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漫談霍相靜的詩歌《不僅僅是空》
先看一下霍相靜的詩作《不僅僅是空》
不僅僅是空
當大霧散盡
站在
你心里的
還是大霧
當你走進去
想出來的時候
卻發(fā)現(xiàn)
自己從來沒有進入過
當我來看的時候
這一份美
令我震驚
回眸時
你依然是我終生的風景
怎樣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不信任?怎樣理解信任,信仰危機?走進真情至理,“詭論”——往往確是個方便法門!“詭論”也叫“詭辯”或“狡辯”吧?都是沒理硬說理。
詩歌《不僅僅是空》的手法使用的也是“矛盾語法”“詭論語言”闡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一般特性及認識事物的一種較為普遍和深刻的現(xiàn)象。當然這首詩“詭論”外還有可供欣賞的其它一些好方法,后面會談及。
詭論,在詩歌中是一種常用常見的方法,也叫“佯謬”“吊詭”。模棱兩可真?zhèn)文q,似是而非,莫名其糊涂的意思。
“矛盾語法”,如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黑色”與“光明”矛盾組合,加強加深觸及了一代人的心態(tài)和經(jīng)歷的迷惘?!霸幷撜Z言”如韓東的《有關大雁塔》,其意蘊和結構都是詭論式的。將爬大雁塔的行動象征化了虛化了。四次變相復沓成詩,揭示了人們的平凡生活中“裝英雄”的那種荒唐可笑也可悲可鄙的一面。
“矛盾語法”“詭論語言”也被稱作“悖論”,本質上都是以謬求真,自然可以共同存在詩中,相得益彰。就如這《不僅僅是空》。
詭論出自生活的本質。克林斯·布魯克斯在《詭論語言》中說:“詭論出自詩人語言的本質?!薄熬湓姟薄ⅰ爸S刺詩”常用詭論,它是情感性的更是智力性的。它能使理性和非理性融合在一起,既明快又深沉,總是能拐彎抹角地直接了當,機智地建構詩美及論辯散文美的時空,增強詩歌及論辯文章的張力。
詩歌在語言上運用反常的形式將一些表面上看起來毫不相干的事物與感覺嫁接在一起,看起來荒謬,但確實可信的,因為它以心理的真實為依據(jù),是一種藝術本質上的真實狀態(tài)。這種“佯謬”“悖論”因層次的不同而表現(xiàn)有“通感”,“荒誕”,“黑色幽默”等等,就不一一舉例了。
首先來看《不僅僅是空》。
《不僅僅是空》,從標題到詩歌的正文,讀者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不僅僅是空”?因為從標題的句式及正文里邊看,作者沒有使用主語詞,故意“留白”了。還要看到,具體分析詩歌的時候,讀者也無法確切地知道“為什么”“不僅僅是空”呢?就“不僅僅是空”這個詞語看,否定了“空”,是講“有”,是“無”中還“有”,那么讀者還是要想:究竟“有”什么“有”哪些???所以看來,詩歌留給讀者聯(lián)想和想象的空間特別廣闊,這就是詩歌的張力,也正是詩歌獨有的魅力所在!
所謂詩歌的“生成性語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要給讀者留好留足思考的余地和空間,不要過于直白,要能啟發(fā)誘導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實現(xiàn)最后由作者和讀者來共同完成作品。不懂得不落實這一條,寫手是寫不出來真正耐讀的好的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的!
《不僅僅是空》,前兩段寫“空”,后一段寫“有”。
“當大霧散盡/站在/你心里的/還是大霧”。“霧”,是心智障礙的象征意象。這一段和第二段一樣,用了反“形式邏輯”的“悖論”詭論。這里覺得是寫靜態(tài)心理的:你好像明白了但你還是沒有明白,所以相當于“空”。
第二段“當你走進去/想出來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自己從來沒有進入過”,覺得是寫動態(tài)(包括動態(tài)心理)的行為:你似乎進去了但你并沒有真正進去過,所以還是相當于“空”。
第三段是寫“有”:“當我來看的時候/這一份美/令我震驚/回眸時/你依然是我終生的風景”?!澳恪毕鄬Α拔摇庇小耙环菝馈?,是“終生的風景”。這里還要注意寫的是“我”一來一去(“回眸”)。
那么,這一來一去間且無(空)且有的東西(內(nèi)容)到底“是什么”呢?
