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幸福的密碼(散文)
關于婚姻生活,或幸福、或心酸、或迷茫,都似乎只是一種微妙的觸覺、聽覺,再加上視覺的復合體。情感,真真切切,婚房,簡簡單單。
“XX,你已經老大不小了,工作四五年了,不能再拖了,應該考慮一下你的婚姻問題。我給你找了一個,農村的,不遠,就在三善堂,父母都賢惠,粗活細活都行,能干得很?!笔甯敢贿叡€二曲酒瓶,一邊絮絮叨叨地說。一旁的嬸嬸說道:“多管閑事,年輕人的事情,與你啥關系?!眿饗鸬囊痪湓?,惹惱了叔父,順手揚起一節(jié)木棒?!澳悴艓滋鞗]有揭皮,給是皮子又癢了。給我滾遠一點!”
其實,我知道叔父對我的讀書問題、工作問題、婚姻問題都極為關心,專管大事,不像父親,只管吃穿、學費、病痛之類的小事。讀書的時候,他會隨時關注我的學習情況,裝作很有學問的樣子,給我講“鑿壁偷光”“魯班學藝”“王羲之吃墨”,講孔子的《大學》《論語》,講三國紅樓,講水滸梁山。實際上,他大字不識一個,在觥籌交錯的時候,在熱熱鬧鬧的小茶館,他聽了不少古典文學中零零散散、支離破碎的東西。特別是考上大學之后,遇到親朋好友,他總是那句話:“你看,我侄兒,煤油燈下也讀出個大學來?!比缓?,嘴角上揚,再呷上一口酒,顯出一幅很得意的神態(tài)。
還在高中讀書時,在農具廠當采購員的叔父就常常帶我一起出差,上昆明,下四川;常常把自行車借給我,回家騎上自行車,比現在開一輛寶馬、奔馳還威風;常常把我叫到家里,上“政治課”。主題是婚姻問題,具體內容是找對象的標準,必須是農村人,不一定漂亮,但一定要本分、善良、賢惠,有一定的涵養(yǎng)。他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授課,只有他說的,沒有你說的,如果你膽敢提出反對意見,他就跟你反目成仇、破口大罵。一節(jié)課遠遠超過四十五分鐘,甚至達到兩三個小時。我只能左耳進,右耳出,裝模作樣地認真聽課。
沒想到八十年代在金沙江畔的炎山中學,幾十個教師全是男的,距離市區(qū)雖然一百多公里,但連客運汽車都沒有一輛,公路不像公路,土路不像土路,好不容易坐上一輛貨車,時速也就二三十公里,得走六七個小時,一個學期只有期末才能回家。一回家,父母、叔父就催命似的,這里介紹一個對象,那里又介紹一個對象,然后又是如何計劃蓋婚房,購置家具、手表、自行車,等等。
那個年代,一個無限豐富而又貧瘠的時代,家家都窮得叮當響,僅少數人家拆除茅草房,換成了新瓦房。為了我找個對象,父母硬是省吃儉用,節(jié)衣縮食,把一分錢搬成兩半來用。買幾車青瓦、木料,找了幾個親朋好友,先請先生算個好日子,才開始動土。挖好基坑,買幾車方方正正的石頭,把灰漿拌勻,就開始砌基腳。然后是拉水、拌土,再找兩幅墻板,夯土的夯土,挑泥巴的挑泥巴,拍墻的拍墻。三五天之后,需停工幾天,等墻體干涸之后,再繼續(xù)磊墻,先安好大梁,需炸幾串鞭炮,圖個吉利。最后把青瓦蓋上,安上大門、窗戶,就算大功告成。
在農村,有了婚房散發(fā)出芳香的泥土氣息,就算里面一無所有,找對象就有了一線希望。
父母和叔父更是喜上眉梢,走東串西,這二十幾歲還沒有對象的女孩還真是稀缺。我說,找個單位上的吧。叔父馬上翻臉不認人,“哼,你有工作了,了不起,不得了了,連祖宗八代都不要了!”很是無奈,就算你在市級的演講大賽中獲一等獎,你在參加辯論賽時滔滔不絕,你在給初高中學生講課時風趣幽默,你又能咋樣。
人的一生是一場游戲,就兩個禮,一個婚禮,一個葬禮。都與過節(jié)一樣隆重。不同的是,一個是生的時候,一個是死的時候。一個是此岸,一個是彼岸。很多時候,“禮”的選擇很無奈,而且,你根本沒辦法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下去。一個秋天,連自己都沒有預料到,通過親友的介紹,與彝良的一位農村女孩相遇,沒有期待的愛情,沒有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更沒有靈魂碰撞的火花。僅僅是一種白頭偕老的約定,一種微妙的觸覺、聽覺,再加上視覺的作用。父母、叔父也無話可說。接下來自然是關于婚房的裝修、買家具、請客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婚禮。這些年,人們已經習慣了現代的婚禮儀式,無論生于城市還是生于農村,都是幾十輛婚車,富裕的寶馬、奔馳,拮據的大眾、五菱,清一色的黑或是清一色的白;不少農村小伙、姑娘結婚也要在城里買套房子,即使在農村,也是一套小洋房,至少一二十萬的裝修,幾萬元、十幾萬元的家具。新娘、新郎照片的照片是甜蜜的,氣球是紅色、粉色的,LED燈串是浪漫的,電子蠟燭是唯美的,心形便利貼是杠杠的,或者中國風,或者外國味。有錢的沒錢的,都要辦得熱熱鬧鬧、風風光光。就像演一出戲,導演就是新娘、新郎。
