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散文) ——蘇州印象
臥鋪旅行已是2019年以前的事了,上車后身份證換臥鋪卡,臨近目的地列車員會過來交換回來?,F(xiàn)在則免去了交換卡證的繁瑣,仍然保留了夜間列車員提醒下車的好傳統(tǒng)?!吧嫌刑焯?,下有蘇杭”,我曾一度向往江南,所以首次遠行的第一站是杭州,隨后是南京、上海等地,唯獨常拿來與杭州并稱的蘇州還未到訪,圓夢的時刻終于到來了。
睜開惺忪的睡眼,已越過長江,又過兩三小時,便是蘇州。典雅兼具時尚的蘇州站的外觀,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火車站我見過不少,只有蘇州的別具一格。隨后,乘公交去往拙政園,路上的行人與車輛不像北京那樣繁多,更沒有一棟棟緊挨著的令人壓抑的高樓。只見,一些小區(qū)粉墻黛瓦,連片成群,經(jīng)過的公交車站修成長亭模樣。使用交通聯(lián)合標志的京津冀一卡通刷卡提示“異地卡”,部分公交車播放吳語,這一切都是在告訴蘇州的獨特。
拙政園,大約之于北京的故宮,它處在一個小巷里頭,不見皇家的大氣磅礴,卻自有雅致閑適。盡管周三依舊游人如織,不過旺季80元/人的門票讓我略感驚訝。行進其中,古香古色不必說,給我的最直觀的感覺是清幽,更比北京仿造的園林真切。池塘里的水,淺淺的,一眼能望到底。少部分地區(qū)不允踏入,可遠觀留影,既保護了那片景點,也給人留出想象空間。
出了拙政園,往西則是忠王府,當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府邸,如今成了人來人往的市博物館出口。懷著好奇想去瞧瞧,無奈這一時間段預約名額滿了,只好轉(zhuǎn)身去了平江路。在這里我看到了江南典型的場景,小橋、流水、烏篷船。
小橋流水是江南水鄉(xiāng)的典型標志,小橋橫跨在清澈的河面上,流水潺潺,給人一種寧靜、清新的感覺。烏篷船曾是江南水鄉(xiāng)的重要交通工具,它不僅具有獨特的造型和優(yōu)雅的風姿,還是一種舒適的旅游方式。這些元素交織在一起,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充滿詩意和文化內(nèi)涵的畫面。
這條路既是歷史街區(qū),也是商業(yè)步行街,沿途的奶茶、咖啡和小吃居多。漢服拍照,是這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精致動人的容顏和裝束,讓我恍然回到了過去,有種不真切的美好。
有詩意也有真實,平江路區(qū)域內(nèi)的一些老宅擁擠潮濕,有住戶在用煤氣罐和門外炒菜,這點和北京相似。東面的倉街路面狹窄,是對向的單車道,且沒有人行道。我17點路過,堵車不說,來往的電瓶車把街邊走路的地方也占了。夜幕落下,拙政園所在的東北街人少了許多,商店大多早早關(guān)了門,反倒是悠閑的婦女們聚集在忠王府門前,大喇叭放著音樂,歡快地扭動著身體。
次日,我來到“楓橋夜泊”中的寒山寺,晨鐘暮鼓,香火鼎盛,是我對寒山寺最直觀的印象。到了這里才知道寫寒山寺的人不只有張繼,詩詞更不僅僅是一兩首,許是為了體現(xiàn)文化底蘊,道路兩旁接連的石碑上盡是歷朝歷代的詩文。
再啟程前往楓橋,又到虎丘,途中聽到有人議論景點中的建筑不是原汁原味云云。我也曾在意過,想通后也就無所謂了,一處古跡留存至今殊為不易,沒有前人屢次地修繕維護,根本不可能。
“煙雨江南”,怎能沒有雨呢?四天旅程,幸得第三日下了雨,小雨,細雨蒙蒙,為這座古城添了幾分詩意。我冒雨去了近處的城墻博物館,見到了千年蘇州的變化。若論去過的這幾座博物館,什么讓我印象最深刻?一定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的說法??催^和思過,我是基本同意這一說法,蘇州既有江南古韻,亦有當今潮流,氣候舒適,節(jié)奏舒緩。要是手里再有個錢,那一定會沉醉這座美麗而溫柔的城市!
接著,我去往金雞湖,設(shè)計獨特的東方之門映入眼簾,又迎著小雨在湖邊走了多半圈,遇見了李公堤。中午趕上路邊賣飯的,來了一份在蘇州吃過的最便宜午餐,12元的正宗盒飯——放在座椅上吃的,很有種風餐露宿之感。
太湖,我心血來潮去的。這幾日旅行我穿了皮鞋,長時間走路鞋好像變成了硬的,前腳掌難受,書包里水和食物負重又壓得右肩作痛。逛了半天就坐上了回酒店的地鐵,路上又覺得這樣浪費了出門玩的機會,坐的是太湖香山為終點的5號線,想想太湖又看看時間,一咬牙決定去瞧瞧。
有關(guān)太湖,只在央視廣告里聽過位于太湖畔的“無錫三國影視城”,而蘇州地界的太湖,通過不發(fā)達的公交線路,可知不是什么熱門景點。出了地鐵站太湖香山步行1.4公里來到太湖,在邊上只能看到平靜的湖面以及凋零的植物,附近有一處湖濱國家濕地公園。我又拖著疲憊的身子徒步走了2公里有余,來到新天地生態(tài)休閑公園,太湖沒有給我驚艷,望著碧綠的湖與遠處隱約的山,更多的是寧靜與平淡,這一時節(jié)算是遠離喧囂的好去處吧。
好在沿途的公共自行車較多,回去的時候我掃碼注冊了本地的公共自行車服務(wù),一路騎到了地鐵站太湖香山。值得盛贊的是,六十分鐘內(nèi)免費騎行,僅僅注冊和掃碼的流程體驗上有待提高。
七里山塘街是我蘇州旅程的最后一站,由于身子的疲累,我臨近十一點才出門。山塘街與平江路相似,屬于歷史與商業(yè)并存的街道,只是沒有平江路煙火氣足。不過,人少也有人少的好,站在橋上(廣濟路輔路處小橋)眺望,體味午后的溫柔寧靜。
從蘇州站出來,再從蘇州站進去。設(shè)計獨特的火車站,為這座歷史名城添了幾分雅致,南廣場高達9米號稱“吳文化始祖”范仲淹立像,則彰顯了蘇州的文化底蘊,再望向伍子胥打敗齊國,班師回朝走過的平門,一起構(gòu)成了蘇州的氣質(zhì)與厚重,讓來往車站的游人感知這座城市的脈搏。