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酒滿敬客 茶滿則欺人(隨筆)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這吃飯穿衣、行走坐臥、言來語往、待人接物,時時處處都講究個規(guī)矩和禮節(jié)。這品茶飲酒都是純粹的待客之道,自然更不能例外。你就說這“茶滿欺人”吧,雖說是五里不同風(fēng),十里不同俗,但在敬茶的分寸把握上卻大同小異,普遍以為七分滿的程度剛好,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茶七飯八酒十分?!睗M杯滿盞的倒茶,在各地茶藝茶禮中都是比較忌諱的。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間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楊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照此說,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fā)明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大貢獻。
發(fā)展到今天,不用說茶的品類不勝枚舉,數(shù)不勝數(shù),單是一個“茶”和“茗”,就需要先分分清楚。一般而言,單獨說到品茗、品茶的時候,基本都是一個意思,所說的都是喝茶。要是相對專業(yè)一點兒的區(qū)分,一般認為早上采的是“茶”,晚上采的是“茗”。關(guān)于“茗”,許多字典、詞典和著作都有兩種解釋,其一是茶的通稱,故有“品茗”、“香茗”等詞;其二詳解“茗”的意義,如陸羽的《茶經(jīng)》:“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薄掇o?!罚阂徽f是晚收的茶;《辭源》:茶之晚取者;《中華字?!罚阂徽f是茶的老葉,即粗茶;《漢語大詞典》:一說是晚采的茶;《康熙字典》:茶晚取者?!败琛眲t又是另一種意義,《中國茶文化大詞典》關(guān)于茗茶有一段話:光緒十三年《新安志》卷二:“茶則有勝金、嫩桑、仙芝、來泉、先春、運合、華英之品,又有不及號者,是為片茶八種,其散茶號茗茶?!边@就澄清了一個概念誤區(qū):“茗茶”是質(zhì)量下乘之品,并非“名茶”。
品茶之妙,講究的是“和靜清寂”。茶,需要慢酌細品才有味兒,品茶講究的就是個品,它更追求的是品的過程,要觀湯色、聞香氣,要細膩的區(qū)分和感知一泡、二泡、三泡的不同韻味兒。
茶屬于熱飲,所謂的茶以暖心,茶香在熱氣中更易于飄逸出來,客人也需要趁熱飲用。敬茶只倒七分滿,杯沿以下余留一段空間,則香氣不會快速流散,以便客人嗅香薰氣。如果倒得太滿,客人不便端杯,也容易受到燙傷,不僅難堪,也沒了品茶的興致。再者說了,中醫(yī)講究盡量不要空腹喝茶,因為茶可稀釋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加上水的吸收率高,致使茶堿等成分過量融入血液,還可能引發(fā)頭暈、心慌、手腳無力等癥狀。說的再直白一點兒,客人來訪,還未請人家吃飯,先讓客人喝茶弄了個七八分飽,成了清茶灌大肚,實在也是有失禮儀。
中國書法繪畫技法中都非常講究“留白”,茶道亦如此。留三份余地,是行事的分寸,也是對客人的體貼。與客人飲茶之時,依舊保持一顆謙虛謹慎之心,時時告誡自己言行慎當(dāng)。滿招損,謙受益,這便是茶道的大智慧。
品茶之雅,便雅在一個“度”字上,失了度,也就失了賓客之間的和氣溫潤儒雅。對于茶的“度”,茶圣陸羽有著自己的見解:“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痹谒磥恚瑹o論多貴重的茶都是簡樸自在的東西,斟茶飲茶應(yīng)當(dāng)點到即止,適可而止。不宜反復(fù)沖泡,否則便會寡淡無味;也不宜久泡,時間一長,反而顯得苦澀。《世說新語》就描述過這樣一個故事,東晉畫家王蒙嗜茶如命,還特別喜歡邀約朋友們一起來品。而在當(dāng)時,飲茶的風(fēng)氣還沒在士大夫間流行,許多人并不喜愛喝茶,所以每次遭遇邀請,反倒成了大家的心理負擔(dān),戲稱去王蒙家就是遭受“水厄”。
酒滿敬客,說的則是斟酒與敬茶相反,要講究一個“滿”。物以稀為貴,酒在古代那可是珍貴飲品,一是要用谷物發(fā)酵,正所謂“酒是糧食精”;二是釀酒需要耗費不少時間;三是要想釀出好酒還需要特殊的技術(shù),傾注了釀酒師的心血和技藝。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古代,糧食產(chǎn)量低,能拿出來釀酒的本來就不富裕,特別是趕上饑荒之年,酒更是只有皇親貴胄才能喝到。所以,很多人家備酒,首先是為了祭祀先祖或者鬼神。古語“無彝酒”的意思也是喝酒一定要喝干凈,不能浪費。
直到如今,河北邯鄲一帶依然保留著“敬酒不喝酒”的習(xí)俗,主人敬酒的時候,斟滿酒,捧送給客人,看著客人一飲而盡,而主人卻是不喝酒的。他們的解釋就是說:俺們這里窮,有限的好酒只能用于招待客人,必須先照顧客人喝好喝足。
