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欲先超勝,必先會通(賞析) ——讀王充閭先生《國粹·人文傳承書》有感
歷史很有趣,但從中欲出或已出的思想更有趣。從“君本位”到“人本位”,只要有人的地方便自然會有文化的產生。同理,有文化的地方,也必會借助人的發(fā)現(xiàn)而變得更有意義。在貢獻意義的同時,文化又必會通過人的記述而變得更有價值、更有影響,以至更有效的傳播與承載。
所以,所謂人文,簡而言之,就是以人為主體所衍生的文化。換言之,則是一個書寫者對民族記憶的“周期率”和不同時期所產生的文化現(xiàn)象,然后結合自己的體悟與想象,進行合情的梳理與分析的記述性精神史卷。左史為人,右史為文。出經入史,把看不見的東西看見化,把演變的脈絡藝術地拉近。在此過程中,歷史大范圍的時空信息被統(tǒng)統(tǒng)付諸于紙上。于是,人物在紙上走動,馬在紙上奔騰,山河在紙上延展春秋,他們均活了過來。并推動民族的命運起起伏伏,興盛與衰亡。從歷史的門廊看過去,從現(xiàn)代的回廊以顧視,議古論今,發(fā)生的直接或間接的關聯(lián)。這是“哲學的藝術”,是一個民族動態(tài)的概念與符號,是人類固有文化中最精髓的組成部分與核心部分,也是心靈洗禮的一次再出發(fā),更是歷史人物與風物的一種身份探尋。
《國粹》一書是王充閭先生人文三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散文體史書。它既是一部生動的中國人文傳統(tǒng)史,同時也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思想成長史。全書共分四大章三十五篇幅,內容覆蓋了古代的政治、經濟、氣象、地理、思想、文化、禮儀等諸多方面。開篇從先祖黃帝講起,直到晚清的溥儀為止。
歷史性散文,通常也稱史傳文。從體例上分,有國別、編年、紀傳、斷代和通史五種體例。而王充閭先生的《國粹》顯然用的是紀傳體。也就是以人物為中心,然后對歷史進行個人風格的敘寫與視點論述。此體例是由西漢偉大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司馬遷開創(chuàng),如《史記》。而在這五種體例當中,應屬紀傳體對后世最為影響,也最能深化記憶而得以傳承。
本書不但以鮮明的主體意識與表達個性作出精神上的試探,更以嚴密的結構橫向縱向提供了銘入心田的人生學說、生活智慧、政治智慧,以及文明大地下的情懷與內涵,不可復制的生命標識與民族特質,真實感、疼痛感,古今中外的文明參照與對比。它看起來更像中國的往事,于各個典型人物悉數(shù)登場中不斷述遠與考近。它既尊重了史實依據(jù),又洞悉了歷史不為人知的秘密。當時間的維度被一點點打開,仿佛一下擰亮了亞歷山大的燈塔。它讓我們在歷史的游述中看到你方唱罷我登場、整體與個體的相互影響、傳統(tǒng)與文明的精神碰撞,以及時代的思想認識與美學范疇。他用宏闊的視野、活躍的智慧,旁征博引有機銜接地詩化了敘述的筆調。嘩變的色彩,深刻的交鋒。它們破空而來,兼顧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一等襟抱一等詩”。
王充閭先生是當代的散文大家,在全國散文界極具影響力。以至《王充閭人文三部曲》一經問世,便被稱為中國當代歷史散文之藝術杰作。這也充分說明先生的國學知識儲備非同一般。眾所周知,讀史、述史光愛好是不夠的,若不能熟讀深吃,就不足以撐起歷史這幅宏大的框架。在讀史方面,先生常采用蘇東坡的“八面受敵法”。他說,他在讀史過程中,會嘗試著變換不同視角,尋找不同切入點,采用不同的方法,每次作一意求之,然后層層遞進,漸次深入。有時正讀,有時反讀;有時深讀,有時淺讀;有時找出多種史籍,就著不同流派、不同觀點比較,對照著讀,有時帶著懸疑、預設一些問題有目的地讀。但光讀,不思考是不行的。而先生的思之法則是:“要么重視必然,要么關注偶然;有時會自其變者而觀之,有時又自其不變者而觀之;或強調今人本位,或側重理性審視和客觀評判;或以宏觀視野勾勒歷史之經緯、研討廣闊的社會轉型,或把注意力集中在更生動、更具體、更富有個性的微觀歷史景象上。然后進行分析、排比、歸納、綜合,包括對于史實的重新把握。”看來,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秶狻芬粫阅芰卧侔媲疑钍芎迷u,無不與先生對文學的謹嚴作風、深刻的探究與執(zhí)著的態(tài)度有關。正如明代末年著名思想家徐光啟而言,“欲先超勝,必先會通”!
