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冬】桂香滿園(散文)
宗祠、桂花、學校,這三個詞詞意上毫無交集,也無半點相關相聯(lián),生活上很難把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可在我心里,這三個詞不但親切,已經植入了骨髓溶入了血液,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不可舍棄的一種情感。
宗祠是宗族供奉祖先神位,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征,每逢家族大事,都在宗祠中舉行,每年清明節(jié)的祭祀和餐食也都在宗祠中進行,當然宗祠設桌開席是很有講究的,必須按輩分高低排座次,年齡大小,財力大小,職務高低在宗祠排座上是不起作用的。我出生在湘西雪峰山東麓的一個自然村落——古樓坪村,在這一方水土上,家族氣氛濃烈,宗祠文化盛行。古樓坪村居住的人口除了幾戶雜姓居民外,其余的都是易姓,村子里有宗祠四座,我這里說的宗祠就是我們易氏家族的總祠堂,其它三座祠堂,都屬于總祠的支系,而且都以支系先祖的名字命名,它們分別是勤公祠、武公祠和錢公祠。宗祠的修建,從選址,用料、建筑規(guī)模、建筑樣式、都極為講究。這不僅僅要從美觀、實用上去考慮,更多的是要體現(xiàn)本族本宗人力物力的雄厚。易氏族人好比好拼,也這是這種品質與傳統(tǒng),造就了宗族的生生不息和代代強盛。
我細細觀察過幾座宗祠,建筑樣式和外觀大致相同,只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殿布置上有所差別而已。宗祠占地大都有兩三畝地,而且都鄰水而建,這是與農村傳統(tǒng)意義上的風水一說相契合的。宗祠主體建筑都是木質結構,只有四周墻體是磚石壘砌。正面開有正大門,這扇平日不打開的,出入祠堂,都得通過旁邊的小門,正大門只有祠堂做大事時才開啟的,這是祖輩傳下來的規(guī)矩。大門上方及兩側,是浮雕圖案,除了常見的梅、蘭、竹、菊外,最多的就是雕塑二十四孝故事了。
當然最為重要的地方也就是“易氏支祠”匾額下方,雕塑的是本支祠歷代宗親中最為顯赫的人物故事了。這個人物的故事,本支系族人會當家族榮耀史一代一代傳說下去。特別是清明祭祖或是宗祠大門敞開做大事時,族里輩分最高或年齡最大的長者,會像說書一樣將故事傳承給族人。這些浮雕的用料極為講究,主要成分是石灰、桐油、糯米糕。真正看祠堂的實力,除了看屋脊上的雕刻的神獸外和飛檐翹角的瓦楞外,就是看大門上方雕塑的工藝和色彩了。大門兩側,塑立著鎮(zhèn)祠神獸,多為獅子、貔貅、麒麟等。從大門進,對面是正殿按輩分先后供奉著宗親先祖的牌位,兩邊是廂房,廂房一般是一層,用于本宗主要人物觀戲只用,平時堆放一些桌椅板凳之類,財力雄厚的支系會把廂房修成兩層,當然這一點主要看族長的意愿了。廂房前面是天井,天井除了采光外,主要的作用就是防火了。左右天井內各放有一個石鑿的太平缸,里面盛滿水,主要目的是用于宗祠防火。平日里缸內種有水睡蓮,養(yǎng)有金魚。太平缸里這小小的一點生靈,緩解了宗祠等級森嚴的壓抑,平添了幾多靈動與朝氣。
大門與正殿之間是露天觀戲場,大門方向是戲臺,戲臺兩邊是樓梯間,化妝間和道具室。兒時每逢春節(jié),祠堂都會開臺唱戲,雖然當時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只知道那花的臉、彩的旗、紅的髯煞是好看,特別喜歡那鏗鏗鏘鏘的鑼鼓點,有時會和同伴爬上戲樓,溜進道具室,偷玩里面各種木質、竹質的刀、槍、劍、戟,玩的興起時,會與同伴學著戲臺上的大花臉們拼殺的乒乒乓乓作響。戲臺下方右邊是耳房,左邊的倉庫。在耳房后靠正殿位置,朝外開有兩道小門,這扇門是平日出入祠堂的主要通道。右邊的門通往廚房及雜物間,左邊那扇門通往廁所及菜地。
說到易氏祠堂,就不得不說易氏宗祠了。這座祠堂修建在古樓坪村頭一片開闊的地方,坐北朝南,面資水支流水而修,依岐山主峰而建,占地面積近二十畝,大門口一對石雕麒麟威武霸氣一雌一雄鎮(zhèn)守大門左右兩側,雌麒麟身披綬帶,腳護幼崽鎮(zhèn)守大門左側,代表多子、迎善,雄麒麟項帶佛珠腳踏繡球鎮(zhèn)守大門右側,代表著招財,除惡。
我對宗祠的記憶不是因為建筑的高大威嚴,也不是族規(guī)的嚴苛,更不是那對威武雄壯的麒麟,而是因為宗祠院內的兩顆桂花樹。說到這里,宗祠與桂花有了交集,至于為什么宗祠里會種兩顆桂花現(xiàn)在的易氏后人已不得而知了。向來宗祠內外是會種樹的,但多半是松柏,楓樹或白檀紫檀之類,很少有種桂花的。這兩棵桂花已有三人合抱之粗,樹齡超過百年,樹高超二十米。這兩顆桂花,一雌一雄佇立在正殿左右兩側。每年農歷八月都會開出滿樹的米黃色小花,花香彌漫在整個村落,秋風一吹,香飄十里,村落里,原野都飄散著這迷人桂花芳香,一陣陣沁人心脾。桂花成了宗祠的代表,成了族人心中的圣物,每當雌樹結出滿枝的桂子時,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會來收集成熟墜落的桂子。把這些桂子播撒在屋前屋后,來年就會長出桂花小苗。長此以往,桂樹成了易氏家族的族樹,每家每戶屋前屋后都能見到大小不一的桂花樹,而這些桂花樹都是宗祠里桂花樹的后裔。族人對宗祠里的桂花樹更是賦予了神一般的力量,從開花的多寡能預示族人的成就。
