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暖】棕櫚樹(散文)
在公園、風(fēng)景區(qū)里,每當(dāng)我看到那筆直樹干、葉如蒲扇似的棕櫚樹時,便特別親切,因為老家人在生活中離不開棕櫚樹。
一
自留地的地頭地角、地坎上,搖曳著一株株棕櫚樹,風(fēng)吹過,棕櫚掌葉子會發(fā)出悅耳的唦唦聲。父親也在自己的自留地那兒,種植了不少棕櫚樹?!叭~似新蒲綠,身如亂錦纏。任君千度剝,意氣自沖天?!边@首《詠棕樹》詩歌是唐代詩人徐仲雅所寫,生動形象地概括了棕櫚樹的生長習(xí)性和品質(zhì)。
小時候,經(jīng)常與童年伙伴去攀爬棕櫚樹,它樹干外皮粗糙,像汽車輪胎,比較好爬。我們時常進行看誰爬得快、爬得高的比賽。一次我與阿福他們?nèi)ヅ逝?,他像青蛙一樣,一下一下,往上攀登,不,確切地說像猴子一樣敏捷。當(dāng)攀爬到三米左右高時,阿福褲子掉了一截,裸露出半個雪白臀部。我喊:“阿福你的褲子?”阿?!鞍 钡囊宦?!嘩啦一下子滑到地上。他提了提褲子,勒緊褲腰帶后,將唾液噴到掌心,雙掌搓了搓,又去攀爬了……
這些樹的高度,在三至十米左右之間,即使被砍掉后也堅固,難易腐爛。因此,常常被作為山澗、山坑鋪橋的材料,把三四根鋪過去,就是一座扎實的小木橋,走在上面不溜滑,用幾年還堅固,不腐爛。
棕櫚花,四、五月份開花蕾及花。曾有詩云,“碧玉輪張萬葉陰,一皮一節(jié)筍抽金。胚成黃穗如魚子,朵作株花出樹心”。我覺得樹上的花苞,即花蕾,像戴著一只只黃色無指手套的手掌,扯掉一層皮,里面是一粒粒金黃色的“小米粒”。我們經(jīng)常用長竹竿柄的彎刀,伸到棕櫚樹梢叢中,去割下它們,當(dāng)玩物。常常玩得家里、道路上撒滿一地的黃金粒,很耀眼。
棕櫚樹在老家地頭地角遍長,花苞也多,獲取挺容易,但老家人從來沒有吃過這東西。然而,如今我從電視和網(wǎng)上看到過,有些地方人卻喜歡吃這個。先將它用沸水焯過,再烹飪,如單炒,炒鮮肉、臘肉,燉雞,煮粥,燒湯等等。盡管沒有吃過,但我相信,它會給人帶來像嘗野菜那樣新鮮、清味的感覺。棕櫚花還是一味涼藥,有保護心血管、止血止痛、收斂止瀉等功效。
二
棕片,就是在樹梢上裹著的一層層網(wǎng)狀纖維,這是棕櫚樹的核心部分,父親種此樹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它來作為生活用途的材料。每年要將它剝下來,因此自留地上的棕櫚樹越剝越高,之后去剝時只好架著木梯。
棕片具有牢固、耐磨、耐腐爛、不吸水等優(yōu)點。常常用于搓棕繩、制作床墊棕繃、蓑衣等材料用途。七八十年代之前,南方老家每個農(nóng)村家庭的雨具,只有雨傘和蓑衣,一個家庭通常有三四件蓑衣,有的更多。剛制作的蓑衣,各部位硬朗筆挺,特別是肩膀直直的,防雨功能特別好,但用久了也會綿軟、破損,而漏水。所以,常常有串蓑衣師傅來我村,幫農(nóng)家縫補或串蓑衣,曾有一句民諺,“串串蓑衣種種田,彈彈棉花過過年”,就反映了當(dāng)時這些手藝人的境況。
他們的工具很簡單,只是一個挎包,裝著棕針、油罐等。一次,師傅受我家邀請,來家里串蓑衣和縫補。父親從樓上拿下一捆捆棕片給師傅。先將棕片抽出棕絲,搓成棕繩。再擺出吃飯桌,在上面,通過棕針,將棕絲一次次快速串過棕片……編織成一個個部件,如后背、肩膀、前身、下身裙擺等,再拼接成整件蓑衣。它的上披,極像翩翩飛舞的美麗蝴蝶。
蓑衣歷史悠久,先秦時候就有,它以雨具的形式陪伴著勞動人民走過了幾千年。也留下不少與蓑衣相關(guān)的詩句,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還有,著名的是唐代張志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的名句,描繪了一幅詩情畫意的江南漁家生活畫面……