我猜想首先應該就是“人生”吧?既是廣義的人生,也是具體的人生,是我是你是他(她)的人生?!叭松缁没h如陌上塵”,“人生如夢”??!所以“空”!每個人都走在人生的路上,常常很覺得你比較懂得人生,其實呢,你懂得多少呢?沒有多少。你對人生的認識和理解,到死也還是一頭一心的“霧”水吧?你可能覺得你從無奈的人生中“走出來”超脫“出來”過,可是也還因為你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人生,或者由于種種主客觀的原因,你并沒有活出點勁頭活出點色彩“活出個樣子”來,很不具有什么意義,所以也就可以說你是白來世上空走了一遭,從來你根本就沒有“進入”過真正的人生!——空!
人生真的就是那樣子的“虛無”嗎?也不是。人生的內(nèi)容很具體,很充盈!從生到死要經(jīng)歷漫長的生理心理及能力的發(fā)展過程;融入社會坎坎坷坷一路走過來朝花夕拾也盡是美好的回憶;愛戀家庭春華秋實中的那么多的兒女情長不都是充滿著幸福和快樂的感動和浪漫么?這不就是詩中所寫的令人震撼的那“一份美”和靚麗的“風景”嗎?!所以人生啊,既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絕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吧?!
寫到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反“形式邏輯”的詭論徑直通向了認識和理解人生的“辯證邏輯”,讓我們領悟了“人生的辯證法”!——那種既不虛無主義的“悲觀”也不盲目的“樂觀”的正確的適中的科學的人生觀念。
關于“不僅僅是空”究竟“是什么”,除了做“人生”來理解,還可以做譬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自我認知”等等許多方面的內(nèi)容去理解。因為這首“哲理詩”從根本上說是在哲學世界觀的高度印證著“世界的可知性與認識的無限性”相統(tǒng)一的理論。是不是,權做一己之見吧。
至于“為什么”“不僅僅是空”的問題,覺得我的水平是會說不清道不白的,就舍略了吧!
關于這首詩最后應該點到佛教的“空”。
一切皆“空”是佛家的一個基本命題。準確地把握這個命題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國佛教對“空”的理解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如中國禪宗闡發(fā)“空”觀,目的在于掃除虛偽枉相,故而,悟“空”唯恐不透,顯真唯恐不實,結果慧能禪法圍繞解脫論展開,運用了不落二邊的“空觀”的遮詮方法,最后成功的融攝了“空”“有”兩家。《心經(jīng)》開門見山的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边@種圓融互通的義理論證方式,原則上說就是“詭辯”!
印度佛教闡“空”最徹底的首推龍樹。大乘“空”和小乘“空”由他而有了分別。小乘空談人生無定聚散無常。大乘空則否定一切相對之物,承認一切萬有都無法確指,都是不生不滅的,并進而否定修行,歸結為玄想無執(zhí)的精神境界上去。
然而,有正因為佛家闡“空”論爭頻繁,新論迭出,才使得佛教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具體到一個教徒的修行,也好比我們論壇上寫詩評詩的包括我自己,都多么像進不去出不來,滿頭霧水的不亦樂乎啊!在自信中執(zhí)著,在執(zhí)著中迷失,在迷失中陶醉。
圍繞霍相靜的《不僅僅是空》,就說這些。一定是說多了,我知道。一首不起眼的“哲理詩”,能讓人想這么多說這么多,正體現(xiàn)了詩歌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