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園】深情依依:前往古同州(隨筆)
地處黃河金三角附近的大荔縣,歷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代,這里就有了建置,叫大荔戌國。大荔為地名,戌是族群,國算是當時的行政區(qū)劃??たh制始于秦時,以前稍大的諸侯領地都叫國。如合陽,遠古時曾是有莘國。秦時,大荔是臨晉縣,。元朝并入同州,這時大荔才與同州扯上了關系。清朝改為同州府,民國廢府為縣。1958年,將朝邑并入大荔。同州梆子,碗碗腔是大荔馳名中外的傳統(tǒng)文化。大荔現有人口73萬。同州古城遺存,大概只有那座七層寶塔了,起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文革時,學校停課,我和班上同學常騎自行車上大荔縣城。身無分文,帶兩個包谷面饃,在街道上這兒轉轉,那兒看看,早上去,天黑回來。我媽說我那是賣臉去了,我認可這種說法。雖是旅途勞頓,但很有成就感。去趟大荔好似去了趟北京樣榮光。
1965年秋,我小升初到合陽縣路井中學,算68級。甲乙丙三班,每班60人。甲班班主任叫張培樂,畢業(yè)于西安音樂學院,是學校音樂教師,已過世。乙班班主任王西臣,教語文。丙班是我所在班,班主任尉照坤,畢業(yè)于西安體育學院,也是學校的體育教師。這兩位都已83歲,還是親戚,并且都住在大荔縣城。
前段時間,我寫了篇《我的班主任老師:尉照坤》的回憶文章,在"路中老三屆”微信群引起熱議。半個多月,身處大江南北的當年同學,紛紛回憶當年的往事。同學們的感恩戴德之情,溢于言表。有幾位同學提議,不妨去看看老師。生活在西安,合陽等地的積極響應,遠在他鄉(xiāng)的推波助瀾。2019年元月19日,大家從不同方向向大荔縣城進發(fā),去看望乙丙兩班當年的班主任。
那是個特殊年代。剛上了一年課,文革爆發(fā)了。運動之初,校長老師都靠邊站了,鋪天蓋地的大字報,把老師批判的焦頭爛額?;靵y的日子持續(xù)了一段,革命大串聯取代了革命大批判。全校400多名學生,西安,北京,上海,想去哪兒去哪兒,十五六歲的學生,三五成群,結伴而行。有的徒步到北京,也有的走不動時,站在公路中間,司機只好踩一腳剎車,滿足攔路的要求。毛主席這個措施好,符合年輕人不喜讀書,好動愛竄的習性。1967年秋,文攻武衛(wèi),大規(guī)模武斗又取代了革′命大串聯。這就是文革高潮時期的運動三步曲。一天晚上,一伙不明身份的人襲擊了學校,次日,人們紛紛逃回了家??諘绲男@里,只有兩隊文藝愛好者不肯離去。
1968年夏,學校成立了革命委員會,我是其中的委員。之前,縣革委會召集兩派頭頭,在縣委黨校談判。我所從屬的一方有68乙班路三元,68丙班雷西明,鄧均政和我。對方參談的是希安中老師和王中信等人。學生代表免費就歺,公職人員自購飯票。一次,希老師在學生中用飯,我們幾個告了密,鬧的他面紅耳赤。派性扭曲了人性,那時別說老師,就是骨肉親情也顧不了許多。幾十年,希老師那張臉,常閃爍在我的腦際,那時我們?yōu)槭裁茨敲椿奶啤?br />
革命委員會成立不久,67級和68級,學校每人發(fā)給一張證明。那是一張紙質較硬的卡片,正面印著最高指示,背面是這樣寫到:證明,XXⅩ同學,在我校參加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現響應毛主席偉大號召,回鄉(xiāng)參加農業(yè)生產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特此證明。我們緊跟偉大領袖鬧了兩年革命,得到的就是巴掌大一塊介紹信,這東西有用嗎?我們似乎是一些不配享有好的命運的人!
