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春】回家過年(散文)
包完最后一盤餃子,正好是春晚主持人在倒數(shù)十個數(shù),當電視屏幕上的鐘聲敲響,新的一年就這么轟轟烈烈的來了,辭舊迎新,所有人的臉上都是滿足的笑容。
一、入鄉(xiāng)隨俗
自從公公那年摔跤骨折后,每年春節(jié),都回河南老家過年,趁著春節(jié)長假,能在家里多住幾天,以便能夠在膝前多盡些孝,讓老人在有生之年多享受些天倫之樂。
新年鐘聲敲響時,全村的鞭炮集體炸響,轟轟隆隆、噼里啪啦,整個村莊的上空,彌漫著濃烈的火藥的味道,夜空仿佛一下子高遠了很多。
孩子們是最高興的。在鄉(xiāng)下,過年放炮,仍然是孩子們期盼的大事,父母外出打工,難得過年幾天團聚,作為補償,父母不管在外掙沒掙到錢,都會在除夕夜盡量滿足孩子的心愿,放炮便是其中之一。
外甥雖然已經成年,卻仍然童心未泯,拿了一截鋼管,埋在地上,把一個拳頭大的禮花彈點燃藥捻,扔進立好的鋼管內,隨著一聲沉悶的炸響,一個火球飛上天空,仰頭望去,目光所及處一個紅紅的圓點,小圓點似乎閃了一下,滿天五顏六色的星星飛奔著向地面聚攏來,伴隨著星星與空氣的摩擦而發(fā)出的噼啪聲,還有大人的歡笑、孩子的歡呼。熱烈的氣氛讓外甥情緒亢奮,帶著一群的孩子,走到每家的門前,都燃放一顆禮花彈,歡笑聲像洶涌的浪潮,此起彼伏。
鄉(xiāng)下買炮,不像大城市那么講究,要正規(guī)廠家的,要看生產資質,只要響,聲音好,花色新穎,就是受歡迎的,存在的安全隱患自然是難免的,所以,在鄉(xiāng)下放炮,大人千叮嚀萬囑咐,像禮花彈、二踢腳之類的,小孩子不可親手操作,見有大人放炮,小孩子當然是高興的,每人從家里拿出自己心儀的花炮,吵嚷著跟在外甥的身后,叔叔、伯伯地叫著,為放炮的先后順序而爭論不休。外甥也樂得孩子們的追捧,帶著全村的孩子,拿著各家的炮竹,一路放過去,鞭炮聲、大人孩子的歡笑聲、受驚的犬吠聲,伴著禮花璀璨的色彩,在村子里彌漫開去,濃烈的喜慶溢滿每個人的臉。
當炮聲停息下來,人們相繼散去,整個村子安靜下來。暗藍色綴著星星的天空,像一塊大幕,把整個村子包裹著,每家門前通紅的燈籠散著暖意,稀疏的犬吠聲,告訴人們村莊還沒有睡意。
餃子已經出鍋,男人們圍坐在飯桌前,幾盤下酒菜端端正正的擺在桌上,公公坐在上位,專等著菜上齊,人到位。孫輩們大概是耍餓了(河南的方言把開心的玩兒叫做耍),忙不迭的上前給老祖爺、祖爺拜年,討得壓歲錢后,急著吃餃子。
姑姐還在廚房忙著,我跟在后邊,轉來轉去,也不知道干點什么,反正女人是不可上桌的,這是鄉(xiāng)下的傳統(tǒng),作為外來的媳婦,別人不強求規(guī)矩,自己也不好公然破壞。聽到姑姐召喚,趕緊過去,輪到兒女輩拜年了,看到姑姐和姐夫跪在棉墊上磕頭拜年,心里有點犯怵,腳不自覺地往后退。老公看出了我的心思,使了個眼色,我裝作沒看見,站在原地不動,心里盤算著:不磕頭不讓吃飯嗎?那就不吃唄!反正我現(xiàn)在也不餓。姑姐拜完年,從公公手里接過紅包,轉身笑著過來拉我,錯誤的信息隨著她的動作迅速傳入中樞神經,我堅決不磕頭,打小到大,我家都沒這規(guī)矩,磕頭拜年的舊傳統(tǒng),在我奶奶那就給廢了,這么想著,腳釘在地上似的,一動不動。
“趕緊上桌吃飯,一會就涼了?!痹奂铱蓻]這多規(guī)矩,說著,把我按在凳子上。然后轉身返回了廚房。
