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靜】放膽文章拼命酒(隨筆) ——醉話連篇之四
先說說兩年前昆山發(fā)生的那件糗事。
五千年文明是喝出來的。自然,炎黃子孫就是在五千年酒精的陪伴、浸泡下生存、發(fā)展、壯大著。被酒精浸泡了五千年的炎黃子孫,這樣的民族,哪個的血液里沒有流淌過酒精,自然而然骨子里也就有了也就凝聚了“酒性”,更準(zhǔn)確的說是具有了血性。由此造就了一個偉大、綿長的民族,和他獨一無二的文化。
這種浸入骨髓里的血性,有它的兩面性。
往好的一面說,高大上到民族氣節(jié),武將不怕死,為國捐軀不縮頭;文官不貪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懼坐牢。
另一方面,則是沖動,借酒撒瘋,使酒鬧事,欺凌百姓。古人文雅些,將這種行為稱為使酒鬧事,今人則直白些,叫做借酒撒瘋、醉酒滋事。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事,莫過于發(fā)生在昆山的某海龍被殺之事,這是2018年最轟動,也最搞笑的一件事。一個人被殺,竟然給予社會大眾那么多的歡樂,真值得這個社會認(rèn)真反思一下,問題到底出在哪了。
《水滸傳》十二回楊志賣刀的故事,讓人拍手稱快,對楊志寄予極大的同情。在眾鄰舍的見證下,開封府尹只以互毆的罪名輕判楊志二十脊杖,發(fā)配北京大名府了事。大家別忘了,刀是楊志的,又一直攥在他的手里。
我記得北宋的孫光憲《北夢瑣言》記載這樣一件事,有個姓朱的人經(jīng)常使酒鬧事,也就是借著酒勁兒撒潑。一次在隴州防御史鞏咸的酒席上,鞏咸借著酒勁兒拔出身邊的寶劍,面對客人笑道:“這是我新鑄的一口寶劍,有哪位不怕死的,上來試一試?”旁的客人一笑了之,姓朱的晃著身子走了過去,笑道:“我就不怕死,我愿一試!”說著將脖子伸了過去,鞏咸也不客氣,口里說著“你可是自愿的?!睂殑σ粨],朱某便人頭落地,死于非命。
孫光憲寫到此,嘆息:“惜哉,死非其所!”我讀過這則紀(jì)事后,非但沒對朱某的死產(chǎn)生同情,而且覺得很搞笑。這位秀才才學(xué)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平日里使酒鬧事,狂的沒邊是可能的,估計以其這樣的習(xí)性,其學(xué)問也好不到哪兒去。這時他就忘了“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這一至理名言。
最近發(fā)生的昆山花皮囊被殺新聞,雖然與楊志賣刀殺牛二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比《水滸傳》小說中的情節(jié)更精彩,更讓人津津樂道,更發(fā)人深思。由于他的一身海鮮紋身,有人稱他為龍哥,不過看這身手,真不好意思與哥掛上鉤,有辱那些當(dāng)哥的高大形象。一副臭皮囊的小混混而已,某姑且稱他為花皮囊。
社會在發(fā)展,北宋的朱某、牛二搞笑程度可遠遠不及花皮囊了。同樣是被殺,花皮囊可是持刀在手去砍殺別人的。
正常情況下,車子撞了人,又逼的對方連連后退不敢計較,正好登車絕塵而去,丟下被害者自生自滅,后續(xù)事留給警察去處理。
偏偏花皮囊見慫人壓不住火,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潑皮架勢,明明已處于上風(fēng)狀態(tài),還要跑回去到寶馬身上取來殺人利器。后來花皮囊以身試刀,證明這的確是一把真正能殺人的刀,不是放在車?yán)镉脕韲樆H说摹?br />
據(jù)說這位花皮囊是喝了酒的,而且是酒駕?;ㄆつ矣芯茪鈮涯?,憑借著滿身花繡、寶馬良駒、人多勢眾,頗有不將對方置于死地不罷手的架勢,最終上演了貽笑天下的一個“自戕式的被殺”。在他那簡單的大腦里可能認(rèn)為,繡上一身的紋身,我就是爺了;手握一把利刃,我就是俠了;同樣是被殺,也比牛二更二了。
同樣提醒大家,刀可是花皮囊自己的,而且他真的想要殺人。不像牛二,死纏活纏的求著楊志去殺。也不像朱某,逞一時之勇。
社會對這樣一件新聞最先的發(fā)聲是什么呢?
