖們的金玉良言,道出了“大人”一詞的要義和內(nèi)涵。我知道,我也不是孩子眼中真正的“大人”,好在我終于覺醒了。
回家的路上,女兒揶揄道:看,這就是你們大人需要的成長吧?我默默聽著,無言以對。在心里,我卻一遍一遍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讓自己離“大人”的標(biāo)準近點,再近點。
值得我們“大人”閱讀!
還未看過電影,一定要看看去。
《狗十三》,沒看過,但讀姐姐的隨感,心中也在一遍遍發(fā)問。
我是真正的大人嗎?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中說:真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xiàn)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讓孩子現(xiàn)在快樂,讓孩子未來幸福,才是我們身為父母的最恰當(dāng)?shù)膶?dǎo)向坐標(biāo)。
謝謝姐姐,讓雁子也豁然,會在生活中貼近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