蓑衣不僅耐磨損耐,穿著透氣舒服,健康生態(tài)環(huán)保,而且使用阻礙很少,如身子的彎、蹲,手用的各種勞作,挑擔(dān)子等,都可以運用自如。雨天時,父輩們穿著蓑衣,戴著斗笠,彎腰插田;躬身插番薯苗;站直耘田;揮舞鋤頭勞作等情景,又一幕幕地浮現(xiàn)在我眼前。也浮現(xiàn)出,我父親穿著蓑衣,戴著斗笠,拿著鋤頭,冒著大暴雨,到自己的房前屋后和學(xué)校周圍水溝排除垃圾障礙物;浮現(xiàn)出父親這般穿戴,行進在洪水滾滾的水庫水渠中,去排除障礙物,身上綁著繩索,后面有幾個村民拉著……
大概到了九十年代,老家蓑衣全部被化纖、塑料雨衣所替代。這些,雖外觀好看,穿著瀟灑,但也有缺陷——透氣性差,穿在身上,往往衣內(nèi)冒蒸氣而濕身。如今,還能找得到蓑衣物件,但串蓑衣的師傅,包括哪些會傳統(tǒng)精湛手藝的師傅們,卻不一定能找得到。然而世間的事物總是千變?nèi)f化的,或許一陣春風(fēng)拂來,村民們又崇尚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東西呢。
三
棕櫚葉,像蒲扇,老家人叫棕櫚掌。柄長五十厘米左右,一面棕櫚掌由四五十條折褶裂葉連接而成,中間裂葉長,兩邊裂葉短,最長的約八十厘米。掌與掌、樹與樹之間的、棕櫚掌裂葉的長短粗壯,都是不相等的,因為生長時營養(yǎng)的吸收、土地的肥沃等都有所不同。
棕櫚葉是天然免費的繩索,老家人離不開它。到菜園地割幾棵蔬菜,有時無須帶籃子,帶一把刀就行。從地坎棕櫚樹上割幾條裂葉,將割的幾棵蔬菜捆一捆,就可以拎回家。村民砍柴時捆個柴,到田地勞作時要捆一些作物,等等,去之前,也要在棕櫚樹上砍幾面棕櫚掌帶上作為捆綁的繩索。
每當(dāng)母親制作梅干菜或咸菜時,在大木桶里踩實碎菜后,要用一面面綠意盎然、散發(fā)著清翠氣味的棕櫚掌,蓋在上面,再放上幾塊大石頭壓實。過一段時間,酸水從棕櫚掌縫隙中滲透出來,氤氳著酸香味,漸漸地淹沒了它。棕櫚掌可以均勻地覆蓋碎菜,一點都不會改變碎菜的原味,既生態(tài)又干凈。
那時,鄰村賣肉人,會隔三差五,挑肉擔(dān)來我村賣。蘿筐里放著幾爿豬肉,砧板、手秤,捆肉的稻草或棕櫚布。棕櫚葉,老家人又叫棕櫚布。用的時候,把一條條優(yōu)質(zhì)裂葉撕成兩半,或去掉中間那根筋,有的捆量重的豬肉就不去掉。蘿筐里的一束束棕櫚布,常常被肉油揩得油光發(fā)亮。父親選中一刀肉,賣肉人稱過后,從一束棕櫚布里抽出一根,在它中間位置捆綁,再結(jié)一個提套,拎著時兩頭豬肉往下垂著,像一彎月兒。父親付了錢,拎著一刀白紅、肥瘦相間的豬肉,晃蕩,晃蕩回家了。豬肉雖然才六角三分錢一斤,但在貧困歲月里,只能偶爾買幾斤肉解解嘴饞。雖沒有塑料袋裝,但這裸露地拎著,便更加引人注目了。我緊隨父親回家,等待父母燒肉吃了。
過年捆一刀刀臘肉時,老家人,包括父母從來不用鐵絲和塑料繩捆,而是用稻草和棕櫚葉捆。為了牢固,要用整條的不抽掉那根筋的裂葉來捆綁。用剪刀在一刀肉的頭部戳一個小洞,再穿過棕櫚布,打一個結(jié),留著提套。就可以掛在門口竹杈和竹竿上曬臘肉了。母親到現(xiàn)在還是用棕櫚葉捆,她說這個干凈衛(wèi)生。
還有包粽子,到現(xiàn)在,老家人還是離不開用棕櫚葉捆綁。在包之前,選優(yōu)質(zhì)的棕櫚掌中間位置的長裂葉,去掉那根筋,取兩片葉子,再撕成條絲備用。女人把幾勺糯米和一快五花肉、少許蘿卜纓子,用箬葉包過來,再用一根棕櫚葉條絲在上面繞幾圈,打結(jié)時一頭用嘴咬住,一頭用手,同時拉緊。之后,用幾根絲條并在一起的粗繩子,連綴成兩頭分別五個,共十個的粽子為一串。包粽子時,我認(rèn)為任何繩子的捆綁,都不如棕櫚葉,因為它與箬葉同色同味,綠色環(huán)保健康,且來自山野的一股清香,會在煮時和唇齒間彌漫,彌漫。
棕櫚樹,是老家人的生活樹,是生態(tài)綠色健康的樹,老家人到現(xiàn)在還離不開它。我想在春暖花開時,去老家,在棕櫚樹的樹干上,靠一靠!攀爬,我已經(jīng)是攀爬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