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韻】魏徵,唐太宗的一面寶鏡(散文) ——古代清官的故事(二)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宰相魏徵病逝,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到他家里致哀,這在君王中是少見的。唐太宗在魏徵的靈前,慟哭不止,使許多大臣為之落淚。事后,因過度哀慟,五天未上朝。后來,他對君臣慨嘆道:
“我有三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史為鏡,可以見興亡;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的去世,我失去了一面好鏡子啊!”
魏徵是唐朝鉅鹿下陽曲(今河北省晉縣西)人。他是初唐“貞觀之治”的代表人物,是我國古代最負盛名的直諫之臣。他沒有驚人的相貌,說出的話卻十分驚人。魏徵和唐太宗的關系超出一般君臣,是在不斷的爭辯和斗爭中建立起來的。意見不同時,魏徵毫不相讓,并據理力爭,曾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一次,唐太宗在朝堂上和魏徵爭論得下不了臺,唐太宗怒氣沖沖回到后宮對長孫皇后(長孫是皇后的姓)道:
“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xiāng)巴佬!”
長孫皇后問道:“皇上要殺誰?”
唐太宗道:“魏徵常常當眾侮辱我!”
皇后聽后笑道:
“皇上,這就是你的不對了。我得向皇上祝賀,魏徵之所以敢于直言,正是因為皇上是明君,也說明魏徵對國家忠心耿耿?。 ?br />
太宗聽后一思索,怒氣漸漸平息下來,當然,他也是氣頭上的話。
后來,爭論幾乎天天發(fā)生,且越來越激烈。而越是爭論,唐太宗越是離不開魏徵了。李世民出身于周、隋朝以來百年不衰的大貴族,在戰(zhàn)場上是一位猛將,性格十分雄豪。按常理,這種人是最受不得氣,聽不得反面意見的。但他怕亡國,他親眼看到隋煬帝那樣一個權力無邊的國君,是怎樣一朝覆滅的。魏徵也正是看準了他這一點,每每從天下興亡的大道理出發(fā),逼他忍氣納諫,漸漸地建立了非同一般的關系。
魏徵在職期間,細心觀察朝野政局,關心民情,幾乎每天都要向李世民陳述時政,提出各種建議,從國家的大政方針,到李世民個人的生活問題,樣樣都不漏過,真可以說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要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魏徵在諫官*任上一年多,就向李世民上書提建議二百多次。李世民每次看了他的奏疏,必同他交談一番,感到受益匪淺,甚至有時在自己的寢宮里同他長談。
貞觀初年,魏徵和剛剛登上皇位的唐太宗,因為征兵年齡問題進行了一次大交鋒。
當時唐太宗委派尚書右仆射封德彝*主持全國兵役工作。唐朝初年的兵役制度規(guī)定:男子16歲至20歲,稱“中男”,21歲至60歲為“丁”。封德彝為了擴大兵源上書唐太宗,要求把征兵年齡降到18歲,甚至16歲以上身體強壯的“中男”也可以服兵役。得到了唐太宗的支持。但是由于時任尚書右丞*的魏徵等人的堅決反對,雖然下過四次詔令都無法執(zhí)行。封德彝便到唐太宗那里告狀。唐太宗對魏徵再三的阻撓十分惱火,一氣之下下令:
“中男以上不夠18歲,16周歲身體強壯的都得服兵役。”魏徵拒絕在上面簽字。唐太宗被惹火了,把魏徵叫去,大發(fā)脾氣道:
“中男16歲身體強壯的為什么不能服兵役?你非要固執(zhí)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太過分了吧!”
魏徵道:“把16歲以上強壯男子統(tǒng)統(tǒng)抽去當兵,那么誰來種田?誰來做工?國家的租稅和其他公差由誰來負責?國家已頒布的政令怎么能隨意改?不守信用如何讓老百姓相信國家?這樣組成的軍隊有什么斗志?民心順,士氣才高,以一當十,比人數多強。還有,你登基以來辦的三件大事都沒講信用,天下人會臣服你嗎?”
“哪三件我失信于天下了?”
“第一,皇上剛繼位時,為了安定民心,下過一道詔書,說是前幾年老百姓欠下的國家的租稅和實物,一律全免。但你登基前做秦王時,百姓欠秦王府封地的租稅和債務,應該免去,可皇上至今未免還要征收,盡管秦王府早已不存在了?!?br />
“是我大意了。第二條呢?”
“貞觀三年,皇上下詔免除關中地區(qū)*兩年租稅,免除關外地區(qū)一年瑤役*,百姓喜泣奔走相告,可是,沒幾天你又下旨,說兩地區(qū)當年已收了一半就算了,其余的從明年再免。于是,地方官吏把已經退還的租稅又重新征收,并且層層加碼,使老百姓反而遭了一場災難。君王一言九鼎,這樣朝令夕改百姓能不怨恨朝延嗎?這不是失信于民是什么?”
李世民連連點頭:“好,好,先生說的對!”
魏徵提高聲音道:
“第三就是征兵這件事。既然國家已經頒布了法令,怎能隨便張口就改?再說民以食為天,沒人種田,軍隊吃什么?”
李世民聽魏徵這么一說,不由心悅誠服道:
“聽先生一席話,如清泉洗耳,如雨露育苗,先生真是我的一面鏡子,照見了我的多少錯誤和失誤??!”
第二天上朝時,唐太宗發(fā)出詔令,停止征“中男”服兵役,并獎勵魏徵金杯一盞,綢緞50匹。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句至理名言就是魏徵當時向唐太宗提出的警句。他們之間推心置腹,暢所欲言,一個敢于直言進諫,一個能夠虛心納諫,成為千古美談。
注釋:
①魏徵:公元580年——公元643年。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從階下囚到宰相,輔佐李世民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是世人眼中的諫官模范。
②貞觀之治: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明的年號。李世民在位23年,是唐朝經濟大發(fā)展,文化大繁榮,君臣團結,蓬勃興旺的時代,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治世。
③諫官:官職名,門下省的屬官,正五品。主要任務是審議朝政的得失,規(guī)諫皇帝。諫官可以直接進見皇帝,向皇帝當面提出個人意見和建議。貞觀時唐太宗還規(guī)定,三品以上官員進宮同皇帝商討國家大事時,諫官都要到場,參與議政。因此,諫官職位雖不高,但地位卻十分重要,直接參予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和執(zhí)行。
④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侍中、宰相:初唐,中央政府機構設有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關,下屬兵、刑、禮、吏、戶、工6部,執(zhí)行中央政策和法令。中書省是秘書機構,負責起草、擬定國家重大政策的各項文件。門下省則負責審查、議定、駁回或修正中書省草擬的各種文件。尚書省的長官為尚書令,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門下省的長官為侍中。三省官員相互制約,共議國政,共同行使宰相職權。
以上三省長官,通稱宰相。
⑤尚書省右丞:官職名。尚書省的副職。
⑥關中、關外:古代地區(qū)名稱。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及京城附近的地區(qū),稱為關中,又稱關內。函谷關、潼關以東的地區(qū),稱關東,又稱關外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