雖然不磕頭,但年還是要拜的,我站起身,恭恭敬敬地給公公鞠一躬,說了一聲:“爹,過年好!”公公放下筷子,從衣兜里摸出一個紅紙包遞過來,笑得滿臉的皺紋堆成了一團亂麻似的,把眼睛都淹沒了。
公公換著姑姐的名字,要她也過來一起上桌。一家大小、老少、男女十幾口人圍坐在桌前,男人們把酒言歡,孩子們嬉笑打鬧,女人坐在桌旁忙著斟酒、布菜,年就這么老規(guī)矩、新做派混雜著,熱熱鬧鬧的過來了。
二、老家莫溝
在河南老家過年,初一開祠堂祭祖,是頭等大事,因為女人是不能進祠堂的,所以落得清閑,送走了幾波拜年的街坊鄰居,就和外甥一起,到附近的莫溝去耍(河南方言,就是玩的意思)
莫溝,是一個不大的村子,百十戶人家,村里大部分人姓苗。曾是孟州市幾個貧困村之一,焦作地區(qū)重點扶貧村。聽著外甥一路上介紹著,于是就吶吶地問:“一個貧困村,有什么好玩的?去看窮鄉(xiāng)僻壤,還是去看舊街陋巷?”“猜對了,就是去看舊街,還有經過整修后的陋巷。”外甥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來到村前,一個醒目的老舊牌匾,上面是農村慣用的朱紅大字:老家莫溝歡迎你。字寫得不是很周正,按書法的講究,行、草、隸、篆,皆不挨邊,但看上去,有一種樸拙的親切感。街面不寬,是用形狀不一的青石,隨形就勢鋪成的,走在上邊感覺很平整,但汽車走在上邊,石頭的凹凸感就尤為突出,所以,不用設卡,不用提示,汽車自動知難而退。
正街的兩邊,都是新建的二層小樓,灰磚,白灰勾縫,屋頂高脊,深灰色磚瓦,檐瓦雕花,圖案大多是富貴牡丹、喜鵲登枝等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每家門前有一小片空地,扎著半米高的籬笆,籬笆是用竹片材料,統(tǒng)一的規(guī)制,但空地上種的東西卻五花八門,但大多數(shù)都種有蒜苗、菠菜,蒜苗是翠綠的,有一種蓬勃的氣息,菠菜肥厚的、深綠色的葉子匍匐在黃土的地面上,一種老成持重,但是綠色給人的直觀感覺仍是生機盎然的。
走到村子的盡頭,才是“老家莫溝”真正獨特之處。村子按風水來說,應該是塊寶地:東、西、北三面丘陵,形成一個“C”形朝陽的懷抱狀分布著一家一戶的窯洞;南面一條寬度適中的河從村邊流過,這條河叫“莫溝河”。據(jù)說這村苗姓的先人是個富庶的商人,經商路過這里,看中這里的風水,于是安頓下來,在這里休養(yǎng)生息,挖窯造舍,繁衍子嗣,流傳至今,形成了現(xiàn)在的村落。也有人說村里初始的村民是當年愚公把王屋山搬到河南境內,給他的兒孫們每人分得一塊土地,因為一個叫“苗”的孩子在搬山的過程中勤勤懇懇、出力最多,所以,愚公把這塊富庶之地獎勵給他。這些終是傳說,也無從考證,但依坡而建的窯洞規(guī)模,村外臨河開闊的、平坦坦的黃土地,可以遙想當年的富庶,至于怎么衰落和貧困的緣由,沒有人愿意細說。
走進村子的舊居,三面厚實的黃土坡環(huán)成半圓形,前面一大片、約有百十畝的農田,田邊圍攏著幾排楊樹,高高聳聳的;依坡勢錯落安住著大大小小的窯洞,窯洞如今大多已經廢棄了,有些因年久失修門面已經坍塌,也有的依然完好,厚重的老榆樹木門兩扇對掩著,一對銹跡斑斑的門環(huán)和一根同樣銹跡的門閂述說著歲月的滄桑。每個窯洞除了門以外,還有一個拱形的窗,窗棱是木制的、方塊形,全部是榆木制成,從窗棱上干硬的漿糊痕跡可知,窗戶從前是糊紙的。講究一些的窯洞,窗戶的正中裝有一塊玻璃,門上開一個頂窗,也是裝玻璃的,而且窗戶是活動的,可開啟,便于通風和采光。