在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無論是在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在酒館喝酒,斟酒之時一定要將酒斟滿直到溢出來。據(jù)說這種做法源自于日本江戶時代,上流社會斟酒時刻意這樣做,以炫耀自己的富有。
酒,是從什么時候有的,又是誰發(fā)明的呢?這是個至今沒有定論的問題。通常的說法主要有幾種。
一種是說早在黃帝時代人們就已開始釀酒。漢代成書的《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中也確實記載了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第二種說法是夏禹時期的儀狄發(fā)明了釀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云:“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zhàn)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焓鑳x狄而絕旨酒”。第三種也是流傳最廣的說法,釀酒始于杜康(也是夏朝時代的人)。東漢《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薄妒辣尽芬灿型瑯拥恼f法:“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郁結(jié)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笔钦f杜康把剩飯藏在桑園的樹洞里,結(jié)果,時間一長,剩飯在洞中發(fā)酵了,還散發(fā)出了芳香的氣味,沒啥特殊也沒啥好驚異的,就這么回事兒。哈哈,酒,就這么簡單輕松的走進了人類的生活,而且,這一走就走過了幾千年。杜康,也成了酒的代名詞,“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漢書》記載:酒為百禮之首。主人邀請賓客飲酒,除了選在自家的堂室,也會選擇鮮花滿開或者竹林清幽之處。著名的竹林七賢便是常常聚集于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環(huán)境之中,開懷暢飲,把酒言歡,填詞做賦,吟詩作對。古代文人雅士飲酒,可不像我們現(xiàn)在頂多敲個杠子、猜個拳、擲個骰子這么單調(diào)缺少趣味兒,他們那是要玩兒風(fēng)雅的,也是要玩兒出花活的,像什么流觴曲水,對對子,行酒令,既高雅又刺激靈感,傳世經(jīng)典的《蘭亭集序》所描繪的場景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從周代的宴席開始,主人和賓客之間飲酒斟酒就有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待賓客以老幼尊卑坐定之后,主人需得凈手之后才能取杯,將杯樽沖洗干凈之后開始斟酒,一定要將杯子全部斟滿,雙手遞與客人??腿穗p手將酒杯接住,一飲而盡,將空杯放在案幾之上。如若酒席之上有不善飲酒的人,主人也會準(zhǔn)備好茶水“以茶代酒”,避免賓客處境尷尬。
滿酒,指的是對賓客的誠意和熱情,而非自我的放縱。雖然歷朝歷代,人們始終在遵守“酒滿敬人”的待客之道,但是各朝各代上流人物或者是文人學(xué)士,對自我的飲酒禮儀要求也是很苛刻的,甚至還曾出現(xiàn)過“君子節(jié)飲”的風(fēng)尚。除了唐朝的豪士們,古人飲酒向來倡導(dǎo)“溫克”,意思就是酒可以多喝,但是要保證自己不失態(tài),不失言。論語曰:惟酒無量不及亂。所謂的正人君子,飲酒之時要能夠做到主賓盡興而能自持。無論是飲酒或者飲茶,都體現(xiàn)著古人“中庸”的智慧。當(dāng)然,像《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的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還有為出征將士的壯行酒則又當(dāng)別論,這都是綠林好漢和沙場軍士們的特殊生活方式,與風(fēng)雅是不搭界的。斗酒詩百篇的李白發(fā)起酒瘋來連天子招呼都不上船,那得算是極品的另類,不帶有普遍意義。
除了酒滿為敬,在酒席宴上還跟著一個“先干為敬”。大概是古人如果想謀財害命,就經(jīng)常在酒中下毒,主人家先喝,以告白客人敬請放心飲用。
茶,喝的是一種滋味兒,品的是一種心境,修的是一種德行。兩相對飲,主人和客人間的情誼,隨著逸渺的茶香,飄進彼此的心中。清清靜靜,溫文爾雅,即便在酷熱難耐的仲夏,也能讓人神清氣爽,怡然悠然。
酒,喝的是一個熱乎,整的是一種豪氣,造的是一種場面。眾人歡慶,美酒入口,火辣在舌尖兒,灼燒在內(nèi)腑,刺激在神經(jīng),醺醺欲醉,似神若仙,不知不覺間就消弭了生疏,抹平了差異,化解了隔閡,拉近了距離,那叫一個紅紅火,熱熱鬧鬧,即使在冬日,也能讓人渾身暖暖和和,爽爽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