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情】登老龍頭隨想 (散文)
【山河?情】征文散文字數(shù):2745字
登老龍頭隨想
虎年八月,參加中紀委、監(jiān)察部北戴河培訓中心第五十期培訓班學習培訓,與同學們一起游覽山海關(guān),登上萬里長城東部的起點——老龍頭。
老龍頭,東距沈陽四百公里,西距北京三百五十公里,北倚燕山,南入渤海,氣勢磅礴,構(gòu)成海陸軍事要塞。萬里長城如巨龍自大海騰身而起,婉蜒北上,越群山,經(jīng)絕壁,穿草原,跨沙漠,向西跨過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區(qū),全長一萬二干七百余里,西至甘肅嘉峪關(guān)止。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其間,碉堡、烽火臺踞險而布,關(guān)塞、水口因地而置。它并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墻,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guān)城和軍事重鎮(zhèn)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wǎng),形成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軍堡、關(guān)城和軍事重鎮(zhèn)這個體系具有戰(zhàn)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并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jié)合防御工程整體。
長城,被列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
此時,我胸中涌動著一股不可遏制的情感。
長城,對于中國人來說,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志,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意志與力量?!捌饋聿辉缸雠`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隨著國歌的長期傳唱,長城在國人的心目中已升華為民族精神和意識,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情。
靜靜地橫亙腳下這壯麗的城墻,似無聲地訴說著過去的烽火歲月、千年滄桑!
站在“龍頭”上,筆者的思緒隨那婉蜒北上的長城和那留下歲月痕跡的一塊塊青磚,一路北上……
在今天,長城是一道風景線,讓世人攀登流連。更是看不見的一根紅線,它一頭連著遠古,一頭牽著今天,數(shù)不清的故事隨塞北的寒風而抖動。
戰(zhàn)國時,秦、燕、趙三國北邊的鄰居是一些穿著緊身衣,騎著高頭大馬的彪悍騎士,想來則來矣,行蹤漂浮不定,往往不請自到。他們當然不是來走親戚,正所謂“善者不來,來者不善”,搶掠物和人是他們的目的。
為了讓這些不速之客不能隨便進入自家的院子,使皇帝老爺在自己好不容易弄到的龍床上,睡個安穩(wěn)覺,于是在各自的北方修筑城墻,就好象在自家小院栽插籬笆一樣,防君子不防小人,在心理上多少有點踏實感。轉(zhuǎn)眼間,到了始皇,六國都是他的了,都成了他的不二之臣,于是,他四方巡幸,刻石共七塊,注明秦贏政到此一游,這地方都是他的了。既然江山一統(tǒng)了,其它該統(tǒng)一的都要統(tǒng)一,文字要統(tǒng)一,度量衡要統(tǒng)一,錢幣當然也要統(tǒng)一?!败囃墶焙棉k,“書同文”也不難,“行同倫”遇到了點麻煩,知識分予是非古今,仍想爭鳴一番,奈何已不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秦皇聽了廷尉李斯的建議,凡無用的書全送官府燒毀,三十天后,仍私藏禁書的罰修長城四年,加入到成千上萬的勞役大軍行列,頑固不化者,挖坑埋之。而孟姜女這位農(nóng)村少婦代表千千萬萬父母、妻兒哀怨的哭聲,仍沒有改變他修長城的初衷。婦道人家,頭發(fā)長,見識短,焉知朕安邦之策。于是,歲月悠悠,長城終如巨龍般伏臥在蜿蜒連綿萬里的北方山脊上。
歷史證明,那劃墻而冶的想法其實只是漢民族一廂情愿的夢。有了墻,破墻而入的愿望才更強烈,與墻內(nèi)交流的要求才更迫切。所謂邊界從來都是國家軍事力量平衡時的支點,這種平衡一旦發(fā)生傾斜,支點自然就會移動。長城恰好就是戰(zhàn)爭的臨界線,軍事力量的支點。
