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舊時光】我家門前那座山(散文)
狀元之魂,白狐之謎,還有動人的水韻山謠……都是我家門前那座山上的故事。
——題記
一、開門見山
我家住城里,卻也天天感受到開門見山的鄉(xiāng)村野趣。
早上起床拉開窗簾,一眼看到窗外幾公里處那座海拔1650米的甘溪山。
逶迤連綿的嶺上隆起兩座峰巒,像睡美人的一對乳峰,更像古長城的烽火臺。
明朝時期,峰巒上建有一座石峰寺,四川峨眉高僧鐵筆和尚曾在寺里掛錫。石峰寺的暮鼓晨鐘,伴隨日落日出,四季香火鼎盛,佛光普照,善男信女絡(luò)繹不絕,與佛寶山的白云寺同為川鄂名寺。清嘉慶年間被白蓮教毀壞,上世紀50年代甘溪山上建林場,石峰寺被改建成了森林防火瞭望所。
峰巒下面還有一個建于清代的靜慈寺,如今寺廟遺址只剩下斷壁殘垣,麻條石山門兩邊鐫刻的一副楹聯(lián)還依稀可見:“凈似太古有緣山色來佛寺,慈即神仙無限風(fēng)光放甘溪。”
雨后初晴的清晨,我常常站在臥室窗前,出神地望著晨霧從甘溪山下縹緲而上,像一幅潔白無邊的紗幔掛在甘溪山的山腰。初升的太陽向甘溪山投射無數(shù)的光柱,蒼翠欲滴的大山像一艘巨輪,在茫茫霧海里破浪前行,我禁不住一陣陣心曠神怡。
甘溪山雄秀峻險,美不勝收,其中“甘溪積雪”,就是古人描繪的“利川八景”之一。時令進入冬天,利川城里還沒下雪,甘溪山頂已是銀裝素裹;城里小雪紛飛,山上已是林海雪原;城里積雪開始融化,山上依舊是粉妝玉砌的冰雪世界。
清嘉慶年間,詩人張定模在利川擔(dān)任訓(xùn)導(dǎo)期間,留下不少的詩篇,其中有一首《甘溪積雪》這樣描寫雪景:
“雪積乾溪行徑纖,斷橋策蹇意兢嚴。長松夭矯龍嵌玉,怪石崢嶸虎陷鹽。萬斛明珠藏絕壑,一條素練介窮檐。何時化作桃花浪,早放蘭芽吐筆尖?!?br />
張定模的詩形容甘溪山古松厚厚的積雪,猶如龍身上的鎧甲嵌入了白玉;積雪堆在山間嶙峋的怪石上,就像老虎陷進了碩大的鹽堆里……
在清代擔(dān)任過利川縣丞的王三錫也多次冒雪踏訪甘溪山。在王三錫的眼里,月夜甘溪山成了積雪堆砌的一座島嶼,漫山遍野白茫茫,枯樹枝丫盛開一朵朵雪白的梨花。王三錫在《甘溪積雪》的詩中這樣寫道:
“一片寒光雪滿溪,隨風(fēng)飄蕩逐高低。春歸柳絮余芳徑,月上梨花隱玉蹊。凈處漫同紅雨落,淡中好共白云棲。何須更羨瓊瑤島,仙路依依望不迷?!?br />
星轉(zhuǎn)斗移,歲月悠悠。古人筆下的甘溪山依舊青山不老,溪水長流。一曲曲水韻山謠,吸引著世世代代的人們,熱情向往著世外桃源甘溪山。
二、溪水碧螺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甘溪山上有一大一小兩個湖泊,大的稱為“仙女湖”,小的名叫“狀元湖”。
從甘溪山上延伸下來的16道山嶺,每道山嶺又分出一道道薄薄的山梁,狀如一匹匹鬃毛飄逸的馬鬃嶺。
發(fā)源于山上的8條溪流,在16道山嶺的林蔭間時隱時現(xiàn)。平日里山溪水溫柔恬靜,時而潺潺流動,時而行色匆匆,水色清冽而甘甜,這就是甘溪山為啥叫甘溪山。
甘溪山屬于青砂巖體,山上無數(shù)道泉水被青砂石天然過濾器濾掉了雜質(zhì)污穢,溪水清澈干凈,富含多種營養(yǎng)元素,是莼菜生長所需要的重要水源。