事情還沒查,先蹦出專家發(fā)聲,第一時間就要給騎車男定罪,定什么罪名恰當(dāng)。而對于花皮囊及其同伙應(yīng)承擔(dān)什么罪責(zé)連提都沒人提。憑什么你們就敢第一時間給人入罪,顯擺你們法典讀的多?就數(shù)你能?這個社會的各行各業(yè)的專家太多了,如過江之鯽,濫到滿世界講課,硬從老百姓兜里掏血汗錢、保命錢。有此一問。
事情發(fā)生后,對于保護現(xiàn)場、保護證據(jù)也沒人提起。首先是作案的寶馬是否及時的徹查和封存,要弄清楚里面還有沒有更大的刀具甚至是威力更大的槍枝,這可是將來為騎車男辯護的關(guān)鍵。我想騎車男即使在當(dāng)時那樣危急的情況下也想到了這一點,這才提刀緊追不舍??墒俏覀兊膶<覀儗Υ税l(fā)聲了嗎?沒聽到。有此二問。
再有別忘了,2018年可是打黑除惡年吔!已有網(wǎng)友發(fā)聲,花皮囊是收取保護費的,車上隨時帶著兇器,有這樣的線索還不該順藤摸瓜挖出這一為害地方的小團伙?有此三問。
有此三問,這才是正理!
對花皮囊的死,應(yīng)浮一大白,說句“妙哉,死得其所!”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這個標(biāo)準(zhǔn)對花皮囊卻很難,但他終歸以自己的奇葩死法,為這個社會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也讓世人記住了這個名字——某海龍,一個比牛二還二的混混。
讓人欣慰的是,幾天后昆山警方、檢察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復(fù),
真該為他們點贊點贊再點贊!不知那些第一時間發(fā)聲的專家們作何
感想?
這樣的酗酒鬧事比比皆是,小區(qū)里、大街上、火車上、飛機上……如今讓人司空見慣,這能算酒文化嗎?
算了,到此為止。下面還是揀些輕松點的話題吧。
前面說了幾篇文人與酒的故事,澄清了一些酒文化中似是而非的東西,下面再談些酒文化的種種趣事,議論也少些,離現(xiàn)實也遠點兒,這樣最好,寫起來也輕松了。
“放膽文章拼命酒”,一個文人的氣節(jié)、風(fēng)骨、膽識都體現(xiàn)在這句詩里,不媚上不唯上,無媚骨,才能寫出好文章。
文人偏愛酒,這在前文已經(jīng)寫過,這里再說幾句。
由于古時成書極難,許多文人、藏書家們得到書珍惜異常,甚至到了吝嗇的程度,往往束之高閣,秘不示人。以注《左傳》而聞名的西晉學(xué)者杜預(yù),就曾告誡兒孫“書勿借人”,唐朝的杜暹更說:“鬻及借人為不孝。”
古人為了借到書,只得通酒禮之好,即借書必須送禮,而禮品主要是酒。至少是在宋代,形成借書必先“以酒醴通殷勤,借時還時皆用之”的習(xí)俗。送酒,當(dāng)然是為了喝,可見文人愛書,更愛酒,酒和書的關(guān)系該是多么的密切!