我們村子的八十年代,再窮,幾乎每一家結婚也很是風光的。只要高音喇叭一播放音樂,大門上貼著大紅喜字和對聯,院子里砌幾個大灶,支幾口大鍋,幾個廚師叼著煙瞇著眼在油鍋旁炸肉炸菜,就一定是在辦喜事。洗菜、淘米、切肉、刷盤子都是鄰居嬸子大娘嫂子。一桌菜八九大碗,上一盤菜,都搶著夾,基本上都是光盤行動,如果剩下幾個酥肉或者肉片,老奶些就用紙張包起來,拿回去給孫子孫女們吃。那時候窮,老百姓平常是吃不起肉的,但手頭再緊的人家,也要備幾個“大件”,肘子、燒雞、紅燒魚、蒸排骨、紅燒肉等等。男人們喝酒,行酒令此起彼伏。碗碟“嘩啦啦”地響,油鍋“滋滋”地響,鞭炮也“噼里啪啦”響起來,就意味著新媳婦來啦。
小時候特別喜歡看別人婚禮的熱鬧場面,親戚朋友去參加婚禮都得帶上一匹六尺長的紅布,十元至五十元的禮錢。一邊給新郎掛上紅布,一邊要說一些吉言吉語“掛花紅,卸花紅。掛上花紅,喜氣洋洋。新娘臉盤圓又圓,養(yǎng)個兒子狀元郎?!边@個環(huán)節(jié)叫掛花紅。村里都是回族同胞,撒喜果是穆斯林特有的風俗之一,就是往新郎新娘身上拋撒核桃、棗子、桂圓、板栗、瓜子、花生等干果,讓小孩子們去搶,以示祝賀和喜慶吉祥,早生貴子;其次是鬧房,鬧房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成為結婚儀式的一種風俗。屬于年齡、輩分相差不多的年輕人的一些惡作劇,也是對新人的祝福,有的比較文雅,有的比較粗俗,關系越好鬧得越厲害,鬧得越厲害大家就越開心;然后是入拜天地,只見新郎身上披著紅,笑瞇瞇的,新娘蒙著紅蓋頭,跟新郎拜天地,主婚人在一邊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扶入洞房?!毙吕尚履锞褪譅渴值刈哌M洞房。
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曾經備受推崇的“三轉一響”“72條腿”開始悄然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四大件:冰箱、電視、洗衣機、錄音機。
“你看,我們家窮,要么請你二大爹給你打個衣柜,做張床,其他你自己想辦法?”父親很難為地對我說。
結婚只有婚房沒有家具肯定不行,不說買冰箱、電視、洗衣機、錄音機,除了女孩娘家的幾床鋪蓋陪嫁,房子的粉刷、打地皮大概需要一千元,簡單的木床、衣柜、桌子、餐具、大概就需要兩千元。隨便請個三五十桌客人,至少也是兩千元。我一個月工資四十多元,就是從八十年代降低到七十年代的標準,這婚也結不起。
“媽,我們去旅行結婚行不行?”
“什么叫旅行結婚?”
“簡單地說,就是去幾個城市、風景點走一轉?!?br />
“結婚不辦婚禮、不辦酒席,這還叫什么結婚呢?不過,這個也好。你爸和我結婚也就貼個喜字,掛張毛主席畫像,請幾桌客。只要艷艷同意就行。隨便去幾個小城市,不要去大城市哈。”
那個年代,旅行結婚也算是一種時髦。比舉辦傳統婚禮簡單、自由,沒有那么復雜,那么排場。于我而言,選擇面對兩個人獨自見證自己的婚姻這種方式,就兩個人隨意折騰,最主要的是可以節(jié)省兩三千元的開支。
結婚照是我們人生之中的第一張照片。新娘沒有化妝,素面朝天。沒有昂貴的戒指,沒有漂亮的婚紗,潔白的面紗,連一件紅色的禮服也沒有,卻依舊“一生一世一雙人?!蔽液推G的結婚照都是黑白的,穿一套普通的西服,胸前貼朵大紅花。
如果說那是個白衣飄飄的年代一點也不過份。與一件白色的“的確良”襯衣,一條藍布褲子和一雙白球鞋,一支手電筒,一個軍綠色水壺有了美麗的相遇,就有了新婚之旅,我們的愛情也有了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