莼菜是水生草本植物,嫩葉和嫩莖是水中名菜,一年種植,多年收獲。莼菜的名字源于它的嫩莖長如細絲。與其它水生植物不同的是,莼菜莖葉被晶瑩剔透的果膠包裹著,果膠含有極為豐富的營養(yǎng)元素。水質(zhì)越好,果膠越厚,品質(zhì)越好。
莼菜不僅是很珍貴的食材,還具有清熱、消腫、解毒、養(yǎng)顏的藥用功效。因而莼菜一直享有“水中碧螺春”、“水中人參”、“水中燕窩”等美譽。
自古人們癡迷莼菜達到了什么程度?有一個典故流傳至今:西晉時期,出生于江南莼菜之鄉(xiāng)的文學(xué)家張翰在京城洛陽做官。一個秋風(fēng)乍起的季節(jié),張翰忽然思念起故鄉(xiāng)的莼菜和鱸魚。在他的故鄉(xiāng)江南,莼菜與鱸魚、茭白并稱為“三大名菜”。于是張翰決然退出官場風(fēng)險,辭官回到江南。
如今,鄂西利川甘溪山下的幾個村子利用得天獨厚的甘溪山水資源,從佛寶山莼菜基地引種發(fā)展了2300多畝莼菜。調(diào)羹大的莼菜葉片攤在水面上,就像在莼菜田鋪上了寬闊無邊的綠地毯。
每年5月到9月份,是采摘莼菜的黃金季節(jié)。到了莼菜采摘節(jié)這天,我們帶著長槍短炮和三腳架,一早趕到現(xiàn)場,選擇有利地形拍攝圖片,一些莼菜經(jīng)銷商和大批游客也趕到現(xiàn)場觀光。
這天甘溪山下莼菜田里一派喜慶熱鬧景象。穿得花花綠綠的青年男女在莼菜田里開展莼菜采摘比賽。一排盆子一排人,在莼菜田里排開了整齊的陣勢,不一會兒就前前后后拉開了差距。
采摘莼菜的手法大體跟采茶一樣,但也有不同之處:莼菜在水中飄逸不定,手伸去重了一點兒,滑滑膩膩的嫩芽跟你“躲貓貓,”不容易掐住它。有經(jīng)驗的莼菜采摘手,不是伸開巴掌去抓,而是從合適的角度,用三根手指頭輕輕托住
嫩葉的根部提起來,迅速丟進盆子里。
莼菜的果膠厚實而滑膩,如果捏的方法不對,就會越捏越滑,往盆子里丟得稍微慢一點,莼菜嫩葉就會從指縫里滑落到水里。所以采摘莼菜既要眼明手快,又要下手輕柔,拿捏到位。
采摘上等的莼菜,就是那些嫩葉帶著嫩芽的寶貝,如果嫩葉帶著花蕾,那就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了。
采摘莼菜跟插秧一樣,在水田里彎腰時間長了,腰桿疼得直冒汗。忍不住就要伸一伸腰,等你伸了幾次腰,采摘進度已經(jīng)跟不上了。
所以莼菜采摘比賽,比的是心靜如水,比的是手法技巧,比的是頑強毅力。
由于甘溪山的水質(zhì)好,山下的莼菜比其它地方的莼菜果膠要厚一些,要壓秤一些。一天比賽下來,最快的要采摘100斤以上,一般的只有幾十斤。
莼菜采摘節(jié)這天,從當(dāng)?shù)乇姸嗝琅羞x出來的10名“莼菜仙子”也來到田間助陣。她們就像甘溪山上仙女湖剛剛出浴的仙女翩翩起舞,與采摘莼菜的土家小伙子對歌《龍船調(diào)》?,F(xiàn)場鼓樂鳴奏,酣歌醉舞,把甘溪山下的水鄉(xiāng)風(fēng)韻,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莼菜村里的民宿農(nóng)家樂,家家擺出口感鮮美滑嫩的各種“莼菜宴”,請遠方客人品嘗甘溪山溪水孕育的珍饈美味,在歌舞中聆聽甘溪山的傳奇故事。
莼菜種植戶每年有幾個月弓腰曲腿泡在在水田里辛苦勞作,很容易患上風(fēng)濕腰腿痛等疾病。莼菜村里人有句很形象的比喻:“莫說水蛇不咬人,掙錢路上條條蛇都咬人!”