最早對長城動念頭的民族是匈奴人,他們與漢朝糾纏了近兩個世紀,總想將龍床安置在長城內(nèi)溫暖而富饒的黃河流域,但終未成大氣候,反而造就了蘇武、李廣、衛(wèi)青、霍去病等文臣武將。在漢朝合力討伐匈奴時,曾為匈奴人手下敗將的鮮卑人與漢的遼東太守卻做著匈奴人頭生意,一時間,很多部落爭先恐后殺匈奴,漢統(tǒng)治者每年從青徐兩州人民身上榨取二億七千萬錢向鮮卑人買匈奴人頭。借刀殺人,漢統(tǒng)治者自以為得計,結(jié)果鮮卑人日見強盛,當她逐漸失去的人頭生意無人補償時,目光就投向長城,她是第一個將長城圈在自己版圖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并將都城建在長城內(nèi)最繁華的洛陽。她給墻外的民族作了示范和啟示:面對長城,少數(shù)民族也可君臨漢地,也可將龍床置于長城內(nèi)。
清末維新派首領之一粱啟超在《論國家思想》中追溯中國歷史,悲痛地指出:“計自漢末以迄今日,凡一千七百余年間,我中國國土為他族所占領者,三百五十八年,其黃河以北,及至七百五十九年?!彼€列舉了一個民族年代表,從漢國皇帝匈奴人劉淵,一直到金國的女真人完顏阿骨打,歷數(shù)十八國共八族。這里還不包括元帝和清王朝。奇怪的是,攻破長城建郡立國的匈奴、巴氐、羯、鮮卑、契丹、女真等,如今沒有一個存在了,至少是今天已經(jīng)不能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民族存在了,僅存的只是融匯后的零余。
凡攻打過長城的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大都消失了,長城是不可碰觸的,這是一個歷史之謎,它使我想到了古埃及的金字塔。據(jù)說,進入塔中接觸過法老尸體的人部會染上一種病毒而慢慢死去,無一幸免,難道漢民族修筑長城時也曾立過一種魔咒?
話說回來,那些騎馬的民族,打開長城的一個缺口,進入黃河流域漢文化最發(fā)達的地方時,他們被漢民族博大精深的封建文化驚得目瞪口呆,這是他們做夢也沒有夢到過的!于是,他們毫無取舍地迷醉于漢文化包括政治、經(jīng)濟體制,甚至服飾、語言和姓氏。他們在學習高雅文化時,也毫無顧忌地將腐朽和陋習一同吞下,將充滿生氣和人性,洋溢著北亞游牧民族剛毅氣質(zhì)、活潑和幼稚一起拋棄了。他們一個一個地帶著充滿活力和朝氣的民族撕開長城,進入黃河流域,就被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大河所吞噬,最后消失得無影無蹤。強大的鮮卑人,帶著他們的馬隊和民族浩浩蕩蕩殺奔中原而來,并建都立國,今天卻只在云崗留下五尊佛像。就象一條發(fā)源于草原的河流,曾洶涌澎湃過,但遇上黃河,它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了。沒有一個進入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不被神秘的漢文化所吞食,這是他們整裝待發(fā)時都不曾考慮過的后果。
長城本身就是漢文化的結(jié)晶,碰觸長城,就是碰觸漢文化。
長城是個引力場,圍繞長城,民族間爭斗廝殺分分合合,歷史最悠久,民族最眾多,但卻千年爭而不散;長城是一架繃架在中華大地上的萬里巨弓,它有時彈出去,有時彎進來,內(nèi)外兩邊都具有奇異的張力和引力。
在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信息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來的今天,長城綿遠萬里的脊梁所展示的文化和象征意義日益彰顯。與世界上許多偉大的人類歷史遺址一樣,長城在其軍事實用功能逐漸消退和其文化精神作用不斷增強的雙向歷史演進中,不斷地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堅強意志和雄偉的氣魄!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越挫越勇,百折不撓,多難興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shù)??!笔堑模覀冞@個國家?guī)浊?,災難總是和文明進步伴隨在一起,每經(jīng)歷一場巨大的災難總是會由民族的進步來補償。
“長城長,長城內(nèi)外是故鄉(xiāng)……”,當董文華優(yōu)美的歌聲飄蕩在長城上時,幾千年劍拔弩張,槍林彈雨的歷史,被這位女性清亮的吟唱消融得無影無蹤。
編輯祥云飄飄老師此文時,我又去讀了《一個王朝的背影》,此文正好作為《一個王朝的背影》的姊姊篇,一點兒也不褻瀆余秋雨的文章。o(* ̄︶ ̄*)o
如若老師在山河感覺還行,請繼續(xù)賜稿。期待著老師更多的大作。o(*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