相傳桂花樹開花的多寡,能預示族人考上秀才的多少(后來是中專生,???、本科生)。易氏族人以宗祠大殿為界,分居在上下兩邊,上邊的稱上八隊,下邊的稱下八隊。如果靠上八隊的桂樹開花多,那么來年上八隊考取秀才的人就多,反之,下八隊考取秀才的人就多。相傳,這種規(guī)律一直延續(xù)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都很準確。現(xiàn)在想來,易氏先祖種桂花可能就是借桂與貴諧音,加之桂樹多子多芬芳預示易氏門中多子多貴,名傳千里的意思吧!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興教育,每個鄉(xiāng)鎮(zhèn)都辦了高中。對于財力有限的洗馬鄉(xiāng)來說,出資修建學校是件很困難的事,最后決定將易氏宗祠改建成學校。因此,宗祠、桂花、學校。就這樣順理成章的融合在一起了,它們有了交集,成了不可分割不能取舍的有機一體了。
在“破四舊”時期,宗祠里的很多東西都已破除了,只留下了主體建筑,這相對建學校來說,反倒是件好事。六十年代初,全校師生總動員,齊上陣,他們建磚窯自己燒制磚瓦,挑石灰,淘河沙自己砌磚壘墻,伐木材,挑大梁師生們同修教學樓。將宗祠正殿改建成學生宿舍,將廂房建成教室,將耳房改成教工宿舍,后來圍著正殿還修建了四合院式的教室。就這樣宗祠搖身一變成了一所鄉(xiāng)級中學。那兩顆桂花樹成了學校的風景樹,每年依舊花開滿園,桂香千里!
洗馬鄉(xiāng)民歷來重教,易氏家族自古尊師。洗馬鄉(xiāng)的教學質量,歷年來名利黔陽縣前列。洗馬學子在桂花樹下求學,在桂花樹下成長。桂花樹下成就了一屆又一屆的畢業(yè)生,他們從桂花樹下啟航,邁向祖國的四面八方。宗祠、桂花、學校。成了黔陽縣的一大特色,更是成就了易氏族人讀書求學的一段輝煌,成就了洗馬教育的一段傳奇。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的投資,將學校從宗祠中搬遷出來,在臨近征地修建了一所現(xiàn)代化的中學。窗明幾凈的教學樓,平坦標準的運動場,現(xiàn)代科學的實驗樓,在秋日的印輝下顯得高大而莊重?,F(xiàn)在的學生不再為教室而擔心,更不會為師資和教學條件而擔憂,教學成績依然位于全市前列,成為全市其它學校爭相效仿和趕超的對象。易氏家族在全國上下講家風家教的形勢下,倡導傳統(tǒng)文化,籌資復修了宗祠。大門口塑立了麒麟,雕塑了平原君像,和二十四孝圖,重修了戲樓,恢復了正殿,請回了歷代宗親牌位。學校、宗祠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合二為一顯得相得益彰。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觀念在更新,但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一直沒有變,讀書學習的家風族規(guī)一直沒有變!
庚子仲秋,有幸回了趟母校。站在新學校的操坪里,感慨萬端福。從側門來到宗祠內,印入眼瞼的依舊是那兩棵蒼勁翠綠的桂花樹。庚子秋月陰雨不斷,但依舊阻止不了桂花的芬芳與馨香。閉目低嗅那淡淡的花香,暗想今年桂樹定會結出無樹桂子的。從宗祠過側門進入新修的中學,正值下課鈴響起,操坪里頓時熱鬧起來,看著奔跑玩耍的孩子們,我的腦海里響起了朗朗的讀書聲,這正是銘刻在宗祠大殿內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我在古樓坪生活了近二十年,在宗祠讀書,和眾多的洗馬易氏子弟一樣,對宗祠、桂花、學校有著深厚的情感。正是這些生活的積淀,形成了洗馬易氏族人吃苦、耐勞、團結、奮進的性格與品質,這種共同的性格品質,不僅是我們生活在外闖蕩創(chuàng)業(yè)的堅實基礎,更是我們一生的寶貴財富。
現(xiàn)在我同大多數(shù)洗馬易氏后裔一樣客居外地,但只要族人聚集一堂,談論最多的就是,宗祠,桂花和學校了。我深深地明白,人們談論最多的事物,必然是最上心,最重視的事情。這三樣事物中,宗祠是我們血脈相連的媒介,桂花是我們共同的美好記憶,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學校,這是家族得以盛興的關鍵。一個家族,一個鄉(xiāng)鎮(zhèn)的人們談論最多的是學校,這足以可見對教育的重視?!叭f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tǒng)思想,在易氏家族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現(xiàn)如今,各方面條件都好了,每年清明節(jié),宗祠都舉行祭祀大典。每逢這一日,我不管離家多遠,都會驅車回家。站在宗祠大門外注視著高大雄偉的宗祠,一種自豪感悠然而生,看著亮麗明快的母校,感恩之情溢于心頭??粗[郁的桂花樹,頓覺神清氣爽。我愛宗祠、桂花和學校,這是根植于易氏族人血脈里的記憶與情感,這是我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不可舍棄的鄉(xiāng)土情結……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