三、狀元古魂
利川境內(nèi)山多山大,唯有文武二山名氣最大。
文山就是甘溪山,是北宋狀元詹邈的故鄉(xiāng);武山就是都亭山,是古代巴國的將軍巴蔓子以身殉國的葬身之地,自古有“文推詹邈,武推巴蔓”的說法。
今年立秋剛過,兒子開車帶著我們一家三代上甘溪山尋蹤狀元古魂。
汽車迂回行使在盤山公路上,不時有避暑山莊從車窗外一閃而過,山腰公路邊,一排排白色尖頂露營帳篷,與山下利川城鱗次櫛比的樓群相映成趣。
登高遠望,莽莽林海波濤滾滾,陣陣林濤由近向遠,公路兩旁挺拔筆直的柳杉疏密有致,林下枯枝落葉好似厚厚的絨毯,稍有不慎就會引起森林火災(zāi)。甘溪山國營林場在山上編織了嚴密的防火網(wǎng),守護著萬畝林海的安全。
上山的車輛被攔截在林區(qū)外,游人只能棄車沿公路步行幾公里上山。幸好沿途林蔭蔽日,涼風(fēng)拂面,雖累不覺很熱。剛滿3歲的雙胞胎孫子,一路蹦蹦跳跳,他們時而為參天筆直的杉木林分外驚訝,時而對一道道山泉格外著迷。
我們在沿途不時遇到往返的外地游客,他們也是慕名上山踏訪“狀元古道”,參觀“狀元湖”,游樂“狀元幽谷”的。
早在北宋元祐時期,施南府利川都亭里出過一位朝廷狀元詹邈。傳說詹邈生于甘溪山,長于甘溪山,葬于甘溪山,是當(dāng)?shù)厝藗兂绨葜两竦摹拔那恰薄?00多年來,人們一直懷念詹邈,不只是詹狀元的特殊榮耀,更崇尚詹邈那種窮而思進,困而思變的進取精神。
詹邈在甘溪山的古遺址較多,有狀元古道、狀元湖、狀元屋基、狀元墳、狀元幽谷等等。在甘溪山南麓黑洞槽,那座狀元屋基遺跡如今隱藏在密林荊棘叢中。
這些遺址和狀元的傳奇故事,一直成為當(dāng)?shù)厝藗兦髮W(xué)上進的精神寄托。有人甚至猜測,甘溪山下新建的教育城,也是為了承接狀元的文脈。
據(jù)《施南府志·選舉志》記載:“宋元祐三年,詹邈都亭里人,舉博學(xué)鴻詞科第一?!辈W(xué)鴻詞科是古代科舉考試的一個種類,始于唐代開元,止于宋代末年。博學(xué)鴻詞科由皇帝親自主考,用來選拔學(xué)問淵博、文詞卓越者,《舊唐書·陸贄傳》就有博學(xué)宏詞登科的記載。
傳說詹邈自幼失去父母,與祖父祖母相依為命,靠家里養(yǎng)的幾只鴨子生蛋換鹽吃,住的房屋是用十塊竹籬笆圍成的茅草棚,天穿地漏,不避風(fēng)寒。家里常常買不起紙筆墨硯,詹邈就在木盤里裝上河沙書寫練字。
祖父母發(fā)現(xiàn)孫子從小聰明伶俐,便節(jié)衣省食送詹邈讀書。詹邈從小胸懷大志,勤奮好學(xué),家鄉(xiāng)人都稱贊他有出息。
《利川土家族簡史》記載,宋元佑3年(1088年),宋哲宗趙煦立博學(xué)宏詞科,遴選賢才,經(jīng)地方官員舉薦,詹邈赴朝應(yīng)試。主持科考的官員請來一位很有學(xué)問的和尚為考場撰寫對聯(lián)。學(xué)問高深的提學(xué)官員一看這副對聯(lián),就知道是出自僧侶手筆,連連嘆息科場缺乏人才。
在場的詹邈很不服氣,當(dāng)即口占一聯(lián),提學(xué)官員十分贊賞,當(dāng)即下令換上詹邈的佳作。
筆試結(jié)束,由皇帝主持廷試,皇帝與詹邈進行了一場十分精彩的對話。武漢出版社出版的《利川人物志》對這場廷試有一段詳細記載:
宋哲宗問詹邈:“家居何處?”詹邈答:“家住清江都亭里,本是鐘靈毓秀地,周有蔓子秉忠義,漢有竹王把疆辟?!?br />
哲宗見詹邈出語不凡,又問:“景致如何?”詹邈根據(jù)家鄉(xiāng)東邊金子山、西邊齊岳山、南邊鐘靈山、北邊落水洞的自然景觀答道:“東有玉筆朝天,西有萬里城墻,南有八寶煉丹,北有臥龍吞江。”哲宗又問:“家有多少人?”詹邈回答:“七十人擔(dān)水,八十人打柴,三只船下河運鹽,鷂鷹灘頭打掉一只,經(jīng)常缺鹽吃?!?br />
