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狼山印象(散文·家園)
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狼山無仙,卻有高僧”。這是南通當(dāng)?shù)厝藢巧桨l(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敬仰。
海拔僅106.9米的南通狼山,因是大勢至菩薩的唯一道場而名揚海內(nèi)外,亦是中國宋代大書法家贊米芾揮毫贊譽(yù)的“第一山”。
遠(yuǎn)觀山形,狼的形狀栩栩如生,遂得狼山之名。
我從狼山南門進(jìn)入。金秋的陽光佇立在整個山脈。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由西向東,北岸緊附一座嬌小的山巒,如同狼山的子裔。
蟬鳴襲擊青藤紫花,又從黑瓦黃墻的古寺穿插而去。
寺院走廊回環(huán),飛石流泉,隨處可見寺院必種的“五樹六花”。文殊蘭、黃姜花……正是盛期的雞蛋花卻開得清心寡欲,老樹古剎與日光云影倒映水中。
風(fēng)動影動。
一對白鳥翩舞,落在不遠(yuǎn)處的石橋墩上,嘶叫幾聲,旋即沖天而起,各奔東西。
真是恨別鳥驚心??!鳥的身體里住著天空。萬物有情,經(jīng)歷離別,怎不驚心,或許,再也見不到了,就此別了。
這一刻,所有情緒別無居處。
孑立于南山坡,石徑曲折,亭、塔、樓、閣交相輝映。寺、院、碑、坊點綴其間。
慢步在又稱釋迦殿的法乳堂,堂內(nèi)陳列著中國自東漢到近代的十八位著名高僧的瓷磚壁畫。他們或坐或立、或悲或喜,靜動各宜,形神兼?zhèn)洹?br />
西側(cè)向前,幻云塔、金剛殿、大佛殿、大悲殿及僧寮等,掩映在草木疊翠之中。
褐色的重門向游人敞開,衍生出歷史的燦爛與深重。這座享有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譽(yù)的狼山,蘊涵著多少數(shù)不盡的聲色。
輕輕地觸摸門環(huán)上的銅鎖,時光深邃且遙遠(yuǎn)。舊檐灰瓦下的牡丹,循著時令開落,不與人言。
或許,這里的佛音經(jīng)梵、渡盡了它的綽約華貴,守著溫山軟水,幾多風(fēng)光,都只是路過。
二
狼山面積僅18公頃,水天一色,南暢北幽。馬鞍山、黃泥山、劍山、軍山四山如眾星拱月在狼山周圍。
五山拔地而起,雄峙江邊,山姿秀麗,像五顆綠色的翡翠鑲嵌在揚子江畔。但唯有狼山,有著別樣的格局。
我與它不是一見如故,更像久別重逢。
幾千年前,這里還是茫茫大海,奔流不息的長江,從上游帶來大量泥沙沉積下來,在南通南郊形成沙州。洲上陽光充足,風(fēng)調(diào)雨順,大片生長著一種豆植物,故稱壺豆洲。
豆州上逐漸有了“流人”,(流放過來和四方的散人)并以煮鹽為業(yè)。他們在江海之中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態(tài),因而形成了獨特的南通方言,直至今天外地人都很難聽懂。
想起在山下聽到當(dāng)?shù)厝说姆窖?,爽快如放鞭炮般噼里啪啦,不禁莞爾?br />
這僅在狼山十幾平方公里流傳的方言,猶如這明朗挺秀的狼山,算不得開闊,卻是一道莊重的風(fēng)景。
一徑向北,古木森森,高榕、貝葉棕、槐樹、銀杏樹……這些植物因獨特的形態(tài)被賦予了深厚的佛教內(nèi)涵。
虬枝擎天的銀杏樹,因別名長壽樹的緣故吧,枝上綁滿祈福的紅絲帶,足見狼山圣地香火之盛。
立于幾人合抱的古樹下,猜想它來自哪個朝代,雨落黃昏,人寂鳥歸,余鐘磬音里,它一定有過不落痕跡的花開繁盛和萬木蕭蕭西風(fēng)漸緊的天搖地動。
洇洇流水抱著半湖蓮,像守著老時光,每一枝蓮又有屬于自己的聲音。
仿佛,花開見佛的明示。
近身,風(fēng)骨見天真,霎時,便愛上了。
登上一坡地,仰望狼山頂峰,峰上無心云相逐,郁郁蒼松似乎觸手可及,飛檐翹角的寺廟清晰地呈現(xiàn)。
松濤聲聲,又深深。
“松是佛前最好的微笑?!彼o看世事,兀自孤獨,它不喜大眾,只愛在千年古剎前,忠貞、倔強(qiáng)的老去。
寺廟、殿堂,安詳在日月星辰里,聽風(fēng)、唱經(jīng),渡世事、世人。
三
拾級而上,斜出幾條青石小徑,盡管承載過許多行人的腳印,可依然苔痕瀝瀝,踩上去,自有一種沁骨的清涼。
從山下到頂峰,狼山共有三百六十個石階。因岸石多呈紫紅色,也稱紫瑯山。
走過大半時,便見重檐八角高臺的望江亭,亭側(cè)銀杏參天。可俯瞰長江浩蕩東流,文人詩云:“到此神怡心方靜,俗情塵累一時刪。”
豁然開朗,許多塵事,不過是自己的倒影與流年。
站在半山腰,觸目俱是蔥嶸的植被,依依蒼樹,青青翠竹,喬木灌木互長其間,那青翠那深綠欲要往外滴出似的……
記得去年爬吳中區(qū)的天平山,一路都是怪石嶙峋,形態(tài)各異,讓游客們歡喜得不行。峻峻狼山,別說怪石飛崖,就連臺階都是四平八穩(wěn)。
是什么?賦于這里的草木山水如此靈性、溫厚又不失其錚錚。
是因為大勢至菩薩的唯一道場而帶來的福佑?還是浸潤了長眠于此的“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金應(yīng)將軍、白雅雨烈士們無畏不屈的精神?亦或是秦始皇、隋帝征遼、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抗金曾于此屯兵而攜至的威懾?
