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丹青本色(散文)
是誰妙筆生花,玩轉(zhuǎn)丹青,藝術(shù)之魂爐火純青?
勾勒、點染、皴擦——筆鋒在紙上游走,靈動若行云流水;飛瀑、涓流、山嵐、樹木、花草、蟲魚——信手拈來皆入畫。一筆一墨,可繪萬里江山長卷,氣勢宏偉磅礴。小橋流水、牧童晚歸、百鶴勁舞、梅影風月、紅蓮出水、牡丹吐芳——寫意小品,情韻雅趣,處處可見匠心獨具。
享有盛譽的畫家楊立強先生,每每揮毫,必沉浸其中,忘我的狀態(tài)和精湛的筆墨技巧,盡顯一個成功畫家的藝術(shù)造詣和風采。無論他的繪畫作品還是社會地位,皆令人崇尚。眾人眼中風光無限的畫家,當他跨入自家的三尺門檻,又是如何把平淡的煙火日子繪成了如詩的畫卷?
初識楊先生,是在三十多年前,當時他正逢盛年,畫界已小有名氣。先生是我愛人的繪畫老師,曾幫我們這對牛郎織女架起鵲橋,早日結(jié)束了兩地之苦。自此,我一直念其恩情。
印象中的楊先生,溫文爾雅,謙和而平易近人。每去他家,我一旁靜聽他與學生談繪畫藝術(shù)見解、人生感悟,總有如沐春風之感,且每一次對先生都有不同的認知,從而更生敬意。
多次聽楊婆(楊先生的母親)講她家境早年變故之事,可知先生年少受盡疾苦,非常人所想。至于幾十年如一日對繪畫事業(yè)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艱辛付出,成功之花背后的故事,并不為多人而知,人們看到的也許都是美麗光環(huán)。說到兒子功成名就,楊婆心疼得搖頭嘆息:唉,都一大把年紀了,天天晚上畫畫到大半夜,第二天又早起,還要照顧我這個老娘;有段時間患了重病,兒子一宿一宿陪護在老娘身邊,端屎倒尿,哪顧自己是男是女,你說,他身體受得了嗎?我兒苦啊……
而楊先生本人從不提及苦楚,從來都是一副淡定從容、溫和慈祥的樣子,好似生活從來沒有虧欠過他。他說話語氣不溫不火,若涓涓細流,聽來句句順耳,即使談到社會負面現(xiàn)象,也不怒罵抱怨,而是徐徐發(fā)表觀點,令人信服。和楊先生接觸久了,你就真能領悟“虛懷若谷,安之若素”之意。
夏天的傍晚,我們和楊先生一家坐在院子里乘,清涼的晚風輕撫著墻角的花花草草,暗香盈盈,給整潔的小院平添幾分溫馨祥和之氣。先生剛剛收拾妥帖廚房,白色的坎肩被汗貼在背上,臉上汗涔涔的,身上似乎還存留著煙火的味道。說話間,晾衣繩上的衣服被他一件一件整整齊齊疊起來,放在凳子上準備收到衣柜。他折疊衣服的動作輕巧、熟練、自如,沒有一點磕磕絆絆,完全是一副居家男的樣子。我驚訝不已,夸贊之詞由衷而出:“楊老師,沒想到您干家務這么細致!”先生笑答:“你鄭姨(先生的愛妻)不善做家務,媽媽年歲大了,那就只能我干了?!?br />
鄭姨一旁哈哈大笑,楊婆臉上樂開了花,滿眼深情藏不?。欢倚睦餄M是敬意。
鄭姨想吃粽子,先生把早已泡好的糯米和粽葉端到院子里,語氣溫和地問她:你要吃軟糯一點的,還是有嚼勁的?鄭姨孩子一般說了她要吃的口味,先生就按其要求行動起來。不愧有一雙描繪丹青的巧手,碧綠的粽葉、雪白的糯米,在楊先生的手中來回跳躍,一會會功夫,魔法般變成了一個個造型別致的小小的綠色金字塔,像極了他筆下的青山綠水——原來眾人崇敬的畫家先生,竟同樣也把家庭生活用心描繪成一幅幅畫,處處充滿情趣和溫情。