哲宗再問:“你家房屋有多大?”詹邈回答:“十座牌樓繞墻,千根柱頭落地,萬片絲茅蓋頂,兩丈之闊容人生?!?br />
哲宗還問道:“有多少仆役?”詹邈回答:“不用仆役風(fēng)掃地,月點燈,狗拉弓,豬彈琴,老鼠半夜讀五經(jīng)?!?br />
詹邈用通俗而精妙的語言對答如流,描述了故鄉(xiāng)位置、山川景色和家境狀況。宋哲宗高興地稱詹邈是奇才!隨后又問起詹邈治國方略,詹邈旁征博引一一作答。宋哲宗大喜,欽授詹邈博學(xué)宏詞科第一名。
宋朝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一位土家山民的子弟,走出深山進京城參加殿試,竟然高中狀元。鄉(xiāng)里人怎不感到榮幸?喜訊傳來,鄉(xiāng)里人修了一座龍橋,期待狀元榮返故里踩橋。第二年,詹邈獲得皇帝恩準返鄉(xiāng)探親,不料在江夏途中遭奸人所害,年僅35歲。詹邈死后,鄉(xiāng)里人將他的尸體葬在甘溪山北麓楊家溝。
傳說詹邈做了狀元后,卻不愿做附馬,不知與他在途中暴病身亡,是否有一定的聯(lián)系?按說狀元榮歸故里,各地方是要一路護送的,若有不測,責(zé)任重大,朝廷肯定要查個清楚明白,按律治罪,為何史書和傳說都沒有下文?
一介深山草民書生,在江湖上應(yīng)該沒結(jié)下恩怨;一位剛剛?cè)胧赖男驴茽钤?,在官場上也?yīng)該沒有政敵,哪來的奸人所害?無論什么結(jié)果,經(jīng)過千百年的傳頌,詹邈這位歷史上的狀元,已經(jīng)成為甘溪山的文化之魂。
這天我們步行上山延誤了行程,只游覽了狀元古道和狀元湖。狀元古道兩排蒼老的古杉有合圍之粗,滄桑的枝丫猶如筆尖直指蒼穹,讓人聯(lián)想到當(dāng)年詹邈用過的毛筆。滄??菪嗟纳寄纠细跔钤诺郎媳P根錯節(jié),有如狀元的命運駁雜多端,跌宕起伏。
走近隱藏于翠竹林間的狀元湖,除了淙淙水聲和竹林隨風(fēng)搖曳的沙沙聲,顯得肅穆寂靜。漫步狀元湖邊,我仿佛看見了詹邈在湖邊發(fā)憤苦讀,在竹林徘徊思考,在湖里游泳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經(jīng)在利川擔(dān)任過市長的陳武林那首竹枝詞:“千秋古道伴君魂,幾壁殘垣隱柳林。欲問狀元何處去,湖邊竹下捧書人?!?br />
四、白狐之謎
《聊齋志異》有很多人狐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在蒲松齡筆下,狐貍是聰明、靈性與嫵媚的化身。15年前,陳瑞一曲纏綿悱惻的《白狐》,令許多癡情男女落淚傷感,渴望孤獨的白狐來到人間。
2019年秋天,甘溪山果真出現(xiàn)了一只白狐。在甘溪山林場工作20多年的職工肖文林說,甘溪山自1954年建場造林以來,還是第一次看到白狐,這主要是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好的緣故。
第一次見到白狐,甘溪山林場的人還以為是誰家的寵物狗。仔細觀看,它拖著又粗又長的尾巴,尖尖的臉頰,極有可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狐。白狐剛剛出現(xiàn)在甘溪山的那段時間,隔老遠見人就跑,只有晚間才從密林深處出來尋找食物。
甘溪山林場職工谷成章是攝影愛好者,他比別人更關(guān)注白狐的出現(xiàn)。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終于拍到了一些白狐的照片,后來一段時間,老谷再也沒有見到這只白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