霎時,光陰老了,像一個古人,歸去來兮都在這里,塵埃落定。
四
小小狼山,歷史與佛教文化的積淀、古木禪意的景色、萬物傲世的孤獨、特殊的地理位置引來了歷代文人墨客登高望遠(yuǎn),或揮毫潑墨,或入寺敬香禮佛。
白浪浩瀚處,雨卷細(xì)沙回。詩人從宋朝踏浪而來,“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覺今朝眼界開。”(王安石《狼山觀?!罚?br />
我無從知曉詩人來時的刻意或無意,但我一定懂得他離去后的牽懷。詩人終與狼山相見,一生一次啊,得已圓滿。
中午的陽光毫不吝嗇地潑灑,石階旁接二連三冒出店鋪,門口俱是一溜排的香燭,寫著清香、天香、平安香、發(fā)財香、狀元香……
依稀可見山頂上的廣教寺,燭香裊裊而起,梵音在天地蒼穹間廣闊持久的深情……
陡然明白,這山中所有盛開的烈妍,與這梵音之中,到底是小的深情,它們只撫慰了自己的光陰。
游客忽然多了起來,如我一樣懷中抱著一把香燭,慢語輕步,沒有絲毫的喧嘩,似有股神秘的氣息,安靜地牽引著我們一路向上。
行至風(fēng)起,坐看云涌,這是北方的山性。北方的山偉岸險峻,但多少有些飛揚跋扈。
呼呼的風(fēng)從身旁掠過,告知著我們即將登頂。游客們忽然興奮起來,有幾個孩子大呼小叫著往上沖。
右側(cè)斜坡上,一塊長方形的巨石面江矗立,石壁上幾個赫紅色的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遒勁渾厚。
默然肅立,那個激蕩而悲壯、那個英雄輩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年代,呼嘯而來。
碧水情長,長眠于此的英靈們,蒼松相護(hù),浩然向天。
五
遼遠(yuǎn)清亮的鐘聲,似從遠(yuǎn)古蓬勃而來,匯聚于狼山最高峰的支云塔。
云在山頭,登上山顛云卻更遠(yuǎn)了。遠(yuǎn)眺,但見江水浩淼,百舸爭流。彼岸,江南隱約可見。近處,山水田野盡收眼底,廣教寺的主體建筑群巍峨肅穆,一覽無余。
“長嘯一聲山鳴谷應(yīng),舉頭四顧海闊天空”。山門兩側(cè)的對聯(lián)氣勢恢弘,汲取狼山之魂。
佇立凝目,我攜一顆草木之心而入。
穿過建于宋初卻保存完好的萃景樓,迎面便是供奉大勢至菩薩的圓通寶殿,佛像高達(dá)4.5米,莊嚴(yán)肅穆,是狼山寺廟中最大的佛像,兩側(cè)塑有“十六尊者”像。
我虔誠的逐一磕頭,布施香錢,感懷對佛教文化的一種尊重與慈善。殿內(nèi)菩薩姿態(tài)各異,或夸張,或自在,或內(nèi)斂,或慈悲……,而銅身卻璨璨生輝。
雄偉肅謐的大圣殿則在支云塔后,那里供奉唯一穿著黃龍袍的大圣菩薩,法相莊嚴(yán)。他南游江淮,治水抗災(zāi),醫(yī)病救人,深受百姓愛戴。他是狼山的開山祖師,是唐代的釋僧伽。
傳說當(dāng)時狼山為白狼精所占,大圣菩薩僧伽與白狼精斗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惡狼,白狼只得讓出此山。
心無私欲的僧伽在狼山上為雖與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齊名,卻沒有自己道場的大勢至菩薩建了道場(廣教寺)。自此,狼山成為佛教樂土,終年香霧氤氳。
閉目聆聽菩提樹發(fā)出的梵音,想像著當(dāng)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菩提樹因此被佛教徒擻為圣樹。
萬物有靈性,我信。
一進(jìn)一進(jìn)的寺院極具拙樸,大小不一,墻根修竹清逸,木窗光澤黯淡與白墻青磚地透著舊味。
寺外傳來幾聲蟬鳴,我點燃清香,半屋清涼。來往的香客似乎與我心有靈犀,安靜地做著與我相同的動作。
我在一尊叫不出名字的菩薩前停下,他兩手前撲,暴眼直視前方,似笑非笑,仿佛洞穿世事般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戲謔。
是在嘲笑凡間的悲歡盡是一場無謂的枉然嗎?
想我們終究是凡人,活在塵世,自然沾染了塵味,向佛只是我們在世事煩擾中的一種心靈寄托。漫漫人生,即使獨自走在荒寒的原野上,冷與熱,都要走下去。走到頭,心里便會裝滿人世間最溫暖的光明。
佛門圣地,偈語大義,但將一顆凡心,低放、滌凈,在光陰里,將心花開滿半坡黃。
秋水長天,竹林鳥鳴與鐘聲綿綿不絕……
感謝蓮兒老師賜稿八一社團(tuán),期待精彩繼續(xù)。祝老師創(chuàng)作愉快,祝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