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征文 霜葉紅于二月花】遇見埕邊(散文)
埕邊,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古村落。
我立于雙靈寺前環(huán)顧四周,但見樹木搖曳,秋風(fēng)陣陣,透露出這個季節(jié)的涼意。
埕邊,它帶給我的不只是古樸,還有一種非常愜意的自然和安詳,那縷縷鄉(xiāng)情和無限纏綿的鄉(xiāng)戀,以及隨裊裊炊煙升騰漫延開來的鄉(xiāng)愁緊緊地揪住了我的情緒。青山依舊,白云依舊,古樹依舊,只是一些人、往事和傳說,如同一朵朵掠過村莊上空的白云,悄悄地來了,又悄悄地去了。
盡管已經(jīng)來過埕邊村數(shù)回,但與這個古村對視,我感覺自己還是被一股濃濃的情緒撞了一下腰。
雙靈寺前的那棵古榕的樹冠,猶如撐開的一把大傘遮住了秋天的日照,站在老榕樹的底下,聞著從土壤下散發(fā)出的一股久遠而熟悉的氣息。
磚石木結(jié)構(gòu)、三開間二進格局建筑的雙靈寺200多年來一直香火鼎盛,信徒遍及閩南及臺灣。因為此地供奉著一對肉身菩薩,肉身佛供奉于拜堂神龕上并排而坐,頭戴金冠,身披錦袍,手執(zhí)法器,裝飾秀麗。高氏姐妹雙目凝視前方,神態(tài)安詳,栩栩如生。高家姐妹生于清朝乾隆年間,倆姐妹自從娘胎起便吃素,小姐妹天資聰穎,私塾老師免費教她們讀書。后來,她們利用學(xué)來的知識,研究草藥,并配成了許多良方,救了不少人的命。在埕邊,榜娘、瓜娘就是村里乃至周遭十村八里的傳奇,倆姐妹夢中踏波救助遇險的晉江圍頭漁船,其壯舉堪與媽祖林默救人的傳說媲美。高氏姐妹坐化之后,因感動于她們的善行,在她們坐化后,村民集資為她們塑了金身,并建了一座寺廟。當(dāng)年,一代高僧弘一法師也來過雙靈寺,得知了兩位姑娘的一心向佛、施醫(yī)濟世、救苦救難的事跡后頗為感動,便留下墨寶“愿一切眾生悉得成佛”,題匾“以戒為師”,駐錫在雙靈寺講經(jīng)傳法。
埕邊是著名僑村,連片的紅磚古厝和隨處可見的番仔樓,走進“閩南僑鄉(xiāng)建筑博物館”。埕邊曾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故鄉(xiāng)石井鎮(zhèn)奎霞村齊名,有“上埕邊,下奎霞”的美譽。埕邊旅居南洋的華僑多,衣錦還鄉(xiāng)后建起的洋樓和閩南大厝特色各異,數(shù)量之多且每一棟古厝都有一段傳奇故事……
池塘的對面,一座兩層“番仔樓”建筑甚是氣派,紅磚碧瓦、雕梁畫棟,雖不是幾進深的大宅,卻也顯示出小家碧玉的秀美,散發(fā)出無窮的魅力。門前的石埕上堆著條石,磨盤、石凳、門墩石、門當(dāng),甚至殘破的雕花木窗、門楣、門檻,等建筑構(gòu)件,一樁樁兒時隨處可見的老物,一下子勾起我?guī)捉螞]的記憶。它們宛如古村悠然寧靜生活的見證者,外來人只要走近它們,心里就會涌起一種親切和憂傷感。沿著石板路行走,已經(jīng)被歲月的腳步踏磨得凹凸不平的條石很是平滑,總感覺有些經(jīng)典古詩詞迎面撞來。巷子四通八達,不用擔(dān)心迷路,倒是那些已然傾塌的屋頂,一些瓦片尚被檐皮銜著,顫顫悠悠地掛著,似乎一陣風(fēng)輕輕過,隨時就會被吹掉下來。這是一座廢棄的院落,只是有門口沒有院門,里面正房居中,位置靠后,而前面的兩側(cè)各有一間廂房,廂房之間有一個天井,天井中有一口打水的井,井沿邊上雜草叢生,一顆叫不出名的樹遮住了井,從井口往下看,黑漆漆的,依稀可見水光。由于正房堂屋屋檐已經(jīng)殘缺,屋頂有幾個洞眼,陽光穿過洞眼,形成幾道光柱,斜射到橫梁、木壁和地上,房子的主人或者早已經(jīng)搬遷、或者移民外地,但眼前的景象,還是讓人感到有些惋惜。