密特朗總統(tǒng)曾說:“一個民族不教授自己的歷史,就喪失了自己的認同?!边@似乎意味著在說,一個民族若不讀史不知史的話,就相當于背叛。但不可否認的是,讀史確實可以使人明智,也可以使人通心。唐太宗說:“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蔽覀儏⒄諝v史,可以更好地面向未來。
《國粹》一書,以其獨特的敘事藝術、廣博的學識以及龐大的藝術理解力使其充滿了哲理意蘊,同時又不失散文的清新雋永,讀罷不禁令人酣暢淋漓,也令讀者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與體驗。
“南余北王”一直是先生享有的盛譽。他在超越傳統(tǒng)又摒棄以類相從的過程中,常以最清晰、最詩情、最雄渾的文風在古今間架起一座橋梁,引領著讀者一步步穿越至錯綜復雜的亙古時代,參與先人們的生活,也見證了歷史的進程。他的文辭優(yōu)美,見解精妙,且擅長剖解文情。文字中時常流出一股靈魂之氣,既強化了閱讀的暢快,也強化出文章的咀嚼與回味。
“人文是中國人的根脈”?!笆率秋L云人是月”,是王充閭先生對歷史的概括。他認為整個人文學科都是相通的。不過是“文”“史”“哲”而已——文學表達命運、歷史揭示命運、哲學思索命運。所以,“人生命脈”一章在全書中占據(jù)了很大一部分篇幅。他讓我們“既關注了歷史,也關注了人生、人性與命運?!?br />
《國粹》一書,與我而言,它不單單是一本書,更是一組鮮活的畫卷,一組人文的極簡脈絡圖。它在我面前慢慢打開。我看到時代的背景與應運的環(huán)境,看到像血管一樣圍繞著人所展開的哲學與藝術,看到四幅畫背后的終極主旨,以及它帶給我們的深度營養(yǎng)。
第一幅畫《人生命脈》,是從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開創(chuàng)人世樂園開始的,一直到曾國藩的苦味人生結束。這似乎是先生的有意安排,從樂園到苦味,一種對立式的解讀,但這也正是塵世的常態(tài)。而關于這一篇幅,我想用兩個字來總結,那便是“追求”。無論是黃帝的統(tǒng)一,還是莊子的心靈自由、孟子的精神陶鑄,以及秦始皇奮掃六合,統(tǒng)一天下與傳之萬世的煞費苦心和欲求無涯,再到曾國藩超越的煉獄,他們都是追求,同時也是傳承。當然,這里的傳承有甜蜜,有痛苦;有值得推崇的,也有必須摒棄的。王充閭先生認為,曾國藩所留下的家訓、書札等均是名副其實的痛苦的傳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追求不同,人生自然大不一樣。不過,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因為,這就是人生。
第二幅畫《生命符號》,則是從賀蘭山巖畫開始,到座次格局結束。我依舊用兩個字來總結它,那就是“文明”。一切文明的成果,文明的根脈,一切引以為榮的藝術文明,包括禮儀。它們都是生命里刻下的標識。這讓我想起一本書《自然·生命·文明》。不可避免,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文明,是歷史沉淀下來的,即便多解多義難以把握,依舊不會妨礙它以藝術的形式出現(xiàn)。它是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并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shù)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比如,“周易”,比如孟子對《尚書》提出的未可盡信的觀點,比如“廣陵散”等,毋庸置疑,它們都是被大部分人所認可的文明成果與認知。
第三幅畫《文明大地》,記述了從三峽氣象到絲綢之路。錦繡山河,我需要用兩個字來抒發(fā),那就是“傳奇”。無論是三峽綿邈無際的心靈境域,還是那一條千古的文脈,它們都是“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光輝之處,”也是中華大地所孕育的傳奇。
第四幅畫為《生活智慧》,從賢母的品格講起,一直到歷史的周期律。“知識者理應是思想者”,所以這幅畫的主題是“哲學”。生活處處是智慧,但也處處是哲學。它就在我們身邊,我們需要寵辱不驚的去接納它。接納它的滋養(yǎng),它的爭議,它所映射的困惑。它的小邏輯,它“特殊的思維運動”。它不夠立體,卻足夠抽象。它需要你去品,去咀嚼,去思考。
但不論做何種歸納,它們都在王充閭先生的會通中別有根芽,都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符號與印記,都是一種人文傳承,都是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