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明】四歲女童走失事件(雜文)
四歲女童黃元芯在10月4日上海南匯臨港新城海灘走失,至今生死未卜、下落不明,牽扯無數(shù)網(wǎng)友的心。
事件的始末:女童叫黃元芯,跟隨父母、弟弟、外婆,一家五口到上述海灘游玩,因爸爸的粗心大意留下她獨自一個人在海灘玩耍,而離開去岸邊拿手機,此去回來時間大概需要十多分鐘。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孩子失去蹤跡。根據(jù)女童父親的講述,他是5點16分左右離開的,回來時,孩子就不見了,花了快一個小時,尋找無果,遂報警幫助。
離孩子失蹤時間已過去將近四天,仍然沒有任何進展的消息傳來。反之,是網(wǎng)友的情緒波動更為激烈。究其原因,是女童的父親竟敢放心一個四歲的孩子在沒人管轄的海灘玩耍,更何況陌生游客眾多,不擔憂孩子被海浪沖走的危險,也要謹防被人販子拐走的可能吧。網(wǎng)友們以一種不原諒父親的失職審判指責他,各種猜疑和謠言四起。大多網(wǎng)友站在感性的角度去為女童討公道,還有少數(shù)理性的網(wǎng)友呼吁感性的網(wǎng)友對失蹤孩子的家庭不要造成二次傷害。
我理解感性網(wǎng)友內(nèi)心那份共情的善意,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延續(xù)和祖國未來的希望,每個孩子都有天使一樣的美好,讓人愛憐。而作為該女童的父親竟無視孩子的安危,只為一臺無足輕重的手機而痛失一個可愛的精靈。對于此,感性的網(wǎng)友是不會為他的失職買單的。我是一個母親,也有一個與他孩子年齡相仿的女兒,但我不敢在此事件上任何一條新聞下留評。內(nèi)心并非沒有責怪這位父親的粗心大意,每個假期,上海的幼兒園、學(xué)校都會下放通知提醒家長們預(yù)防各種安全隱患。其包含: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飲食安全、防溺水、防拐騙和防性侵等方面安全知識,亦在公共電視頻道上播放預(yù)防安全問題的教育讓家長收看。而這位失蹤的女童按年齡推算已是幼兒中班了,該父親不可能沒有收到警鐘長鳴的通知。
當然,不是每一位家長都能把這些安全提醒錄入警惕的心去守護自己的孩子。比如學(xué)校不時提醒家長們騎電瓶車要配戴安全帽,但多數(shù)家長為了圖省便,把一盔一戴放在腦后,與校園的老師玩起捉迷藏,把載小孩的電瓶車停在離學(xué)校稍遠的地方,學(xué)校的監(jiān)控攝像頭便拍不了不戴頭盔的證據(jù),這樣老師即拿家長沒辦法。這種僥幸的心理在一些無視安全隱患的家長心中似乎已根深蒂固,他們認為只要我在速度上保持穩(wěn)固,安全事故就不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血的教訓(xùn)還是叫不醒這些蠻執(zhí)的家長。那個爺爺用電瓶車載著中班的孫子一個不穩(wěn),就把孩子拋出車外,孩子頭顱著地,瞬間血流成河,待救護車趕到,已經(jīng)無力回天了。這是去年發(fā)生在上海某幼兒園門口的交通事故。后悔換不回一條生命的再來,悲傷又能如何?
海灘失蹤女童的命運同樣被她的至親抓住,他們的放手、無視,使一條還沒具備保護意識的生命目前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憑心而論,我們是要譴責這樣的父母,既為人父母,就要承擔起看護、教育、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如果能有奇跡出現(xiàn),這對父母日后應(yīng)用心待之。如若無,我們在隔岸觀火的,也不要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女童的丟失是我們心痛的源頭,一個天真活潑的生命,在黃昏無靠的海邊孤獨的背影,是多么恐懼無助,卻盼不到那個最熟悉的身影的到來。
我們責怪:是怎樣無心的父母才能做得到如此“匪夷所思”的行徑。別說十幾分鐘的離開,就算幾秒不在視線范圍,都要引起警惕之心。不是所有的僥幸都伴隨我們,小孩子的世界只有天真與無知,只有成年人的守護與關(guān)懷,才是他們無懼前行的信仰。
從這個事件中,我一樣得到深刻的檢討,女兒才五歲,但我相信她的乖巧與自律,留她一個人在家,我出門拿快遞或買菜。也許就是十幾分鐘的事,我認為只要她聽我話不出家門就不會有生命安全的事故發(fā)生,但我一樣忽略她只是一個五歲的孩子,家里有打火機、煤氣爐、熱水壺、各種電插線插、窗臺沒有安裝防盜窗等等有安全隱患的存在都能使一個留守的孩子推向致命的深淵。
我們一味指責女童的父親似乎是一種苛刻,畢竟是別人失去最親的人,他作為她的父親已經(jīng)自責不已、悔不當初。但我們有沒有從這個事件中去審視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行為——帶娃在外面時,只顧埋頭看手機,不管外面人多人少,娃一個世界,你一個世界。
所以這樣的家長不勝枚舉。
我記得有一次孩子幼兒園邀約家長陪同幼兒去春游,目的地人山人海,但有的家長心就是大,安排孩子在一個地方玩耍,自己一邊玩手機去。孩子玩心大,放目所及,都是相似的孩子,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你一時半會都認不出自家的孩子,怎可相信讓孩子玩好了再來這個地方找你。還有一個孩子與我家孩子在玩半天了,全然不見家長來找,我內(nèi)心對這種家長的“放心”有了全新的認識。并非他們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心存僥幸罷了。所以,批評海灘失蹤女童的父親,似乎有種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譴責這位“該死的父親”。
但我們有沒有透過事件看本質(zhì),時至今日,這個電子信息時代,真正奪走我們責任感的東西是什么?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日漸淡薄的東西又是什么?以偏概全地說,都是手機惹的禍。陪孩子的始終是玩具或其它小朋友,家長們都很忙:“忙”著關(guān)注某個新聞的熱點、某個熱點的跟評、某場直播的觀看、刷完一個又一個短視頻,“忙”得想照顧孩子都分不開身,“忙”得給孩子輔導(dǎo)一點作業(yè)都沒有時間,孩子眼中的父母,只有手機最親。如果他們明白父母的“命根”是什么,那一定是手機。
我們沉溺在一個信息發(fā)達的時代,像陷入泥潭,沒有覺察意識,根本動彈不得。我們被一種愉悅的錯覺牽制,卻認為是關(guān)注民生;我們被網(wǎng)上各種信息洗腦,卻認為對世事了如指掌;我們被各種激憤的情緒沖擊,卻認為是他者抱打不平。仿佛這個時代,被我們玩弄于手掌,殊不知,我們的沉溺、迷失,很可能成為這個時代的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