我們曾經給老師貼過大字報,老師并不計較。老師同情我們,我們是大潮下的犧牲品。青春伊始,我們需要老師,就象小孩需要父親呵護,父親卻不得不離我們而去。從此,我們中的大多數,不再會有機會,坐在課堂上聆聽老師的教誨。許多人小小年紀,剃光頭發(fā),開始了終生的大田辛勞,少數雖有了工作,后來也被甩在了工廠大門之外。
那是個酷熱的中午,尉照坤老師聽說學校附近村莊,一個已經畢業(yè)的學生出了事,趕忙戴頂草帽,騎著自行車前往,以探究竟。他對學生關懷向來如此。初入學時,他逐戶家訪,哪家?guī)卓谌耍笕俗鍪裁?,經濟狀況怎樣。不是他所帶班級的一個叫楊忙欣的同學這樣評價說:這位公共課老師,不僅所帶班級同學想念,全校同學都難忘這位好老師。他對同學一視同仁的關心愛護,贏得了學生的愛戴。不少離校后的學生,依然和老師往來頻繁。學生在哪兒工作,生活怎樣,成家沒有,他都關心。那時學校的老師都是這樣。王西臣老師對學生就象是對自己的孩子。讓我念念不忘的是那位家在湖北的俄語老師胡性蘭。懷孕后期的幾個月,堅持上課,有時她用左手撐著腰部,艱難地在黑板上寫俄文單詞,臉上是細碎的汗珠,目光透露著無奈。分娩那天,白天還在上課,晚上,孩子降生了。我不知到,舉目無親的胡老師,是怎么熬過那段一生最艱難的歲月。武斗開始后,老教師康英琳,常在學校巡察,他怕學生把學校的東西拿走。退休不久,他就病逝。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楷模行為,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68級只上過一年課,在校雖短卻情深誼長。離校后,學生們十分珍視那份情緣,不少同學但有機會就去拜見師長,尤其是在老師遇到困難和退休后。連日來的微信互動,我知到了不少同學幫助老師排憂解難的事。侯金印,雷正才,楊忙欣等同學,是常去看望師長的人。侯勝天曾多次幫助張培樂,劉先祜老師。他們的所做所為,宏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張培樂,劉先祜老師,都是音樂方面的高人,我的職業(yè)演奏生涯,與他們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不無關系。師生情感,是人類感情生活中的重要情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此之謂也!
十二時許,二十余名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聚集在大荔縣城龍泉酒店,其喜悅之狀無須細述。尉照坤,王西臣兩位師長精神矍鑠,尉夫人紅光滿面,這是大家樂意見到的真切希望。兩個多小時的席間交流,道不盡的別后惦念,說不完的相逢歡樂,接二連三的良好祝愿。離別前,是一張又一張的合影。轉瞬間,現場情景隨著4G網絡,迅速傳輸給了那些不能親臨現場又急切等待的人。
這場聚會由高培俠,蔣夏芹,張培杰,侯六斤等發(fā)起,殷潤玲,殷桂絨雖不是乙丙兩班同學,卻也隨之前往。潤玲大姐坐在師長旁,悉心照顧老人飲食。殷桂絨,高培俠,蔣夏芹,梁成基,馬拴濤,候六斤等,鞍前馬后地忙活著,黨順昌精心寫了書面感言,虔誠而認真。梁成基幾天前就謀劃行程,裝裱字書,把自己珍藏的兩幅名家書法作品,敬獻給老師。
在此我謹向當年的所有師長表示敬意,祝他們健康長壽。愿大地永安那些離世師長的魂靈。向關注師長的同學們致敬!
前往大荔的同學有:梁成基,楊忙欣,賀順昌,朱廣連,劉建西,張培杰,高培俠,范武寅,王引竹,張發(fā)宗,馬拴濤,蔣夏芹,趙安奇,殷潤玲,張金中,侯六斤,魏芝蘭,侯宏州,王祥緒,殷桂絨,劉孟虎,黨順昌。另有部分同學當日未能找到地方,他們后來又專程前往,精神可佳!
2019年元月24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