古時有一種大型的盛酒器叫“瓻(chi)”,《廣韻》注:“瓻,酒器。大者一石,小者五斗,古之借書、盛酒瓶?!本破髋c借書之意同一,更可說明書酒難分了。
最初,“借書一瓻,還書一瓻”,借書、還書各送一瓻酒,不送酒不能借書,不送酒也不能還書,否則下回就不借給了。后來發(fā)展為“借一瓻,與二瓻、索三瓻、還四瓻”,借時送一瓻,還書時送二瓻,等到主人索要時就要送三瓻了,而待到主人費力追回時則須送四瓻酒了。
文人之間不單借書、還書要用酒,互相之間還要賭讀書、賭酒量,以博聞強記和海量自豪,并受到別人的尊重。
古人讀了那么多的書,那是要記到腦子里,溶化到血液中,要隨時拿出來用的。說一件事講一篇文章,不單是背誦出來就行了,那要把出處、背景、版本以及相關(guān)的其他東西一一講說清楚。那可不像現(xiàn)在,趁人不注意上廁所去百度一下,回到飯桌上再人五人六的侃天說地。這種人放到古代,讓他找一篇文章的出處,給他半年時間也不夠。因為那時的書太珍貴了,太難找了。
北宋有個名流叫張伯玉,字公達,福建建甌人,在福州為官時,造福桑梓,人們尊稱他“端公”。他有兩個外號,一叫“張百杯”、一叫“張百篇”,是說他一次飲酒可飲百杯,須臾可作詩百篇,故朝野聞名,名重當(dāng)時。他是宋仁宗天圣二年進士,博學(xué)多識,曾為唐宋八大家的曾鞏改文章。
當(dāng)時有一士人自負博聞強記,誦目成章,加之酒量豪闊,堪遇敵手,聞張伯玉之名頗不服氣,便修書一封托朝廷中有名望的人從中引薦。
張伯玉接信后大喜,遂邀士人來家,說:“委屈尊駕專程看我,非常歡迎。我雖然已經(jīng)老了,然而很長時間以來仍未遇到對手。你既博聞多才,且又酒量大,真堪敵手,我實在高興。”于是讓家人擺酒席,兩人開懷痛飲。
你一杯,我一杯,當(dāng)對飲到三十多杯時,士人仍然談吐機智、雄辯,議論風(fēng)生;張伯玉則一如從前,好象沒事一樣。又喝了十幾杯,士人自覺不支,辭以酒醉不能再喝。張伯玉微微一笑說:“君果然海量,然而酒量就到此了么?且看老夫為你再喝幾杯?!庇谑怯知氉燥嬃藬?shù)十杯酒,士人色變,吃驚不已。
張伯玉手指室中的四柜圖書說:“我已老邁,今不如夕,所學(xué)已忘記許多,現(xiàn)在所能記住的只有這四柜書了。請你隨便取一卷來,待我為你背誦之。”士人從柜中挑出一卷書來,乃是艱澀難懂的《儀禮》一書。張伯玉對士人說:“你打開書聽我背誦?!笔咳税凑諒埐竦脑挻蜷_書,但聽得張伯玉背書瑯瑯,誦之如流水,一字不差。
士人嘆服,拜倒于地,由衷地贊嘆:“端公真奇人也!學(xué)生夜郎自大,先生是皓月當(dāng)空,學(xué)生只是井底之蛙?!?br />
張伯玉這位老夫子的腦子像不像臺計算機?好歹也是臺486吧。其實真正的大學(xué)問家都有這樣的風(fēng)采,陳寅恪、顧頡剛、王國維等等國學(xué)大師,個個都是滿腹經(jīng)綸,都有過目不忘的本領(lǐng)。
老朽觀他們是要昂起頭去看的,高山仰止、望塵莫及。老朽而今天開七秩,年青時也曾下過很大功夫背誦唐詩宋詞,如今已忘卻十之八九,但信口背上幾百首詩詞歌賦還是可以的。
古詩說:“放膽文章拼命酒”,表現(xiàn)了一個人博大的胸懷、深邃的學(xué)識和詩酒的豪縱,觀之張伯玉其人,足可當(dāng)之。
我們講酒文化,是說附著在酒這種奇妙物質(zhì)上的文化積淀。實在講,酒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精神的寄托,酒以其特有的醇、濃、香馥,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印下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開拓進取的腳印。這一負擔(dān)是沉重的,而由于這沉重感又反過來益發(fā)加重了酒的濃洌和辛辣。
中國的文化仰仗著酒,中國的文人更仰仗著酒,中國的文化是通過大量的文學(xué)作品來體現(xiàn)其博大精深的。文人以酒助興,助豪情,解憂愁,抒胸臆,來抒發(fā)豐富的感情世界。
故此宋代詩人劉克莊有詞道:“酒酣耳熱說文章”。沒有酒,封建桎棝下的文人們焉敢放肆;沒有酒,焉能狂放;沒有酒,孔孟之道下的文人們、道學(xué)家們,又何能寫出狂放恣睢、豪放不羈的放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