盡管很多村民在市區(qū)買了房子住,但老房子還是有人住著,多數(shù)是舍不得老家情懷的老人。他們在這里淡淡然然的生活、殷殷勤勤的勞作,流淌著一種久違的隨意、閑適和寂寞。村里人愛在這里乘涼,或呷茶聊天,或打牌下棋,幾個頑皮的孩子,爭著在青石門檻上睡覺。記得小時候,我老家桂壇巷口有口老井,井邊就是阿蕓嬤的小賣店,她門口有塊平整光滑的大青石。夏天的晚上天氣太熱,我便常常溜到井邊睡在那塊青石上,那種感覺只有一個字:爽!走著,聊著,回憶著,不知不覺又轉(zhuǎn)過幾條小巷,幾個村民坐在榕樹下聊天,有的還在擇菜。見我走近,熱情的他們一邊招呼著邀我坐下,立即有人轉(zhuǎn)回屋里倒茶。片刻,一杯熱氣騰騰的鐵觀音捧了過來。跟他們聊天,許多傳奇如同水里氣泡,汩汩冒出來,特別愜意。
聊天中,讓我了解到埕邊村還保留著一種獨特的習(xí)俗。此地的五月節(jié),除了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草外,還有一種制午時草的習(xí)俗。別的地方有沒有我不知道,反正我還是第一次聽說。據(jù)說制作這種午時草需要魚腥草、葉下紅、車前草、薄荷、茵陳……等20多種草藥和40多味中藥的茶草,楊民興老先生是埕邊村這種午時草的傳統(tǒng)制作人。午時草的制作非常繁瑣,需要經(jīng)過數(shù)道工序。他夫妻倆往往得親自采集青草藥后,先洗凈、再剪碎,曬干,再搗碎,中藥混合其中,然后等到端午節(jié)這天的中午時分,便可以將二者混合,加入鹽巴,起到調(diào)味和防腐的功效,再倒入一定量的茶末攪拌混合。最后放入大鍋里干炒,就可以裝罐保存。這種午時草喝起來有點像清涼茶餅,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其它是否有什么特殊療效,其實也不必深究,這是一種民間習(xí)俗的傳承方式,保留著更能產(chǎn)生的卻是一種鄉(xiāng)情的回憶,兒時的味道罷了。
老村、老巷、老厝……站在這許多引發(fā)記憶的拙樸老物件旁邊,遍地鄉(xiāng)愁,豈能不感慨時光滄桑。在一座大石磨邊撫摸了幾分鐘,一股清涼透過手心直達腦里,我不由而想:如此美麗的村落,怎么會有如此多廢棄的老屋?記得有人告訴我,說是埕邊村在富裕的水頭鎮(zhèn)算是比較窮的村莊,沒有什么企業(yè)……由此,我不禁感嘆,是否正是因為沒有企業(yè)、沒有盲目拆建,才讓這么多老房子得于保留下來!看看這些番仔樓,摸摸出轉(zhuǎn)入石的墻壁,我不知道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一路走來,展開的埕邊村就是一幅色彩紛呈的水墨畫,歲月在它的紅磚墻壁上涂滿了滄桑,狹小巷道里高高低低的青板石,以及順著街巷中游走的秋風(fēng),全都是穿不透那幅久遠古老的濃墨淡彩。它那在歲月風(fēng)雨中浸得暗紅的老厝在秋色中沉寂的情景,讓人感到一種逼人的生命氣息在胸中繚繞。很多時候,讓思緒回到那種舊時的光景,于不經(jīng)意中重回這種過去的事物中,醒來時,我突然有一種顫栗。
埕邊的老厝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