別看外面只有一窗一門,進到里邊,確是別有洞天:廚房、正堂、臥房一應俱全,每間房屋都是土炕,可以燒柴取暖,因土層厚實,加之冬天刮北風,門面一律朝南、向陽,所以冬天住在里邊,即使不生火也是不冷的。每個窯洞的門前都有兩棵闊葉的桐樹,夏天,碩大的桐樹葉把窗和門遮掩的嚴嚴實實,外面再高的溫度,也傳不到窯里,所以,住窯洞,冬暖夏涼,住著很舒適。
逛完老窯洞,一個舊牌匾吸引了我的眼光:老苗書館,眼前頓時一亮,在這窮困的舊街陋巷,還有書館,擱誰都會被吸引眼球。繞過一片菜地,沿著坡路來到院前,雖也是窯洞,但是只從門楣就可知這是一個“大戶人家”,厚重的大門兩邊,各有一個腳門,腳門緊閉,已經失去了功能,“吱吱嘎嘎”地推開大門,正對的是一個影壁墻,影壁墻正中是一個拱形的、雕有祥云圖案的磚雕佛龕,里面供著門神。再往里,是一個三進的院子,院中一棵核桃樹,樹齡無從考證,但從突起的粗壯樹根,暴露了樹的年代感。兩間朝北的窯洞,想必是當年仆人的住房,進二道門,院子東西兩側各有一排三間的窯洞,因為是過年期間,大門緊鎖,隔窗望進去,靠墻一排書架,上面是匣裝的書籍,從書脊的破舊程度,可以判斷出那是館藏的老書,因為“閉門謝客”,也就只能與這些老書“失之交臂”了,心里不免惋惜。轉過二道影壁墻,后面是一個寬大的院子,院中有東西兩座窯洞,院正中朱漆大門,很氣派,拱形的門楣上掛著黑底、金字的四個大字:老苗書館。窯洞的門面裝飾都是全新的?,F(xiàn)代氣息很濃,窯洞已經改造成電子閱覽室。進得門,是一個寬敞的過道,過道旁邊一座老式的灶臺,灶臺上有個叫做“溫罐”的小缸,灶臺旁有兩個水缸,一個缸上橫壓著一塊木板,缸里盛滿著水,另一個缸里漂著一個水瓢;熏得發(fā)黑的墻上也掛著一個水瓢,旁邊是一個小閣間,里邊是一張泛著亮光的烏黑色書桌,一把木制的與書桌年代相仿的圈椅,想必這里就是當年書館主人的書房吧?
再往里,光線豁然明亮,粗重的木梁支撐著陽光棚,不用燈光,室內也一片光明。窯洞的三面墻高大的書架豪華氣派,書架上的圖書排放整齊,完全一個現(xiàn)代圖書館的架構,幾個孩子攢頭在看“動漫”書籍,兩三個年輕人面前的書是翻開的,仔細看時,發(fā)現(xiàn)他們在看手機。走到書架前,想選本書坐下來感受一下這里的書香氛圍,可是,書架上的書雖然擺放整齊,但是只是整齊而已,完全不分類的,到電腦去查閱,只能查到書的目錄,其它再無可查信息。在書架旁草草地瀏覽了一番,從五花八門的圖書扉頁的印章和簽目標識的信息得知,這些圖書都是來自河南省各學校及機關單位的捐贈。書架部分類別的擺放,出于十多年的職業(yè)習慣,真想給這些書好好分分類。于是迅速撿下幾本,仔細查看臨近的書目,毫無規(guī)律,只好無奈地又放了回去。這么好的書館、這么好的環(huán)境,不選幾本書讀,豈不是浪費,就近選了一本《艾青文集》,坐下來認真讀起來。因為書只能在館里讀,不外借的,只好悻悻地把書還回去。
走出書館,在寬宅大院里觀賞一番,比起這院落的古樸,總感覺與里面的現(xiàn)代裝飾不很和諧,于是心有所憾。
當太陽懶散地歇息在村后的高大的桐樹頂上時,我們走出村子?;乜创迩皯覓斓暮裰氐睦夏九曝疑现旒t的毫無規(guī)制大字:老家莫溝,心生快慰,新與舊、古老和現(xiàn)代就這么奇怪地融合,相互間突兀地映襯,表面上極不和諧,真正融入其中,才能洞悉其間的美感,也許這才是老家純正的味道。
