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感動紅軍竹(散文)
偶然聽人講起“紅軍保護雌雄竹子的故事”,語焉不詳,卻引起我的興趣,在網(wǎng)上搜索“紅軍保護竹子”,竟然有350萬條搜索結(jié)果,其中很多故事令人感動,當然包括我急于找到的那個故事。
一
1935年1月,長途跋涉的紅一軍來到貴州省甕安縣江界河渡口,準備渡過烏江繼續(xù)長征。烏江,是貴州第一大河,因項羽兵敗自刎而揚名天下。江界河渡口是通往遵義的交通要道,江面遼闊,水流湍急,兩岸懸崖絕壁高聳入云,敵人前有防守后有追擊。工兵多次建起橋梁,被敵人輪番炸毀;夜間乘竹筏渡江時,又被飛機炸毀,損兵折將。
兩次強渡失敗,官兵們一籌莫展。一位家在當?shù)氐男?zhàn)士自告奮勇建議:將山林上的竹子砍下來,連接起來搭到對岸,上面鋪上竹子,就成了一座簡易浮橋,我軍可以憑借它沖過江去。大家找到竹林,立即行動,砍竹子的竹刀飛舞,綁繩索的手腳麻利。敵人的炮聲越來越近,小戰(zhàn)士卻忽然攔住眾人,告訴大家不能全部砍掉,要先分清雄竹和雌竹,雄竹堅韌,是制作竹筏的好材料,而雌性竹子砍沒了就長不出竹筍,來年整個竹林都會絕跡,靠編竹篾生存的老百姓就沒了飯碗。
大敵當前,有人說顧不了那么多,大家有些猶豫??倕⒅\長劉伯承聞訊后,讓大家學(xué)會辨認雄竹子和雌竹子的方法,最下邊的竹枝是獨枝的是雄性竹子,兩根杈的是雌性竹子,命令大家在幾根母竹之間要留下一根雄竹,而且要先砍老的,留著嫩的,每砍一棵竹子要在竹根下面給老百姓留下10個銅錢!
辨別雌雄大大拖延了時間,衣衫襤褸的戰(zhàn)士們只能加倍增加砍伐速度,扛著放倒的竹子跑步前進,在竹林里奔跑也不會像在平地那樣順暢,不時有炮火的硝煙在身邊炸開,但大家無暇顧及,聞訊趕來的老百姓被紅軍的這種精神所感動,紛紛加入進來,很快,一條輕盈的浮橋如一字長蛇連接烏江兩岸,逐漸地在水上建立了起來。
敵人萬沒想到紅軍會采用這種方式,出動飛機大炮咆哮而至。紅2師抽調(diào)一個團的力量佯攻老渡口轉(zhuǎn)移敵人視線,一部分會水的戰(zhàn)士已于前一天晚上泅水到對岸,此時從側(cè)后方打擊敵人,大部隊沖上浮橋強攻新渡口,中彈掉入江中的戰(zhàn)士不計其數(shù),但沒人退縮,大家怒吼著踩著顫抖的浮橋繼續(xù)沖鋒,終于奪下敵江防沿岸陣地。
取得勝利的3萬多名紅軍戰(zhàn)士實現(xiàn)了重大轉(zhuǎn)折,他們穿著草鞋繼續(xù)艱苦跋涉,爬雪山,過草地,完成了震驚世界、震驚歷史的艱難長征,烈士鮮血染紅烏江,很多遺體被漩渦裹挾著消失在下游的滔滔江水。
戰(zhàn)士的英勇,戰(zhàn)場的慘烈,令沿岸百姓萬分感動,沒有人組織,沒有人安排,自發(fā)地收集那些沒有留下姓名的戰(zhàn)士遺體,默默安葬在已經(jīng)變得稀疏的竹林里。大家相信,那些紅軍留下的竹子必將成為延續(xù)后代的種子,今后一定會重現(xiàn)生機。此后三年,當?shù)匕傩諞]再捕食烏江魚。用烈士遺體滋潤的新竹破土而出,頑強生長,不久仍是滿山的郁郁蔥蔥。
二
正如搜索出來的350萬條帖子,紅軍與竹子的故事并不是絕無僅有,很多故事同樣令人難以忘懷,流傳民間。
1934年8月,紅六軍團進入江西道縣,國民黨調(diào)集了40萬大軍在瀟水與湘江兩江之間設(shè)下埋伏。為了搶渡瀟水,百姓卸掉門板幫助紅軍架設(shè)浮橋擺渡紅軍過河,從半夜時分開始直到天色大亮,安全送走部隊。一位名叫邱家儒的老鄉(xiāng)感動了一位戰(zhàn)士,將用自己的家鄉(xiāng)井岡山翠竹做成的竹碗送給他,回到家里的邱家儒因為收了紅軍的竹碗受到埋怨,因為他們知道紅軍的生活用具來之不易。這只碗在邱家至今保留了80多年,仍在牽掛著原來的主人,盼望著他平安歸來。
