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照片里的故事(散文)
一
我家有一張珍藏了七十多年的老照片,這張照片是父親1947年參加香坊區(qū)舉辦的土改工作隊員政策學習培訓班時照的一張二吋黑白證件照。由于年代久遠,照片已經泛黃,上面布滿了折痕,但父親的面容依然清晰可辨。照片中的父親身穿黑色翻領呢子大衣,脖子上扎著一條線圍脖,頭發(fā)剃得整整齊齊,顯得格外精神,尤其是那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透出機智、沉穩(wěn)、剛毅的目光,給人一種莊重、威嚴的感覺。
父親生前曾多次說起這張照片的故事,每次提及,他都激動不已,念念不忘為他拍照的照相館老板。這張照片是父親年輕時留下的唯一的一張照片,父親格外珍惜,視若珍寶,平時用紙一層層包好,藏在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地方,想起來就拿出來看看,仔細端詳,每次看完都會發(fā)出一陣感嘆。
二
父親出生在遼寧省開原縣一個叫柴家?guī)X的小山村,他的童年很不幸,五歲父母雙亡,是年長他十六歲的哥哥把他撫養(yǎng)長大。十一歲那年,父親隨伯父舉家搬遷來到哈爾濱。伯父在“上號”西門臉一帶趕“斗子車”拉腳維持生計,雖然家境貧寒,但伯父還是省吃儉用送父親讀了兩年私塾。十八歲那年,經一位鄰居介紹,父親到“南倉庫”一家日本人開的商行打工。父親為人耿直,性格剛烈,沒干多久就因不堪忍受日本人的欺負和虐待辭了工。為了生存,他在上號“褲襠街”一帶擺地攤賣些針頭線腦的日用小百貨維持生計,受盡了欺凌,后來搬到了鄉(xiāng)下,在一個叫宋家屯的小村安家落戶。
1947年秋,已經在村里擔任治保主任的父親被抽調到區(qū)里參加土改工作隊,那年他三十七歲。當時正在開展轟轟烈烈的土改“砍挖”運動。由于土改工作隊員大多是從各鄉(xiāng)村抽調上來的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很準確,導致個別村屯的土改運動煮成了“夾生飯”,地主老財們欺騙政府,隱瞞轉移財產,農民們沒有得到他們應得的土地和權利,鑒于這種情況,區(qū)里舉辦了土改工作隊員政策學習培訓班,父親參加了這次培訓班學習。參加培訓班需要證件照片,父親就來到“上號”一家照相館照相。
三
那天,父親穿著一身棉襖棉褲,戴著狗皮帽子來到照相館,要求拍一張證件照,照相館店員見父親衣衫破舊滿臉胡須,就問他是干什么的,拍證件照干什么用,父親拿出村里開具的身份證明,說明了照片用途。店員告訴他,拍證件照要儀表端正,不能戴帽子,也不能蓄胡須留長發(fā),讓他先到理發(fā)館理完發(fā)再來照相。父親說他只帶了照相的錢,沒有理發(fā)的錢。店員喊來老板,老板是個熱心腸的人,他了解情況后讓父親先去理發(fā)館理發(fā),照相的錢等以后再到城里辦事的時候再給。
父親來到街對面的理發(fā)館理了發(fā),理完發(fā)回到照相館,老板見父親穿的棉襖補丁摞補丁實在太破舊了,照相不好看,就把自己的呢子大衣、線圍脖給父親穿戴上,并親自為父親拍了這張照片。父親感激不盡,連連稱謝,并允諾下次再到城里來一定把照相的錢帶來,不能白照相片。他說做人要講誠信,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培訓結束后,父親信守承諾,特意拎著一兜粘豆包走了三十多里土路,從鄉(xiāng)下趕來看望照相館老板,向他致謝。父親拿出上次欠的照相錢,老板說什么也不要,父親急了,臉紅脖子粗的強行把錢給他留下。后來,兩人經常來往,成了相交至深的好朋友,只要父親到城里辦事,總會抽空到照相館待一會兒,他們的友誼持續(xù)了近二十年,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父親去世。讓我感到非常遺憾的是,由于當時年紀小,我沒有意識詢問為父親照相的照相館叫什么名字,只知道照相館老板姓彭,因為他去過我家,父親讓我叫他彭叔叔。
時光荏苒,一晃七十多年過去了,父親也離開我們五十多年了,這張老照片我一直珍藏著,因為它見證了歷史的變遷,見證了老一輩人純潔的友誼,見證了父輩們走過的艱難困苦的革命歷程。
四
我常想,隨著我們的祖輩父輩相繼離開,隨著老宅改造,他們留下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一張老桌,一桿旱煙袋,一幅舊照,可能都寫滿了過往的風云故事,這些故事太平凡,但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挖掘出自己存留的那些物件里的故事,留給自己一份感動,也許就是對先祖的最好懷念了。
面對父親的照片,仿佛父親還行走在參加培訓班的路上,還與照相館里的彭叔叔對坐對話,沒有半個字的記述,卻會涌出多少比文字還生動的故事和精神。
老照片,一個時代的記憶,一段留不住的歲月,一個忘不掉的故事。
2019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