三、感受寒冷
整整一個冬天,嚴寒不知畏懼什么,總是不敢露出本來的面目,整個冬天除了霧霾,似乎沒個正型,于是,開始抱怨暖冬的種種不是。
讀肖江紅的《百鳥朝鳳》,里邊有一段描寫冬天的文字,用來描寫今年的冬天最是恰當:如今的冬天是越來越不像個樣子……水莊的冬天又來了,水莊的冬天如今是越來越隨便了,連一場像樣的雪都沒……整個冬天都邋里邋遢,只知道一個勁的落冰雨……讀到這一段,更是心里煩悶,今年的冬天,比水莊的冬天更加邋遢,整天灰頭土臉地示人,別說冰雨,整個冬天似乎連個雨星都沒有,一個冬天快過去了,似乎都忘記了冷是什么感覺。
人真是不能隨便吹嘴的,就在回老家過年的幾天,就真切地感覺到了徹骨的寒冷。
今年的春節(jié)來得早,俗話說:春打六九頭,立春前,都算冬天,所以,今年的春節(jié),雖然已經立了春,但是還在數(shù)九寒天的范疇,冬天的冷卻并不因為李春而退卻。
在河南老家,冬天屋里是不生爐火的,雖說是暖冬,沒有取暖設施,還是冷的。坐在屋子里穿著厚重的羽絨服,總是覺得笨重,剛敞開外衣的扣,一股寒氣直鏘鏘地與身體來了個親密接觸,下意識地打了個寒戰(zhàn),趕緊穿好羽絨服,圍巾也緊跟著緊了緊,閑了一冬的手套也有了用場。
可能習慣了暖氣的屋子,到老家的第二天,身體就出現(xiàn)了各種不適應癥狀:噴嚏接二連三,鼻涕像兩條溪流,源源不斷,使勁地往回“吸溜”,卻仍然勢不可擋。于是開始向往溫暖。而尋找溫暖的唯一的途徑,就是曬太陽。
回家過年的幾天,大抵是這樣過的:早晨起床,厚重的羽絨服、圍巾、手套、帶毛的棉皮鞋穿戴整齊,搬一把小凳,揣著手,靠著西墻根面向東;到了中午,保持著這個姿勢,靠著北墻根,面向南;等到了下午,不用教,自然就知道挪到東墻根,臉朝西。一天的時間都是靠著墻,追逐著陽光,只要晴天,就是太陽忠實的粉絲。等太陽下山,收拾起板凳,進屋吃飯,吃完飯稍事休息,便簡單洗漱,然后逃也似的躲到被窩里。幸好褥子底下鋪一個電熱毯,否則,被窩是無法容身的。
如果說白天追著太陽還可以忍受寒冷,到了夜里,便是長夜難捱:身下的電熱毯感覺渾身燥熱難耐,而稍有暴露,便凍得寒涼徹骨,臉縮在被子下,不敢露面,生怕生出凍瘡而顏面受損。雖然不是靠臉吃飯,但是,臉面還是要顧忌的。終于盼到天光大亮,扒開窗簾,看見外面太陽已經高照,趕緊起床,穿戴整齊,繼續(xù)去做太陽的粉絲。
一個春節(jié)假期,就這么抄著手,靠著墻,追著太陽,過著無所事事地日子,感覺人都有點頹廢。其實人就是在不能正視面前的困境才消沉,以至于意志全無。
看看村里的鄉(xiāng)親,似乎已經對寒冷沒有了感覺,日子就這么在忙、閑的變換中過活,快樂著平凡人的快樂,煩惱著平凡人的煩惱,但從不抱怨,用最淳樸的態(tài)度去適應環(huán)境,這種達觀的生活態(tài)度,也許只有摒棄了眼前微不足道的困窘,內心才是豁達的,才會真正體會生活中滿滿的幸福。
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信念,它需要付諸行動,需要在行動中細細體味。這其中有一種超越物質的滿足,一種不受環(huán)境制約的溫情;一種只有置身其中,才會真切地感知的幸福。這就是無數(shù)人克服任何阻礙,千里迢迢回家過年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