同是1934年的一個冬天的早上,湖南永州竹管寺的一位村民在割草時挽救了一位名叫蘭發(fā)連的戰(zhàn)士,將他們背回家中精心照料,但他其中的始終不愿丟棄一個竹筒,后來才知那年是他第一年當紅軍,部隊發(fā)了竹筒當做飯碗。這只竹筒是自己當紅軍的唯一象征,無論是白天外出,還是晚上睡覺,這位老家福建的畬族人總是把竹筒摟在懷里。見到竹筒,就想起家鄉(xiāng)的竹林,就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紅軍戰(zhàn)士。直到幾十年后的七十年代,他才將竹筒捐獻給當?shù)夭┪镳^,成為讓子孫后代牢記歷史的永恒記憶。
1935年初,長征中的紅軍來到赤水河畔的貴州元厚,國民黨軍和川軍國民黨守軍妄圖阻擋紅軍渡河進軍赤水城進發(fā),加大封鎖強度。鄉(xiāng)親們上山砍來大批碗口般粗的楠竹教紅軍戰(zhàn)士劃竹竿過河。紅軍走后,對百姓恨之入骨的川軍血洗竹鄉(xiāng),屠殺大批留在這里的紅軍傷員,鄉(xiāng)親們把紅軍的遺體掩埋在竹林之下,這里盛產(chǎn)的楠竹從此被命名為“紅軍竹”。
三
1954年,曾在延安時期擔任毛澤東勤務(wù)員的老紅軍周明保放棄組織安排的優(yōu)渥工作,來到大別山脈與桐柏山脈交匯處的荒山野嶺,組建某空軍航材庫。來的時候,他特地從戰(zhàn)斗過的大別山移來5棵毛竹,從此不怕艱難、自強不息的紅軍精神像毛竹一樣在山溝里扎根生長。退休后,他仍然不愿離去,為了治理泥石流和山體滑坡,20年間帶領(lǐng)大家從山下往山上挑土土挖坑,栽植4000棵名貴的石楠樹,命名為“紅軍竹林”,并提煉出了“扎根山溝、堅韌不拔、迎風成長、建功立業(yè)”的“紅竹精神”。
如今,駐守在這里的新時代的中國軍人仍然堅守“紅竹精神”,新兵入伍,“紅軍竹林”是第一課堂,紅軍傳人們?nèi)缤羧盏拿瘢裆S、筍生竹,那一片蒼翠的綠蔭,始終堅守著心中的信念,堅守著心心相連的百姓大眾。
……
四
看過這些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從未去過南方,未曾見識過層層疊疊的竹林。但通過一個個故事,我感受到“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的真切含義。似乎看到,微風吹來,艷陽之下,竹葉婆娑,竹影搖曳,訴說著紅軍與百姓的動人故事。
在竹林掩映下,長征不僅留下了革命的火種,也留下了人民軍隊的名聲。共產(chǎn)黨的隊伍,依靠小米加步槍戰(zhàn)勝了洋槍洋炮武裝的國民黨,最終建立了新中國,這個概念其實早已深入人心,但在理解上仍有一些淺嘗輒止。那些保護下來的竹子和它們的“后代”,再一次證明了共產(chǎn)黨人和他們的軍隊非同尋常。他們不僅僅信念堅定,作戰(zhàn)英勇,他們心中牽掛普通大眾,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由衷而來,都是銘刻在心底的對百姓深切感情的自然流露。正是無數(shù)這樣的感情流露,才贏得了民心,贏得了勝利。也正因如此,億萬人民,也成長為無邊無際的竹林,用濃綠的竹蔭,回報著我們的事業(yè)。
仍是從網(wǎng)上看到,當年的江界河渡口已經(jīng)煥然一新,這里修建了世界懸臂跨徑最大的桁式拱橋,下游建了水電站,水位上升了,江面拓寬了,水流變緩了,兩岸郁郁蔥蔥的竹林倒映在平靜的水面上,成了絕佳的旅游圣地。
竹子早已成為當?shù)剞r(nóng)民脫貧致富的主導(dǎo)產(chǎn)業(yè),竹篾也已經(jīng)進入歷史,竹子加工廠生產(chǎn)的竹筷、竹碗、竹杯遠銷各地,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無論是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無論是長征還是改造荒山,無論是當年的紅軍還是新時代的軍人,蒼翠的竹林,都是我們魚水深情的有力證明。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