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奇】山水清暉有遺韻(散文)
◎山水清暉遠
我常常想,山水風物若無“清暉”,應該是一個空殼子了,清暉是山水的靈魂,于是被人憐愛。
公元742年,七絕圣手王昌齡再次被貶。這次是從武陵郡出發(fā),沿沅江溯流而上,去夜郎之西的龍標做一名縣尉。同年早些時候,朝廷在沅江中游新設置了瀘溪郡,郡所地在沅陵,軍事機構則設在武溪。一位復姓司馬的被貶官員已被任命為瀘溪太守。
“諸侯分楚郡,飲餞五溪春。山水清暉遠,俱憐一逐臣?!彼抉R太守上任前,王昌齡還為他作《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馬盧溪》詩留別。詩人鼓勵即將到任的太守,不要泄氣,瀘溪是個好地方啊,連山水都含著清亮的光輝,愛著那個遠赴它懷抱的人。沒想到,他很快就踏上和司馬太守一樣的路途,被沿著沅江放逐。而且走得比司馬太守更遠。不過,也有稍稍能讓人感到欣慰的地方——那條被放逐的路線,也是屈原曾經(jīng)走過的。
發(fā)源于貴州都勻的沅水,進入湖南后流經(jīng)瀘溪、沅陵、常德,直通洞庭湖,是西南通往內(nèi)地的水上交通要道。古代的西南偏遠,沅江似乎也成了一條被放逐的江。戰(zhàn)國時如此,到了唐朝仍然這樣。不過,悲憤出詩人,屈原就是在沅江中游瀘溪的屈望村寫下了著名的《橘頌》《涉江》和《山鬼》。文學作品也這條古道有了詩意,詩意帶著蒼涼與悲壯。
從王昌齡詩作中的地名分析,愛好壯游的唐朝文人里,一定有王昌齡的身影。去龍標上任過境瀘溪,肯定會滯留游玩。受剛剛喝過送別酒的瀘溪太守接待,也是情理中的事。于是,瀘溪郡內(nèi)武溪的天橋山上,留下了王昌齡的筆跡。也從那,去天橋山重溫王昌齡走過的路,成了很多到瀘溪游玩的人不可或缺的行程。風景,總是在沉淀里發(fā)酵著自己的魅力,吸引著古今熱愛風景的人亦步亦趨。
車停在天橋山腳下時,天正陰著,遠遠地,見好漢坡彌漫在一片薄霧中。走近了才看清,坡勢陡峻如削,好漢坡很像瀘溪縣城沅江邊上的十里畫廊。微風中,忽覺一陣芳香撲鼻,才發(fā)現(xiàn)寨子的房前屋后多種著桂花。花香滿坡,寨民悠閑,天橋山下,蕓蕓眾生的世界一片安好。
上山了。路旁、山坡上,多得是茂密的水杉和櫟樹。沿樹木簇擁的坡頂小路,隨眾人向山頂?shù)娜A嚴閣和北極宮進發(fā)。樹上朱雀輕鳴,樹下野草滴綠。拐彎處,雪白、粉紅、淺藍的野花正閑掛在對面的崖壁上,在微微的風中招搖。山高了,霧氣更加濃厚,遠處的景物已不可見,幾米、十幾米,肉眼可見的空間里,只有雨絲在輕盈地飄動。我們應該是進到了云中。
只有七百多米,并不高,可路修在狹窄的山脊上,就增加了通行的危險。只有山羊才能行進的小路已令人目眩,可僅能容腳的路卻被一道豁口斷開了。難以想象王昌齡是如何走過這段路。據(jù)說,當年的過橋方式是在豁口上順架幾根木頭,以為橋。常年在山中行走的樵夫還行,可書生出身的詩人怕是不敢站著過橋,他大概只能趴下身子,像山羊一樣,手腳并用、提心吊膽地捱過去。
人在山中即為仙。也許,在蕓蕓眾生的心中,經(jīng)歷過艱難險阻到達的廟、觀會才更靈驗一些。遇有解不開的心結,他們總喜歡找山頂廟、觀的神靈求解。和其他出名的廟觀、觀一樣,華嚴閣和無極觀,就修建在天橋山上不能再高的山頂。
好在,明朝時,有行善之人在山脊斷裂處建了座石橋。因勢就形,雖仍然狹窄,卻能挺直身子走路。免去了像山羊一樣過橋的尷尬,更多的人被吸引著去往山頂。