先生學得母親好廚藝,繼承家庭傳統(tǒng),逢年過節(jié)必做蒸碗、老湯鹵肉、煎炸果子一類。曾有幸品嘗,菜的品相、色澤、味道,堪稱一絕,這家傳珍饈,令酒店菜肴不可及。猶記蒸碗肘子,斜刀劃數(shù)小塊卻渾然一體,食時夾而不亂,皮色如琥珀,肉質(zhì)軟滑細嫩,入口香而不膩。涼拌鹵豬肚,更是一絕,色澤紅艷,涼拌食之,味佳且有嚼勁,沒有半點腥味。先生介紹說,所用老鹵湯,上面油脂封閉空氣,數(shù)年不餿,多年可用,如老酒,歷久彌香。先生還給我詳細講了制作鹵湯的工序,只怨我懶而笨,始終未能學會。
最喜歡吃楊先生做的白菜、粉條炒瘦肉。白粉粉的白菜幫切成筷子粗的寸斷,加上瘦肉、粉條,里面少不了恰到好處的清湯,顏色清清白白,綠色蒜苗點綴,清爽的香味至今令人難忘。
當時鄭姨一只手擦破了皮,罩著手套,她和客人們坐在飯桌旁,孩子一般等先生給她夾菜。鄭姨告訴我:蒸、鹵、煎、炸——先生每樣做好多份,自己家里留一些招待客人,還要給親戚送一些。我走過廚房時,瞥見大大的案板上,著實擺滿了一行一行蒸碗和食材。
——這使我對楊先生又多了一份敬重。
一位具有相當高社會地位的畫家,家外是大人物,家里卻是地地道道的兒子、丈夫、父親,家里家外一樣的不失擔當,畫里畫外一樣的寫意丹青。在我們大西北,多少年來大男子主義盛行,有多少男人以大男子觀念而自居。尤其是上代人,哪個不認為廚房之事非男人所為??墒菑臈钕壬砩希也坏揭欢↑c如此的陳舊觀念,倒是如家庭婦男,對妻兒老小關(guān)愛備至,總是那么和氣、溫厚。也許是長年沉醉丹青,陶冶了溫潤如玉的心性吧?
前陣子,楊先生攜夫人和幾個畫友及學生小聚。先生已過七旬,頭發(fā)謝頂,但面色紅潤,神態(tài)安詳,腦后的白發(fā),滄桑中愈顯藝術(shù)家的風度與氣質(zhì)。席間大家閑談,先生總是把說話的機會讓與他人,自己一旁靜聽,共鳴處頷首微笑,或是恰到好處地應和一句。他和夫人并肩而坐,鄭姨在他跟前依舊像個孩子,可見她對先生的依賴。鄭姨很不顯老,雖然也是七旬之人,但面色光滑、少有皺紋,性格開朗而隨意,歲月的風霜似乎對她沒有過多侵蝕。想來也是,有可以依靠的大樹,何懼風霜雪雨?
轉(zhuǎn)盤送菜到眼前,先生并不先夾給自己吃,而是按鄭姨的喜好,夾一筷子菜放進她的盤子。我招呼鄭姨吃菜,先生說,鄭姨年歲大了,有些菜身體不能受理,只能多吃清淡的。鄭姨不小心被辣椒嗆住了,咳嗽起來,先生趕緊端起水杯讓她喝水,給她拍背——這些似乎很普通的細節(jié),使坐在鄭姨旁邊的我,內(nèi)心漣漪不平,仿佛眼前的這些情節(jié),比一桌精美的菜肴更誘人。
暫且不說楊先生的繪畫藝術(shù)成就,也不論他的社會地位,單說他在家演繹的每一個角色,都是那樣完美而生動。楊先生不僅是地方的一張名片,更是男性的一個典范。
人們也許只看見楊先生精湛的繪畫藝術(shù),但不曾看見丹青本色;而我,真切地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