“問爾等何等樣人,爾自摸心頭再拜佛;朝我過莫做歹事,我這條鞭下不容情。”天橋山靈官殿里的靈官很直白。拜佛要有一顆誠善心,裝模作樣的偽君子還是卻步的好。聽靈官的口氣,在天橋山頂?shù)膽撌怯蟹鹂砂莸乃聫R。果然,華嚴閣,一棵高大的銀杏樹下,一座高大的廟宇昂然挺立?!叭f佛來朝”的豎字之下,是橫寫的“天硚山”。古樸莊重的字體,正是王昌齡與天橋山結緣的結果。瀘溪的山水清暉,終于真實地映射進詩人的親筆題字中。
站在華嚴閣前古老的銀杏樹下,才發(fā)現(xiàn)我們已走到云霧的上方。遠處,起伏的白云填滿了山間的空白,白云端上,只有幾個山頭在流動的云中時隱時現(xiàn)。上方,供奉道教祖師張道陵的北極宮被密密的古櫟樹環(huán)抱、掩蓋著,殿門的上方香煙繞燎,殿頂?shù)耐咂瓷渲萄鄣年柟狻?br />
沿閣后陡直的階梯去山頂,要先經(jīng)過慈云殿。慈云殿,又名娘娘廟。大殿內(nèi)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還是道教的仙姑?帶著心中的疑惑看墻上的導視牌,“慈云,意在觀音娘娘慈悲度化,送子送福;二則為仙姑神靈圓女性之愿”。原來建殿人根本沒想?yún)^(qū)分,直接把道佛兩教的人物融為一體了。靈官殿、華嚴閣、慈云殿、北極宮,寺廟和道觀合建。道和佛,毫不違和地占據(jù)著天橋山的山頂,一起遠眺著五溪的山水,共享香客虔誠的祭拜。這也算是天橋山對湘西包容多種文化的貢獻吧。
在北極宮出來,卻發(fā)現(xiàn)外邊已經(jīng)起了風。有些大,鼓蕩得粗大樹木的枝葉都側向一邊。在風的催動下,遠處山間的白云似浪翻滾,像大海退潮一般漸漸消散。如帶纏繞、似龍舞動的武水、沅江重新現(xiàn)出身來,蜿蜒進遠處群山的綠色中。
山道上游人如織,極目處山青水遙,入眼來色澤清亮。瀘溪,像一位邁出深閨的美女,正用如畫的美景詮釋著“山水清暉”的幽美意境。
一段行程,被風景圍裹著,無論怎樣形容,都覺得繁冗,于是我從古詩詞里掂量出那個“清暉”,最合適。
◎百里之邊城
百里之外有邊城,邊城沒有被邊緣化,越發(fā)吸引著那些鐘愛邊城的人。其實,愛邊城,可能一下子就猜到了一個人,一個讓邊城散發(fā)著文學魅力的人。
淡淡的薄霧中,在浦山鎮(zhèn)拐過急彎的沅江安靜了許多。白鷺飛過,牽引著行人的目光,把岸邊古建筑群的水墨色向南方延伸,與遠處如黛的山色渾為了一體??~緲而遼遠,最合適邊城的外觀感覺。
高山坪,青石板鋪成的古驛道,正在樹木的掩映中向著鳳凰古城匍匐前行。那是通向沈從文故鄉(xiāng)的小路。和多數(shù)外省人一樣,我也是先知道鳳凰,之后才知道浦市的,在讀過沈從文的《邊城》后,也因為這位邊城才子的《湘行散記》。
在沈從文的書里,鳳凰無疑是美的,不過卻缺少浦市的繁華。在沅陵當兵,多有去浦市公差常住的機會,讓沈從文熟悉了浦市的大街小巷。中正街、太平街上,狹窄的石板路被兩旁林立的店鋪擠得逼仄。桐油坊、瓷器店、鐵器坊上面的窨子房幽深,雕梁畫棟的背后不知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美婦、財富、尊貴……都被幾米、十幾米高的圍墻護衛(wèi)著。因神秘而生的羨慕在外鄉(xiāng)人的眼中發(fā)酵,已不知引來鋪中伙計多少次的白眼。人們只能嫌邊城不爭氣,并不怪沈從文的文學有什么不妥。多么好的圓場啊。
木架構的茶館里人聲嘈雜,長凳環(huán)繞的方桌上安放著茶具、小蝶,老人、收了工的中年人,悠閑地圍坐在桌旁,喝茶、嗑瓜子,玩雀牌、聊天。來自近在咫尺的鄰縣鳳凰,沈從文自然聽得懂浦市老人的談論。眼前的熱鬧,竟是1914年大洪水后重建的場景。大部分店鋪毀壞殆盡,寺廟和道觀也被沖去多數(shù)。人們現(xiàn)在拜佛,只能渡江去對岸的江東寺了。喝茶老人說著,口中發(fā)出一聲長長的嘆息。
沈從文也去了河東,就住在江東寺中。和方丈聊得暢快。從老和尚的口中知道,江東寺這座古老的寺院,原建于浦市的天門山上,名字叫浦峰寺。是唐太宗下令敕建,由尉遲敬德監(jiān)造完成。宋朝時,寺廟不幸被洪水沖垮,后被改建到沅江東岸,名字也改叫了江東寺。江東寺的鎮(zhèn)寺之寶是李世民御賜的梨木半藏。藏傳佛教里,以5048座菩薩為一藏,半藏,即2524座菩薩。當然也不一定全是菩薩,江東寺半藏上的人物就是僧俗皆有。直徑一米、高三米的半藏上,雕刻著2524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繁盛的佛教文化讓沈從文感慨良多,更加深了對他浦市繁華的了解。
地勢平坦的浦市,盛產(chǎn)油桐、白蠟,有上達川黔,下通荊襄、河漢的水運之利,古絲綢之路更延長了古鎮(zhèn)伸向南方的觸角。早在東周戰(zhàn)國、漢朝時,浦市就已興起,具有了較高的經(jīng)濟、軍事地位。經(jīng)歷過隋唐時繁華,浦市又在明洪武年間被發(fā)現(xiàn)儲有大量鐵礦。隨著冶鐵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浦市迎來了自己的發(fā)展高峰。十里城墻上留有十二座城門,城內(nèi)的三街四十五巷里,排列著十三座省級會館、十五個行業(yè)會館、七十二座寺廟道觀。書院、祠堂、鏢局、繡樓、世第……充斥,二百多家民居緊湊排列。浦市,成了偏遠湘西的“小南京”,沅江岸邊的“不夜港”。
雖然規(guī)模已大不如前,但沈從文眼里浦市仍是屋大、廟大、船大、地方大,湘西四大名鎮(zhèn)之首的“舊家子”神氣尤其動人,是個“地方山峰同人家皆雅致得很”的好地方。
想象著沈從文當年的樣子,我也坐到卸了鋪板的茶館里,要了一壺瀘溪當?shù)氐某料?。幾個喝茶的老漢正談論國家又要增加的補貼。說的是濃厚的地方口音,聽不太清,只能在滿臉的笑容中感受到他們內(nèi)心的喜悅。
喝完茶,繼續(xù)去江邊看景。見一嫻靜的短發(fā)少婦正站在堤岸上作畫。畫心已經(jīng)完成,她正在給畫作題名。畫面上,遠處青山低伏,近處大河緩流;河邊店鋪排列,河內(nèi)船桅林立;窨院庭院幽深,山水清暉閃爍。——百里之邊城。隨著五個秀美遒勁的字落在紙上,少婦完成了自己的畫作。
有起伏的山在遠處,就沒有籠蓋四野的壓迫;多了綠色的滋潤,山水也變得明亮。短發(fā)少婦的畫,生動地還原了浦市的山水原貌。給人的視覺感受,正像沈從文所描述的那樣,“一切光景靜美而略帶憂郁。隨意割切一段勾勒紙上,就可成一絕好宋人畫本。滿眼是詩、一種純粹的詩……”作家和畫家一樣,都用細膩的筆觸捕捉到了自己感受到的鋪市。不過不同的是,如今的浦市,絕好的宋人畫本仍在,靜美光景中的憂郁卻沒有了。人們更多看到的,是沅江岸邊水光山色的清亮光輝。
世界上,地理位置處于邊緣的,都被人們納入審美視野,或許,“邊”是最有魅力的一個詞,只是我們當作了邊緣。
◎辛女峰傳奇
我相信,每一座山峰都應該有了自己的傳奇故事。當然辛女峰的傳奇,應該是所有山峰中的佼佼者了。
瀘溪縣城南十幾里外的沅江岸邊,兀然矗立著五座峭削高聳的山峰。
站在遠處的低山上遠眺,最高的山峰像一位身材高挑的美婦;坐在沅江中的行船上仰望,五座山峰則像一個直插云霄的鐵掌。最高峰是當?shù)厝丝谥械男僚?。六百多米,比周圍連綿的矮山雄壯多了。那是傳說中的辛女,正站在岸邊等丈夫盤瓠歸來。緊鄰的周邊,和辛女峰組合成手掌形狀的五座山峰,則是《射雕英雄傳》中的鐵掌峰。一個代表湘西的古老傳說,一個是金庸先生創(chuàng)造的傳奇。
烽火戲諸侯后的周幽王,被申候聯(lián)合以白犬為圖騰的犬戎族攻殺。西周覆滅,犬戎也成華夏民族的共敵。其實,不止于周朝,自三皇五帝時犬戎的威脅就已存在。據(jù)《后漢書》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舉部族之力也不能打贏,無奈的高辛帝就下了一道命令,如有人能戰(zhàn)勝犬戎國,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高辛帝蓄養(yǎng)的五彩愛犬,本是帝宮中老婦人耳中生出的金犬,名字叫盤瓠。它聽到高辛的許諾,就潛伏進犬戎的部族,乘敵人不備咬死了犬戎的首領吳將軍。擺在宮闕上的吳將軍人頭,讓高辛帝大喜過望。不過考慮著異類不能婚配,他卻為怎樣獎賞盤瓠發(fā)起愁來。高辛帝的女兒知道后,認為皇帝的命令不能更改,主動要求與盤瓠成親。得到皇帝認可后,盤瓠就馱著辛女飛入沅江岸邊高山的洞穴里。盤瓠白天以狗的形貌出現(xiàn),夜晚則變?yōu)轱L度翩翩的美男子。夫妻倆先后生下四個兒子。兒子們長大后獲知真相,卻以父親是狗為恥,尋機打死了父親并拋尸沅江。傷心卻又無奈,辛女最終把自己哭作了一座山峰。
同樣的愛情故事,在瀘溪的傳說里也有著不同的內(nèi)容。在辛女峰周邊人的講述里,盤瓠是高辛帝的部將,在得知皇帝要把女兒嫁給可以戰(zhàn)勝犬戎者的承諾后拚死作戰(zhàn),最終打敗了犬戎。沒想到,消除了外敵威脅的高辛卻不肯嫁女。愛慕盤瓠的英武,深明大義的帝女不顧父親反對,和盤瓠私奔到還是蠻荒之地的沅水中游創(chuàng)建了家園,不斷繁衍生息。不幸的是,盤瓠遭人謀殺后拋尸于沅水流域。悲憤的辛女沿江尋找丈夫尸體,哭到氣絕后化為一座山峰,就是現(xiàn)在的辛女峰。
盤瓠和辛女的傳說還有很多,都聽在了一個避難青年——金庸的耳中。
1942年,日軍空襲衢州。金庸就讀的衢州中學被迫停課,師生們開始各自流亡。大量難民隨政府機關、軍事部門向山城逃亡,很多大學搬去了重慶??釔圩x書的金庸也決定去重慶上學。
在學校領到的遣散費不多,沿湘川鐵路到達瀘溪時,金庸已花盡盤纏,無法繼續(xù)前行。想起有位同學是瀘溪人,金庸打聽著找上門。長沙、常德已經(jīng)淪陷,大量的桐油、木材、黃豆等物資要在瀘溪集散。本就是湘西重鎮(zhèn)的瀘溪,成了前線的后方,后方的前線,迎來了自己的又一次繁華。金庸也得以在同學哥哥的農(nóng)場謀得一份工作,暫時度過了戰(zhàn)火中的經(jīng)濟之困。
第二年夏天,金庸到重慶創(chuàng)辦《太平洋雜志》。然而生活并不如意,1945年,雜志因紙價瘋漲停刊,金庸再一次陷入貧窘之境。幸運的是,他又偶遇了來重慶辦事的同學哥哥。在他的極力邀請下,金庸再次來到瀘溪,邊工作邊學習著等機會。
很快適應了瀘溪的生活。白天常去沅江兩岸游玩,在辛女峰彌漫的霧氣下,金庸曾迷失在山底的深澗。也曾試圖攀援上辛女峰半山腰的洞穴,費勁了力氣卻無法上去。夜晚則與當?shù)厝藝艋鸪?,吃烤紅薯,大碗喝酒,聽他們講盤瓠與辛女的傳說。令所有人高興的是,苦中作樂地生活過幾個月后,終于迎來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兩次走投無路之際,都是瀘溪人伸出了熱情的雙手。在屈原、王昌齡、沈從文的足跡后,金庸踏遍了瀘溪的山山水水。辛女峰,連同它周邊的四座山峰,變成了《射雕英雄傳》中的鐵掌峰;峰下的山洞則成了書中藏《武穆遺書》的最佳場所。重信守諾、輕財重義、快意恩仇、扶貧濟弱,湘西人的美好品質(zhì)也被寫進書中,成了小說主人公的典型性格。
“我的小說中最好的女人是湖南人,最好的男人也是湖南人。”確實,金庸把對瀘溪的感情,都傾注進他理想中的武俠人物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